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

 木香草堂 2019-01-13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儿童的心理也是随年龄增长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要科学培育孩子,让他们在小学阶段继续健康成长,家长还必须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从六七岁至十二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由于入学受到正规、系统的教育,心理状况产生了质的变化。一般特点是;

第一,入学后学习成了他们的主导活动,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儿童才能逐渐把学习当成光荣的社会义务。

入学前,孩子们也认字、计算、唱歌、画画,但那不是一种社会义务。入学以后,他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与大人们的工作一样,具有社会意义;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工作。因此,每个孩子都会为背上书包成为一个小学生而感到自豪。这时,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非常希望大人们尊重他,不愿意大人再把他看成是不懂事的小朋友了。

刚入学的孩子上学都很积极,并不是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而是因为他们很容易被新鲜的环境所吸引。美丽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同年龄的伙伴,都对刚刚入学的孩子很有大的诱惑力。儿童正确的学习动机,要用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形成以前,儿童的学习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好的分数。家长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刚开始学写字时很认真,因为他希望作业本上能被老师写上一个“优”字。如果有一次,老师判作业时没有写“优”字,只是批了个“阅”字,他就会很失望,甚至影响下一次写字的质量。

低年级儿童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老师说的话对他们很有权威,他们常常用“老师说的……”作为论据和判别是非的标准。到了中年级,儿童对老师的态度会逐渐发生变化,从无条件的绝对信任变为有选择有评价的信任。

低年级儿童对待作业的态度常常不很认真,当然更谈不上能主动去复习、预习功课。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比如,在课堂上,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可以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但坚持两三分钟就不行了,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另外,由于儿童的知觉发展不够充分,做作业时,往往看错题、算错数,或者把方位搞错了。例如,常把“毛”写成“手”’把“b”写成“d”。

总之,儿童进入学校,把学习作为主导活动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方法都有一个养成过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家长总要面对一个如何帮他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题。在这个阶段,就同一班学生来说,学校的环境与教育是相同的,孩子的竞争其实是家长的竞争,谁能帮孩子早一点把这几个问题解决得好一些,谁的孩子心理发展就会显出优势,并为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由于教育、教学和儿童自己的主观努力,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都在由无意性向有意性、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概括性发展。

儿童入学前的学习不是社会义务,也不会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学到的东西都很有限。入学以后,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心理会向有意性、自觉性的方向发展。刚入学时,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并不感兴趣,而对学习的外部活动,如举手发言特别来劲,总是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当老师叫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有的却说不出来了,但还是会因此感到高兴。到了二年级,情况就变了,从原先对举手感兴趣变成了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感兴趣。

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技能、技巧和抽象概括待等思维能力会逐渐发展起来。刚入学的儿童在进行数学计算时,有的还要借助于手指,到中、高年级就能进行复杂的四则运算了。对于时间、空间、方向和相对变化的概念,低年级儿童理解起来很吃力,到了五、六年级不仅理解了,还能运用这些概念去掌握历史、地理知识。在语言发展方面,刚入学的儿童只会口头语言,掌握词汇20006000个,说起话来大部分不符合语法规则,常常说半句话,前后颠倒,带有“后来……后来……”、“完事吧……完事吧……”的毛病。经过教育与训练,他们才逐步学会说标准的普通话,说话的准确性、完整性也提高了。小学生掌握书面语言是通过识字、阅读、写作的学习来实现的。低年级的儿童不能用内部语言来思考问题,到了中、高年级以后,才能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智力活动。内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说明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展起来了。

所以,孩子小学阶段是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抓好孩子这个阶段的学习,功夫不能只下在让孩子学好小学的各门功课上,而应当下在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上。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心理素质的提高。抓孩子的学习也不能只注重分数,忽略了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由于接受学校教育和参与校内外活动,儿童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

