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利用《科学》课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新邵县小塘镇中学 陈琼
2019-01-14 | 阅:  转:  |  分享 
  
利用《科学》课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

新邵县小塘镇中学:陈琼



内容摘要:科学课不但要认识前人得到的结论成果,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探求知识的方法,在平常的教学中善于捕捉问题,这是创新的起点;学会自行探究这是创新的基点;善于独辟蹊径,这是创新的重点;课后创作、考察是创新的生长点。

说到科技二字大家可能都会有种神秘、深奥、深不可测、尖端、与我无关的感觉。可能大家会说科学呀,那是科学家的事。科技发明,那是大都市里的学生才有能耐做的事。甚至我们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以我们的学识,我们的教学设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见识我们是很难进行很好的科学技术教育的。我想是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把科学神化了呢?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有限的资源优势,安排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培养和发挥创新意识与创新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科学与科技、创新思维、质疑求异、动手操作、交流合作、探究发展

从现代教育的观点看,传授给学生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其搜索事物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认识前人得到的结论成果,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搜索的创新精神和探求知识的方法。以下是我平时在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作法:

一、善于捕捉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科学的发展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想别人未想过的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的契机往往表现为善于捕捉问题。在科学教学中要注意这一能力的培养,不要所有的问题都由老师提出,要注意用不同手法,手段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在《热传导》一课中,可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捕捉问题。我把热水倒入不锈钢杯中,让学生摸摸杯壁与杯把,问:“你发现了什么?有何问题要提出来?”学生很快作出反应:“盛有热水的杯子壁为何也是热的?热是怎么样传到杯壁和杯把上的?”这样自然打开了研究的大门,揭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鼓励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玻璃棒、小木棍、竹筷、朔料尺、细铜棒、细铝棒、细铁棒)提出问题。例如:“是不是所有固体材料都有热传导本领?”在概括了固体具有热传导的性质后再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说出来供大家研究?”有的问:“液体、气体是不是也有热传导的本领?”又如,学习根、茎繁殖植物的有关知识前,先安排学生讨论植物繁殖的方法。他们马上就讲出了可用种子、根、茎繁殖植物;为了让学生求异创新,又问:“还有哪些方法?”一位同学说:“还可以用花粉繁殖。”教师作出肯定回答:“对,这叫单倍体繁殖。”并介绍还可以做芽等。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有的学生说:“我想研究用克隆技术繁殖植物......”应该指出,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也许并不是新发现或创新,但对学生而言却是新的事物,这是创新的起点。

二、学会自行探究是创新的基点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科学教学中,首先是解放儿童的头脑,自己去想;其次是能解放双手,自己去做。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行操作。在亲自动手动脑中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当学生萌发的创新思维最活跃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实践操作。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动手活动,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好奇心得到强化;才能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并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如在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时,让学生各自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并说说看谁的实验方法最科学,效果最明显,结果同学们想出来了多种方法;有的学生观察套在烧杯上的气球的鼓和瘪,有的观察烧瓶内空气的冷热,有的学生观察烧瓶上弯管中水滴的变化等。让学生根据设计与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活动,就能使学生思维不受限,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自行探究,使其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点。

三、善于独辟蹊径是创新的重点

创新往往是在求异中体现出来,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就是培养学习具备求异心理,要让学习的独辟蹊径,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点。在科学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崇尚这各种精神,只要没有危险或不安全因素,一般不作过多的指点,鼓励学生自己去想法做,即使失败也是自己去查找原因或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改进自己的做法取得的。思想的解放会给学生带来诸多求异创新的空间,如在研究固体热传导的本领是否一样时,有的把木棍、筷子、细铜棒、细铝棒、细铁棒……放在热水杯里,摸一摸那一头会不会发热;有的把铜棍弯成不同形状,折成不同角度,粘上火柴梗在酒精灯上加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停地思索。手里就可能连续不断的操作,讨论就会有生动的描述。

独辟蹊径,各行其道,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如在进行怎样增强电磁铁的磁力以吸引更多的大头针的研究中,有的学生不是用增加电池的方法,也不是用绕线圈数去寻找增强电磁铁磁力的办法,而是把小铁钉换成大铁钉继而又换成铜钥匙、铝钥匙、圆珠笔、铅笔芯进行实验,还有的用粗导线与细导线做对比……课堂里的讨论各显其能,异彩纷呈,学生们有诸多的发现,最终殊途同归,获得科学结论。

四、课后创作、考察是创新的生长点

课内的研究往往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老师要积极引导,认真组织课外的后继性研究,使课内外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首先要引导创新联想,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改革、创新因素,引发学生的改革、创新的联想。如认识热传递的三种方法后,研究保温散热,必定要联系到保温瓶、热水器等材料,从这些器具一次次更新换代的进一步比较中,可引发学生改革创新的联想。

其次要鼓励学生课后创作。在课堂上引发创新联想的基础上,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所学的知识、技能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的设想、创作。如学习《凹凸镜》一课后,有的学生自行设计简易相机,学习《怎么测量高度》后,学生学会了用作图的方法测量太阳的高度,课下还有的学生用长方形的纸盒自做了简易的太阳高度测量。这样既直观方便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提高了其动手能力,使创新的品质得到加强。

最后要培养学生学会课后考察。如:学习《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后,鼓励学生课后对农村住房进行考察,自己对新农村居房进行规划,比赛谁的设计最合理。结果,有的学生设计出现代的工业园,布局合理的绿化区、居民区,平坦的街道上,把工厂和居民区作了合理布局;有的学生设计了垃圾加工厂等。这样的活动,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吸引着学生走向更广阔、纵深的探索领域。











第1页共5页







献花(0)
+1
(本文系新邵小塘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