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觉性,也可以说是启动自觉性。生命个体发现自觉性,等于自觉性开始启动。一个人第一次发现自觉性,自觉性就启动了。但自觉性的这种启动,不等于自觉性从此就可以自动地行为。发现自觉性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生命个体向自己证明了自觉性的存在。但自觉性的存在,需要不断地发现,而这不断的发现,就不宜再认为是启动了。 自觉性的发现,需要一个特别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时间上看,会相当的长。 这是因为: 1、从自觉性发现的引导到生命个体自觉性的自己行为,这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 前面已经论述到,自觉性的启动,需要客观外力的帮助。客观外力的帮助其意义有两个,一是让生命个体明白,在其生命里存在着自觉性这一可贵的品质,二是把自觉性引导到生命个体的面前,自觉性亲自表演其能力给生命个体看。 这是外力帮助意义的有限性的一面,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让自觉性能够“自行其是”。外力的帮助永远替代不了自觉性的自行其是。为此,外力的帮助能做的,只能是延长帮助的时间,以此保证能够实现自觉性的自行其是。 2、自觉性发现的制约,这是自觉性发现本身的问题。自觉性相对的是生命个体的诸多行为和精神品质,它们与自觉性共存于生命个体内,对于自觉性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除了生命个体的行为和精神品质需要自己的自由外,它们更需要自行发展,一当自觉性发现之后,对它们形成的约束,会受到无形的抵制,在这个过程里,自觉性常常处于失势或失败的境地,一当自觉性失势,或者失败,就等于自觉性的发现是不存在的。因为,发现自觉性的实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3、自觉性的发现,最终的表达是,自觉性在与生命个体的诸多行为和其它精神品质的对峙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说,自觉性不管是对于生命个体的行为管束,还是对生命个体的其它精神品质的监督,都能够让它们服从于自觉性,从而改变自己。 事实是,自觉性发现了上午十点犯困的行为,不仅对这种行为的约束只有百分之四十或六十的成功率,并且不能从根本上让生命个体消除十点的困意,这一具体的事例,表明的是自觉性的发现需要一个相当特殊的过程才能够真正实现。 4、自觉性能够独立地存在。从第一次发现自觉性,也就是自觉性的启动,什么时候,才能离开引导,自觉性可以独立的履行它的职责,这不是一个快速运动,只能经过一个特殊的过程才能实现。 由此,发现自觉性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