儿童入学后,通过参加集体生活,会逐渐理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懂得爱护集体荣誉,并且在集体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思想品德。同时,由于学校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儿童会逐渐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科学、爱劳动的优秀品德,养成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对人有礼貌的道德风尚。但是,他们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是比较肤浅、比较片面的,常常把“守纪律”、“谨慎”视为“胆小”;把“鲁莽”、“冒险”和违犯纪律的行为看作“勇敢”,当成“英雄”行为。在道德行为的发展上,他们的特点是模仿性很强。最近,电视上播了什么节目,就会出现模仿其中人物的举动。

“成人才能成才”,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由社会来选择、取舍的。只有那些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又能在科学的道路不懈攀登的孩子,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为,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并不在智力上,而在不良非智力因素上的影响。而那些思想品德好的孩子,也正因为能有效排除各种不良非智力因素的干扰,才在学习上取得了成功。家长在关心孩子健康成长上,一定不能忽略了孩子良好个性心理素质——思想道德、优秀品质的养成。

以上所说,是小学阶段儿童心理的一般情况,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儿童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何根据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实施教育,是一个家长要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探讨的问题。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的年龄差异

决定小学生学习成绩最直接的因素是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它包括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在整小学阶段,儿童的这些方面是随着身心发展不断变化的,存在明显年龄差异的。

 (一)学习动机。

从心理学来看,动机是人们由于需要而引起的对一定事物的向往(意向或者愿望)。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各种各样的,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例如:想成为优等生,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才。一类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例如,希望多得好分数,书读得比别人好,演算比别人快,等等。这两类动机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个学生如果只有后一种动机,而无前一种动机,就常常难以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并非总是成功的或有兴趣的,就很容易在学习失败时失去前进的动力。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只有前一种动机,而无后一种动机,也很难使学习活动成为富有乐趣的活动。

以上两类学习动机,在不同儿童身上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内,这两类动机又有其一定的年龄发展的特征。研究材料表明:低年级儿童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制约,还没有显露出社会责任的动机,学习动机一般都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从中年级起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已逐渐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在班集体的影响下,儿童逐渐能把“成为班上的优秀生”、“做同学的榜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自己的学习动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动机都不是单纯的,而是非常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总会有—种动机占主导地位。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并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良好的学习动机。通过细心观察、耐心谈话、经常到学校向老师或同学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以及从孩子的作文、日记中,家长是可以掌握孩子主要学习动机的。家长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一方面充分利用孩子那些直接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积极引导孩子逐渐树立起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因为只有后者才是最根本的、能持久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学习态度。

所谓态度,是反映人们关于自身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孩子的学习态度取决并表现于以下方面:

1、对教师的态度。

初入学的孩子,对自己的教师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的心情,喜欢和教师在一起,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教师,希望教师指名提问自己。这时候,他们一般还不大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对老师的依附心理是影响儿童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

家长要珍惜孩子对老师的那份情感,要用自己对老师的信任来强化孩子的那份感情。千万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随意评论老师,更不能说有损老师威信的话。如果老师的确有做得不当之处,也要慎重对待。若孩子并没察觉,就应当仅限于家长与老师交换意见;若孩子已察觉,并有了自己的看法,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并解开他心头的疙瘩。

中年级以上的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就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时能赢得他们尊敬的教师,首先是教学好、对学生耐心而又公平的教师。教学不好或对学生不耐心、不公平的教师,常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这些不满情绪会对儿童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孩子的年级越高,家长越要注意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善于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老师,在孩子与老师发生矛盾时当好调解人,积极防止孩子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并因此影响学习。如果孩子更换了班主任,要教育孩子以愉快的心情欢迎新老师的到来。孩子对原来的班主任感情越深,家长越要帮助孩子尽快发现新老师的优点,与新老师建立起良好关系。

