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方法。 ——“知心姐姐”卢勤 01 你小小的认可, 或许就是孩子的全世界 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乐于帮孩子找问题,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缺点——
很多家长很困惑,我也经常说:“孩子你真棒!”但是孩子没有变得很棒,细细想来,这些“你真棒”大多数时候是不走心的。而那些“你太粗心了”、“我都讲这么多遍了,还听不懂吗?”既具体又戳心,像一根根刺一样,直奔孩子的心房。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美国一所乡村小学18个班孩子进行过一场实验。他们先是煞有其事地对孩子们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但并没有真的计算分数和结果。而是随机挑选了一些学生,告诉校方这些孩子更有发展潜力,并叮嘱他们保密。 8个月后,经过测试发现,之前被随机判断为有潜力的学生,表现得性格更外向、更自信,求知欲也更强。这个后来被罗森塔尔命名为“权威性谎言”,他对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学生来说是权威。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个权威。父母的认可,将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人生。 在心理学上,因为每个孩子潜意识里都是爱父母的,他们会把父母的评价,内化为对自己的评价。 在童年时期,因为对自身和外界的认识、理解都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评价自己,只能求助于父母。如果父母肯定了我们,我们就能肯定自己,逐渐生长出自信;如果父母否定了我们,我们就会重头再来,改造自己;如果一直没有得到肯定,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一生的战役》里曾经写过:“我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请您欣赏我。”这个您,就是她的父亲。 作家三毛 后来她的父亲看到了这篇文章,写道:“很感动,深为身边有这样的小草而骄傲。” 三毛泪流满面,回到:“等你这句话,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今天你亲口说出来,才抹去了我在这个家庭永远抹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孩子跟三毛一样,因为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内心坍缩成一个洞,终身都在渴求着。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像三毛那样坚强,他们可能会迷茫、彷徨,最终被打上没自信、没出息的标签,实在是可惜。所以,千万不要低估认可的力量。 你一次正式地、认真地、具体地认可孩子,是什么时候? 02 这个世界的坏 他们早就感受到了 仔细回忆一下,在孩子刚学会走路、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你是怎么样的状态?你的眼里肯定溢满了慈爱,反复地鼓励他、夸赞他、安抚他。 于是,孩子会不断努力尝试,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做得怎么样,妈妈都不会责怪他。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谦虚、谨小慎微在几千年里备受推崇,但这是过时的。当孩子稍微长大一点,爸爸妈妈们突然就开始害怕了,怕孩子骄傲大意,就把自己的认可藏了起来;怕孩子不懂人世险恶,于是主动地扮演险恶——给孩子压力,不断地告诫孩子竞争残酷、生活不易。 其实,孩子都不傻。学校不是天堂,老师不是天使,公交车司机也不会每天面带微笑。这个世界的坏,他们早就能感受到了。 我国著名教育家、“知心姐姐”卢勤曾经把每个孩子比喻成一颗鸡蛋:把鸡蛋打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把鸡蛋破开;另一种是从内部给鸡蛋温暖,等小鸡出生,鸡蛋就打开了。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里面打开才是生命。孩子也一样,他们更需要鼓励、接纳和认可,而不是太多的压力。 正确认可孩子,是个技术活。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对纽约20所学校的40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10年的实验,结果令人深思。 首先,她让孩子们进行非常简单的拼图游戏。然后对A组孩子给予“你很聪明”的表扬,而对B组的孩子给予“你刚才一定很努力”的鼓励。 随着难度增大,A组跟B组的孩子开始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现—— A组 被夸聪明的孩子 ▼ 更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你很聪明”背后传达的意思是——因为聪明,所以你成功了。为了保持聪明的评价,孩子会更倾向于保守行事,遇到困难时,更容易感到沮丧、怀疑自己。 B组 被夸努力的孩子 ▼ 更容易形成“发展型思维”:“你很努力”背后传达的意思是——因为努力,所以你成功了。没有不必要的压力, 孩子更有自信,更愿意尝试,不会轻易放弃。 卢勤老师说:“对孩子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正确认可孩子,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走入正向的循环,获得持续向上的动力。
