近几年来,岁末年初总有几部风趣幽默、喜剧味浓浓的电视剧或影片推、出,被称为“贺岁剧”、“贺岁片”。其实,早在六七十年前,京剧界就有春节前后上演“贺岁戏”的传统,只是当年还没这一名称而已。
二是“反串戏”。旧时农历年底戏班最后一场叫“封箱戏”,主演们各自拿出看家戏,大轴戏则全体名角反串演出《八蜡庙》、《法门寺》等角色众多的群戏,生演旦或旦演净,既自娱自乐又招徕观众。1956年农历除夕夜北京京剧团举办本团内部联欢的迎春晚会,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李世济、小王玉蓉、李多奎、马富禄等合作反串《八蜡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界最盛大、最精彩的一台反串戏了。 三是“玩笑戏”。由多才多艺的演员反串学唱各行当、各流派唱段或自拉自唱、戏中串戏的《拾黄金》、《盗魂铃》、《戏迷传》等;有的是纯粹的轻喜剧、娱乐戏,如《打面缸》、《小过年》、《打花鼓》等,热热闹闹,滑稽开心,以博观众一笑,增添节日的欢悦和愉快。
|
|
来自: cxag > 《京剧名剧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