2、对班集体的态度。

初入学,儿童相互之间的关系还不是集体关系,以后在老师的教育下,才逐步以教师为中心有了班集体的概念。一般说来,低年级只能在班集体的形成上打下一些最初基础。

中年级以后才开始体现出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儿童也才开始意识到,要以优良的成绩和行为取得班集体的肯定评价,开始意识到学习是班集体的共同事业。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会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自觉负责的态度。少年先锋队组织也会在儿童学习态度上起重大作用。在少先队里,儿童开始把自己看作更广大集体(学校集体、社会集体)的成员,因而更加提高了自己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从而不断地提高学习质量和行为品质。

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和少先队的各项活动,教育孩子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少先队组织,树立集体荣誉观念。这对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推动力。

3、对作业的态度。

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是他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对作业的态度表现在:每天放学后能否把按老师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当作头等大事,到了该做作业的时间,随时停止别的活动——甚至有趣味的活动,立刻开始完成作业;在生活上发生不得已改变的情况下,主动调整自己的时间,以保证作业仍然能够按时完成;做作业时,按一定的顺序、集中精力去认真完成作业,而不是东抓一把、西抓一下,或是一面做作业,一面边想其他的事,潦草完成。据有的资料介绍,有人做过调查分析,在小学生中能长期坚持一贯认真完成作业,且有自觉态度的仅占4%。

所以,在孩子小学阶段,家长一定要关心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对那些还没有养成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孩子加以督促、检查。就是把孩子托付给了别人代管(老人、保姆、家教或其他代理人),作父母的也一定要过问孩子完成作业情况。因为,检查孩子的作业,是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最重要的手段。只有家长能经常、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能始终保持较好水平。

4、对评分的态度.

从小学低年级起,评分就在儿童心理上起着重大作用了。因为教师和家长都会经常以分数作为衡量儿童学习成绩的客观指标。为了使他们能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家长也要配合老师多做工作。首先,要使孩子认识到分数是学习成绩的“代表”,好的分数就代表好的学习成绩,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人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其次,要让孩子理解,只有努力学习才会取得好的分数,并知道应该怎样正确地取得好的分数。再有,还应当让孩子明白,学生不是为了分数而学习的,学习是自己的社会义务。当然,也要告诉他,对分数高低完全不在意,或是总是拿自己的分数与不如自己的同学去比,也是不对的。最后,还要特别注意教育孩子,对得好分数的同学要尊重,不要嫉妒,要向他们学习;对分数不佳的同学不要讥讽,而要设法帮助他。

(三)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能力。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上有着巨大作用。儿童入学后,学习的内容日益复杂和深刻,学习的难度不断加大,只有不断培养起儿童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学习才会成为儿童自动追求的东西,而不是成为沉重的负担。

小学生随着头脑中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加,兴趣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虽然每个儿童的兴趣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初入学的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各种各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本身,还不大注意学习的内容和结果。约从三年级起,儿童就更加喜欢比较新颖、困难、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学习内容了。

初入学的儿童学习兴趣没有学科选择性,他们对“读、写、算”都同样有兴趣。从中年级起,他们才对一些能提供新事实、新知识的学科或教材表现出带有一定选择性的兴趣。而且这种选择还常与学科成绩有关。因为好的成绩会给他带来愉悦的心情,就容易产生兴趣;而成绩不好对兴趣的影响则正相反。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具体的实际活动,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一般不太感兴趣。到了中年级以后,特别到了高年级,儿童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才开始对一些计算法则的运用、语法结构的变化、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律,逐渐有了兴趣。

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游戏因素起着一定的作用。而到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了。如何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更好地掌握日益新颖而又复杂的教材,逐渐成了他们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在阅读方面,初入学的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课内阅读的兴趣,之后才是课外阅读兴趣,而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在读物内容上,低年级儿童非常喜欢童话故事,约从中年级起才开始对描写英雄人物的、带有惊险意味的读物更感兴趣,如果引导得法,还会对通俗的科学读物产生兴趣。

