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口长城,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城南 35公里处。冷口城在沙河左岸。靠近城东、西两山的敌楼,已荡然无存。关城只剩下残颓的南门洞,关城隔河对岸山上有小城,据当地人说那是明代官兵养马的地方,故称“马圈城”。冷口关城南5公里的建昌营(现为迁西县辖)是明代屯兵戍卫的重镇。明朝初期(1368 - 1381)时的冷口,为三卫贡道(大漠游牧民族部落向明王朝进贡的通道)。由于地形险要,并可贯通南北交通,明中期,随着北部游牧民族的崛起,遂成为蒙古、女真各游牧骑兵骚扰中原的出入要道。 《永平府志》记载:“明嘉靖十年(1531)三卫部长阿堆哈利赤多次杀掠建昌及喜峰口太平寨一带。”又载:“东方多事,冷口常为出入之御”。(卷四十二《建置志》关隘) 自河流口至冷口段长城为8.5公里,石墙大部分为就地取材。1984年市文物处和青龙县文保所普查这段长城时,在二道河南山城上,发现残碑一段,上有文字2 6个,为:“年新边墙二十丈四尺府,垛口二杖五尺次庚申季夏吉旦立边石”。【庚申为明泰昌元年(1620)】 1989年11月,《碣石沧桑》摄制组在此拍摄长城时,对冷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决,意识到:此关虽名为冷口,但战事频发。至清康熙九年(1670)康熙大帝命正白、正蓝旗出冷口占据开垦荒地,屯田利民。时任迁安县令的靳荣藩赞美冷口关时有诗云:“冷口迢迢近热河,八沟三塔广坡坨,陪都内外看看熟,容得中原万灶多。” 只可叹,如今的冷口,山地荒芜,草木啾啾,岁月的轮回中,苍凉覆盖着冷口,恰使其“名正言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