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八还是八蜡?望“粥”知

 时拾史事 2020-05-27

食物是有蕴涵的,不仅仅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它连结着人的心性,吃着各色的食物,便会勾起你生活的许多细节,或幸福,或心酸的种种。一个游子,哪怕是家乡的一碗粥,一小块的玉米饼,都会让他想起父母,童年,村庄,以及过往的一切,使他双手颤抖,热泪横流……

这就是食物。它不但蕴藏着一个人,而且也是一群人,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的记忆与憧憬。靠着吃,我们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种族,地域,风俗习惯,甚至脾气秉性。食物在滋润我们身体的同时,还渗透进了我们的骨子里。

我们众多的节日,无不与吃有关,与特定的食物有关。过年的饺子,二月二的炒豆,端午的棕子,元宵节的汤元,还有腊月初八的腊八粥。这些节日食物的背后,有着历史、文化、传说的积淀,承载着传统。屈原与端午,寒食与介子推……

腊八粥的起源,始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祭农神,叫做天子大蜡八,而天子大蜡八则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始作蜡祭以告上苍。我国农业的兴起,始自于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发明农具,树艺五谷。

《易经·系辞》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树艺五谷。”所谓五谷,即稻、黍、稷、麦、菽。五谷收成后,炎帝神农氏石年于年终十二月始作蜡祭以告上苍,并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蜡祭的含义是庆丰收之意,祷祝则是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昆虫不作,灾害不生,再来一个好收成。这就是蜡祭。蜡与腊同音。于是,蜡祭也被称作腊祭,腊祭是蜡祭的转称。

蜡祭有八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八蜡或蜡八,八蜡以祀四方。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辍,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蜡祭在我国古代是一件大事,所以,作为一国之主的天子或国君,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都要作蜡祭以祀神,并且进行祷祝,称为天子大蜡八。八蜡之祭或称蜡八之祭是祀八谷星。八谷,就是“黍、稷、稻、梁、禾、麻、菽、麦。”八谷一词也是星名。《宋史·天文志》说:“八谷八星,在华盖西,五车北。一稻,二黍,三大麦,四小麦,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晋书·天文志》说:“五车五星,其西八星曰八谷,主候岁八谷丰俭。”根据以上文字,知天子大蜡八的“八”字,并不是随便取的,而是有特定含义的,即祭祀八谷星神。

腊八粥就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天子大蜡八。古代天子、国君农历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近于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庆丰收,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当然,腊八粥的起源也还有许多的说法,比较纷纭,有的说是源于佛祖释迦牟尼,也有的说是朱元璋……

岂止是来历不同,腊八粥的用料、做法在各地,在不同的年代也是不尽相同的。古时还称腊八粥为“七宝五味粥”和“五味粥”,“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料也不甚详;《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载就详细了,是用黄米、白米、红米、小米、栗子、红豆、枣泥合水煮熟,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还有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笔者曾在无锡喝过一次腊八粥,除了米类之外,还加上了菱角、豆腐、肉类、青菜,红红翠翠的一大碗“秀色”,好看之余,又让人很新鲜,很惊奇,觉得原来腊八粥可以做得这么美!

家乡的腊八粥是糯米、小米、红豆、绿豆、花生、红枣、麦子、高粱这八种,朴素平实,没有桃仁的点染。这是由于我们所处的地域与物产的缘故,地方志记载着家乡历史上的主食是甘薯,杂以粟、豆、高粱、小麦,因而不可能熬出其它花色的粥。

相知的是老友。人们还是最喜欢喝自家熬的腊八粥,搅着沽沽滚动的粥,注视着,好像在品味着一种美景。“腊八喝了粥,明年多福寿”,那醇香是水与米的亲密无间,榫卯般严丝合缝。

尽管腊八粥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食物不一样,各地腊八粥的成分不同,味道也大有区别,可主料基本是一样的,除主料糯米外,其它辅料可根据地方特产随意选择,凑足八种,便算正宗风味。因此说,腊八粥虽风味各异,可是这一碗的醇香同出一宗,意蕴悠长,都醇香四溢,像我们的相貌,千人千面,可都是黄皮肤。“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喝了醇香的腊八粥,年,顺脚就来了。

END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