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上,一定要重视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时,又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在指导儿童课外阅读时,一定要为孩子选择内容健康又能为孩子所理解的读物。因为儿童对于读物中的人物具有模仿倾向。家长一定要指导儿童学习书中好的人物和行为,并对消极的人物和行为采取公开批判态度。

 (四)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在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培养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难点是:

1、如何使学习变成儿童独立的活动(会学习)。

初入学的儿童还不善于进行真正的学习活动,他们往往像在幼儿园一样,将学习同游戏或实际活动混在一起。要使儿童把学习当作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专门活动来对待,关键在于发展儿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觉性。初入学的儿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觉性还很弱,不容易为了一个预定的目的有意地、自觉地坚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当孩子课后学习时,家长要巧妙地告诉孩子,应当怎么理解课上的学习内容,记住些什么,作业怎样完成,还要教孩子逐渐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看图时怎样观察;解题时怎样思考;复习时怎样才能记得牢,等等。这样,到中年级以后,孩子学习的有意性才会逐步增长起来,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而到了高年级,由于孩子学习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有了进一步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也已初步发展起来,家长就应当把“辅导”变为“督导”,不必再陪读了。

2、如何使儿童学会进行智力活动(会动脑)。   

使儿童学会进行智力活动,是提高儿童学习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不同学科的智力活动过程虽然多种多样,但一般都要经过以下五个阶段:听教师的讲解或看演示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的阶段(如借助实物运算);离开实物只靠出声言语来指挥大脑来完成的阶段(如口算);只靠内部言语参加在脑子里完成的阶段(如心算);智力活动过程的简约化阶段(如速算)。实验证明:有些儿童在学习上落后,常常是由于在进行智力活动过程中,缺少了某一阶段的训练,或某一阶段的训练不够充分。当补充了被省略的中间环节,就能使原来的状况很快得到改变。

这种智力活动形成的过程和规律,不只适用于低年级儿童。随着学习材料的复杂化和深刻化,在任何新知识学习开始时,都要经过智力活动的这些阶段,服从智力活动的这些一般规律。在进行智力活动过程中,还要涉及一系列的技能技巧,如怎样听讲,怎样抄写,怎样观察,怎样完成作业,等等,也需要家长配合老师,给孩子以细心、有效的指导。

三、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常见心理疾病

    (一)关于多动症。

孩子在幼儿园里顽皮一点,一般很好理解。可是,再顽皮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活动已有一定的目的性。尽管下课后又蹦又跳,上课时偶然还要做做小动作,但基本能安静下来听老师讲课。如果到了小学还非常调皮,上课时手脚不停地动,家长就要注意是不是孩子患有多动症。

多动症是由轻微大脑功能失调引起的心理障碍性疾病,又称学习技能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患儿的好动既没有目的又不分场合,完全受制于冲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容易走神,好做小动作;常常情绪不稳,性情急躁,不大合群,与同学相处困难;自控能力差,老师讲课时他会随便插话或突然大喊大叫,受到批评时虽然很羞愧,但身子仍在扭动,两手还在做小动作;阅读、书写和计算困难,经常把加号写成减号,丢字、错字严重,还常把字写颠倒。

儿童发生多动症或注意障碍的原因,迄今还不能确定。但有三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一种是遗传方面的原因。持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儿童几乎总是在他们刚会运动就表现出差异。第二种是妊娠和分娩方面的原因。据调查,大部分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受到脑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儿童,表现为活动过度和注意力涣散。第三种是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比如:过于严格的纪律要求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长时间的看电视也会导致儿童多动。

多动症并不可怕,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青春期时大脑功能逐步完善,多数孩子的症状会逐步消除,最后趋于完全正常。但也有少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仍有注意力涣散、感情冲动和性格异常等现象。还有一些孩子会因多动症而长期受歧视、遭冷落,心理受到创伤,因此变得胆怯、自卑、消沉和性格内向,或走上另一极端,变得傲慢无礼,常自我吹嘘,不断用谎言和骗局掩饰过错。患多动症的孩子还会因为冲动和盲目,很容易上当受骗。发现孩子有多动症,一定要到医院及时治疗,不要训斥孩子,其实他也为无法自我控制而苦恼。

