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会对身边的、眼前的东西 习以为常故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陌生化就是要把平淡无奇的事物 变得不寻常,从而增加新鲜感。 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提出: 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 这是很好的; 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 2015年全球 iPhone 摄影大赛 总亚军 David Craik 拍摄的鸟, 有一种如工笔画般的画面感, 拉开了和现实的距离, 多了几分写意气质,第一次 看到这张照片让人为之一振。 关键点就在于“陌生感”。 ▲ David Craik/摄,2015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亚军作品 陌生感的关键:在于“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以下便是几种可以成功增加感觉难度 延长感觉时间长度的有效拍摄手法: 一,改变惯用视角 成年人最常见的视角是“170cm 左右的平视”, 轻微打破惯用视角的方法如仰拍、俯拍等。 ▲iPhone 7p, 波尔图,倒置的视角 ▲ iPhone 7p, 布拉格,俯视 另有一种有效的方法 便是变“全知视角”为“受限视角”, 这是一种我们在日常并不舒适的视角, 因为始终感觉所见的东西被遮住了。 但摄影中运用这种视角 反而会让我们觉得新奇。 ▲ iPhone 7p,布达佩斯,被圆孔卷帘门遮挡的场景 ▲ iPhone 7p,莫斯科,被人群遮挡的人像 而蚂蚁视角,吊灯视角等, 手机摄影比数码相机能更容易达到, 也是超越了惯性的视角。 ▲ iPhone 7p,布达佩斯,吊灯视角 二,隐藏尺度感 如果我们不能立刻感知到 照片中被摄物体的真正尺度, 那么我们自然会花几秒钟 甚至更长时间去思考“这多大?” “这是什么?”等问题, 在这种似是而非的过程中, 我们完成了一次比一般照片更深度的解读。 隐藏尺度感的关键在于, 画面中不要出现 我们熟悉的东西,例如人、车等。 三,制造眼睛所不能见的 摄影中有一些手法,可以制造出 我们肉眼所见不到的东西。 这无疑也是“陌生的”。 常用的便是“慢门”—— 堆积快门曝光时间内的图像, 对于运动的物体可以拍到它们运动的轨迹。 ▲ iPhone 7p,柏林,旋转木马 类似的还有用慢门拍摄水面。 ![]() ▲ iPhone 7p,布达佩斯,曝光20秒的水面 四,通过后期隐藏真实的状态 现在几乎人人用手机拍照都要后期, 大多的人修片的目的都是让照片变得“更美”, 而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 可以通过后期让照片变得“不真实”。 这并不难理解, 大家常用的把照片调成黑白, 其实就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法之一。 很多人认为黑白的后期 是为了让照片看起来“更复古”所以更诶, 其实我个人认为,黑白制造了我们 同我们所见的真实世界不一样的意象。 ![]() ▲iPhone 7p,波尔图。黑白照片强化了光影感。 ![]() ▲ iPhone 7p,布达佩斯 除了黑白,有时候,对比度的调整 也是隐藏真实状态的手法。 ![]() ▲ iPhone 7p,布达佩斯 五,重构场景 反射是将场景对等起来,强调了 我们日常中少见的“绝对对称”的意象。 ![]() ▲ iPhone 7p,波尔图。倒影构建的场景。 通过反射和投射的叠合, 制造更为朦胧迷离的场景。 ![]() ▲ iPhone 7p,布达佩斯。 反射和折射构建的虚拟场景 ![]() ▲ iPhone 7p, 秋田的竹林。 车窗上结雾构建了虚幻的窗外景色。 制造视觉陌生感,肯定不止这些方法, 但关键都在于击破了某种“自动化”的诠释, 拉开和现实所见的距离。 什么是陌生感? 先说“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这本是一个文学概念, 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 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所提出的。 他认为,文学的功能 就是使人们已经习惯化、 自动化了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态。 这意味着,我们在表达某一事物的时候, 不仅仅要关注我们“表达了什么”, 更要关注“表达的形式是什么”。 举个文学的例子。 我要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 “春天来了,下了一场雨。”, 如果我们读古诗,是这样写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用了我们日常不会用到的表达的方式 ——拟人(春雨“知道”这是个好时候), 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 举个摄影的例子。 我要拍摄一组地铁站中的“灯”的照片, 如果是日常的表达, 那么也许会是这样的, 它正确而完整,但似乎缺少点什么: ![]() ▲ iPhone 7p, 莫斯科地铁的灯 如果是陌生化的表达, 我会在构图上隐藏它的尺度, 后期上隐藏它本来的颜色。 于是有了这样一组照片: ![]() ▲ 组照,莫斯科地铁的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