70岁了还是“知心姐姐” “知心姐姐”卢勤是我见过最会夸孩子的人,激励式教育也是她家庭教育观的核心。 激励式教育必然是充满爱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不光能帮孩子分清对错,也能帮孩子分清善恶,同时给孩子爱的能力。当一个人有了爱的能力,她就拥有了发现美的能力,她会拥有好人缘,无论何时身边都不缺支持她的人。一个人长大后,最可怕的不是贫穷和困难,而是孤独。 如何给孩子最好的激励式教育,可以听听“知心姐姐”卢勤的故事—— 1960年,“知心姐姐”栏目在《中国少年报》上正式开始连载了。在接下来近50年的时间里,“知心姐姐”陪伴着三代人的成长。她是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孩子们的小秘密、小烦恼都愿意跟她说,每天寄到编辑部的信以麻袋计。 早期《中国少年报》上的“知心姐姐”形象 同年,12岁的北京小学生卢勤怀揣着一个梦想,她像“知心姐姐”一样把头发梳成两条辫子,微笑着在照相馆拍了平生第一张标准照。但是没想到1966年,遇到文革,《中国少年报》停刊,她的梦想随之破灭。 后来卢勤下乡插队,她在知青中当其起了“知心大姐”,后来她结了婚、生了子,似乎离当初的梦想越来越远了。1978年11月的一天,那时候她的孩子才几个月,她边做晚饭边听广播,才得知——《中国少年报》复刊了! 她激动地给报社写了几封信,表达了进入报社工作的夙愿。1979年6月,卢勤如愿加入了《中国少年报》。之后,她做了长达6年的读者通联工作、给孩子们写回信,这也为她之后跟孩子沟通、做儿童教育打下来扎实的基础,她成了特别懂孩子的人。 全国各地的“知心姐姐”信箱 后来,卢勤成了栏目的负责人,逐渐把“知心姐姐”从一个报纸栏目,发展成包括热线、夏令营等各种形式在内的“知心姐姐”系列。她也成为了后来最知名、影响力最大的“知心姐姐”,孩子们喜欢她、愿意跟她说心里话。 卢勤跟孩子们在一起 曾经有一个北京的小朋友吞安眠药自杀,被救过来之后跟谁也不说,只愿意跟“知心姐姐”谈谈。 卢勤马上就赶到孩子家里,问他怎么了,孩子说:“你不知道,我活得可累了,每天晚上睡觉,都有很多妖魔鬼怪在那缠着我…本来我成绩不错,上了初中就不如别人了,我觉得压力好大…在学校,同学们一点爱心都没有,我觉得好孤单…” 一见她,孩子的话就特别多。卢勤觉得孩子的声音特别好听,就跟他说:“孩子,我觉得你的声音特别好听,我怕我以后听不到了,我能录下来吗?”孩子想了想,就同意了。 他们又聊了几个小时,孩子就突然就说:“我好了没事了,去吃饭吧。”孩子的父母很惊讶,他们以前觉得孩子的成绩不错,很放心,没想到孩子的心里有那么多的话,在学校有那么多的不开心。 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孩子也一样。认可孩子,孩子就愿意跟你沟通;让孩子喜欢你,孩子就能理解你,就愿意听你的话;让孩子跟你说心里话,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04 成为“知心父母” 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卢勤老师曾经说过:“爱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方法。”其实很多孩子的问题只要好好聊聊就能解决。家长有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可孩子、家长有没有好好地跟孩子沟通、家长有没有处理好跟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的态度、观念和沟通技巧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的境界就是孩子的天花板。 ▼点击视频 收看卢勤老师的千聊公开课 2019年,我们终于把她请到千聊来 跟大家分享她40余年的家教智慧—— 点击图片,了解课程 在这个课程中,你将学习卢勤老师的家教智慧,通过改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六大品格、掌握引导孩子爱上学习的四把钥匙、聆听卢老师关于孩子人生的五个忠告,从而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成为孩子的“知心妈妈/爸爸”。 本课程包含20节视频课+2节直播答疑课 千聊亲子 | 2019年重磅大师课 “知心姐姐”卢勤的家教智慧22讲 家庭 品格 行为 学习 四大模块解决家庭教育五大冲突 三代人的“知心姐姐” 40余年的教育智慧总结 卢勤老师的夏、冬令营,收费9800元/5天。线下讲座出场费更是高达100000元/场。在千聊,不到一顿晚饭的价格,就可以收看超过300分钟的视频,还可以在答疑课里跟卢老师一对一互动,解决你的个性化问题。 新课上线,仅需99元 还有30元优惠券限量领取 券后仅需69元 仅限前300人领取 领完即止 她曾经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是三代人的“知心姐姐”。 她出版多部育儿书籍,销量过千万。 她心系孩子们,全国各地都有她的身影。 你一定在电视上见过她。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杨澜、敬一丹,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小雨姐姐,国家一级演员刘和刚推荐了这个课程—— ▲ 点击视频,看看杨澜、敬一丹她们怎么说 “知心姐姐”卢勤首个线上视频课 老师真人出镜,高清录制 随时随地学习卢勤老师的家教智慧 新课上线,仅需99元 还有30元优惠券限量领取 券后仅需69元 每节课仅3.1元,不到一份早餐的价格 仅限前300人领取 领完即止 她们都在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