    (二)关于自闭症。

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具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孤独现象,无论何时都对外界的刺激抱以漠视和忽略的态度,由此造成的学习障碍有:

    1、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能够学会阅读、写作和数学,有时还能精通其中的一项;而在语言理解和社会判断方面能力较低,不能完成抽象的推理,如果要他找出不同物体的相同特性(苹果和香蕉都是水果),他会很难完成。

    2、他们只对感兴趣的东西显示出较强的记忆能力,有的还会养成特殊的爱好,但在计划或执行等功能上存在缺陷,在确认正确的线索方面要比正常儿童慢得多,甚至难以完成。

    3、他们在辨认各种面部表情的人物照片方面,与正常儿童的水平差不多,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很难正确解释与分享他人的情感表达,困难源于他们不愿在视觉上追随他人的情感表达并做出反应。

    4、他们缺乏理解别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或意愿,很少考虑到别人的兴趣、处境和认识,只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自以为是的特定印象,而对与之生活在一起的别人的心理活动却没有印象,更谈不上对别人的动机进行推测。

5、鉴于社交技能有限,兴趣范围狭隘,他们很容易与比他们小的儿童建立友谊。除了与家庭成员保持良好关系外,很少有同龄朋友,也分不清“一般朋友”和“要好朋友”的区别。他们在面对挑战或挫折时,常会远离群体或独自行动。

对待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家长必须格外给予细心、周到的关爱,要有常人没有的耐心、恒心和毅力,坚信只要功夫到,就能打开他心灵的那把“锈锁”。

    (三)“学习失能”儿童 

学习失能儿童是指那些在言语、阅读、写作、数学、社交技能等领域发展失常的儿童,但不包括失明、失聪和弱智儿童。因为学习失能是一种特殊的学习障碍,主要特征是学习行为的特异。

1、发展中的阅读障碍。阅读困难超乎寻常,但不伴有躯体、精神或情绪方面的障碍,听觉、视觉正常,在解决非阅读问题时仍能显示较高的智力。阅读障碍的主要形式有:字母混淆或倒转、字词混淆和倒转、严重的拼写困难,以及与此相伴的书写困难。

2、发展中的书写障碍。书写困难既有可能与阅读困难同时发生,也有可能单独存在。有时表现为书写字母特别缓慢,有时则表现为写出的字母让人无法辨认。然而,如果换另一只手书写,或者改变书写方向,反而会提高书写水平。

   3、发展中的失听症。即辨认他人所说的单词有困难,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理解,甚至曲解他的话语。不过,儿童听力正常,能够准确辨认四周的声音(例如汽车鸣笛声、狗吠声等)

   4、发展中的表述性失语症。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听到的词语,对听到的话语较为关注,会尽力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找出自己和他人话语中的错误。但是,他们的言语能力发展缓慢,有时会出现咬舌、结巴等言语缺陷。

   5、发展中的畸形行为。行动笨拙,如同一个习惯用右手写字的人试图用左手写字一样。儿童在学习走路、跑步、缝纫、系鞋带、用汤匙、跳跃、骑自行车等方面行动缓慢。言语肌和小臂肌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可能伴有言语和书写失能。

   汽车紧急刹车所导致的脑部撞击、虐待儿童所导致的大脑外伤、铅中毒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受损,以及持续高热、糖尿病、气喘、风湿性关节炎等自我免疫功能减弱,以及产前和分娩过程引起的遗传基因变异等,都有可能是造成学习失能的直接原因或间接原因。因此,了解儿童的脑损伤病史,对于诊断学习失能十分重要。检查儿童的功课,寻找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空间建构性动作障碍和计数障碍等线索,就会发现儿童学习失能所涉及的具体领域。区分儿童是否具有特异性表现的常用方法是智力测验。

   (四)小儿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由精神因素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暂时性的功能障碍。小儿各年龄阶段的精神神经活动特点不同,神经官能症所表现的类型也不同。

1、睡眠障碍。

1)夜惊:入睡一段时间后突然惊醒,瞪目坐起,躁动不安,而露恐怖表情,有时喊叫,内容与受惊因素有关。一般持续10余分钟,清醒后对夜惊发作完全遗忘或偶有片断记忆。部分患儿发作时伴有梦游症。

2)失眠与睡眠不宁:入睡困难和易惊醒,大多由于白天发生过不愉快的事,引起了忧虑。

2、神经性厌食。初入学儿童较易发病,原因是对入学后的新环境和新任务一时难以适应,或是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要求过严,造成了孩子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

3、遗尿症。多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小儿夜间遗尿多在一定的钟点,有时一夜数次,往往在梦中遗尿。

4、言语障碍。

1)口吃。常发生在三四岁,因精神因素、不良生活条件引起,或在百日咳、流感、麻疹、猩红热、大脑创伤之后诱发,常见于衰弱或特别易兴奋的儿童。年龄较大儿童会因此不敢参加社会活动,变得孤独、羞怯、踌躇、自卑等。

2)缄默症。患儿并无任何言语障碍而缄默不语,是对受惊、生气、恐惧等精神因素的保护性反应,多见于身体衰弱的儿童。往往在学校里和别人面前不说话,但与家人还有一定的言语来往。

5、局部抽搐症。

常发生于46岁儿童,男孩较多见。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是脸部肌肉抽搐,如挤眼、眦牙、做出某种怪相;其次是颈部及四肢抽搐,如头部抖动、点头、喉内咯痰声、扭脖子、摇动手臂、抖动腿等。同一病儿的抽搐均较固定、刻板,但可表现出各种抽搐症状的综合。患儿病前性格往往有易兴奋、易激惹、任性、固执等特点。

6、神经衰弱。

有报导说一个三年级、才9岁的孩子,就患了脑神经衰弱症。有人调查发现, 80%的孩子曾有过头晕、恶心、颈椎疼、失眠等症状。原因是,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以后,现在的中小学生衣食无忧,生活自理能力差,凡事依赖父母,受不得半点委屈,不会自己保护自己;学习负担太重,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孩子校内外体育活动减少,睡眠不足,饮食随意,体质下降。

症状较成人简单,表现为入睡困难、睡浅、梦多,白天精神不振或性情急躁、易激动,植物神经紊乱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有时伴有眼花、怕声音、前额或胸口发热、手脚麻木等。儿童患病一般记忆力减退不如成人明显,病情轻,易治疗。

7、咬指甲癖。

学龄儿童咬指甲,一般出现于神经紧张之际,如家庭或学校生活情况使其情绪不安的时候。父母或同学先有此不良习惯,也能引起儿童效仿。

8、神经质儿童。

1)表现为被动、自信力不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类儿童是个性懦弱;从医学的角度看,这类儿童是患有心理障碍。他们习惯于一切等待父母来安排,生活自理能力差,日久就养成了依赖习惯,在新的环境下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遇到困难时缺乏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成长后缺乏主动性、遇事犹豫不决、缺乏创造性。

2)有反抗行为的儿童。过多干涉儿童的正常活动和束缚压制儿童积极主动性的另一种后果是引起儿童的反抗。特别是一些活动力很强的儿童,如在其心理发育反抗期(3岁、7岁、11岁、14岁),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更易产生。他们对大人的一切建议,均抱反抗对立的态度。反抗的形式各式各样,幼儿时一般表现为哭闹、兴奋、叫喊、双脚顿地等;较大儿童对大人管教,有时公开顽抗,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有时以隐蔽方式进行,甚至悄悄出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