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正确认识儿童画教学?怎样评出好的儿童画作品?杨景芝教授美术教育语录

 王大根 2019-01-14

如果儿童能长久保持绘画兴趣,就一定能成才。


我女儿黄欢5岁时,我就鼓励她依靠知觉写生锻炼她的观察力和视觉造型语言表达能力,对她的绘画启蒙比较早。


她从幼儿起一直把绘画当游戏,并没有当作志向去刻意追求,直到她读初中三年级时,才决定报考美术专业学校,仅用不到一年的部分业余时间进行专业练习,就顺利通过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考试。


我指导女儿的方法是不断给予鼓励和肯定,从来不在表现方法上具体进行指导和干涉,也不需要进行技法示范,让她顺其自然发展


她并没有花费很大精力磨练技法,只是没有间断画写生,从而使她顺利渡过了儿童由主观表现向客观写实发展的关键期


我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他儿童进行实验,结果证明儿童普遍都能在造型能力上获得较快的发展。

看重作品中孩子生活的体现,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我希望看到他们的画中有儿童的趣味,有儿童喜欢的东西,能体现他们那个年龄段的喜好。画画儿,必须引发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意义。艺术教育是要让人知道什么是好的、美的,重视内在素养的提升,深入孩子心灵深处,让他知道经典是什么。


儿童的艺术原创是儿童自发的游戏,他们不认为自己在创作,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因此对于儿童艺术原创要重视引导而不是教,引导儿童的艺术感受,引导儿童运用艺术语言来表达,不一定让他们学专业的技术技能,而更应该重视引领他们走进艺术之门。

很多孩子在5、6岁画的很好,但是到了转型期为何差了?这是因为教育没有跟上,教育孩子关键是度的把握,艺术不通过教育,儿童不能自发得到发展。我写过一本书叫《儿童转型期》,我们发现在这个年龄段只要经过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和启发,孩子很容易就进入到专业美术学校,即使学工科也能很出色,很多实例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直觉是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在艺术活动中感性占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建立在理智分析基础上,课程内容是成人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缩简本,脱离儿童实际,也不利儿童发展才能。

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造型能力的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安排要从简单形到复杂形,以体现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


事实上,儿童依靠感知认识事物,并不依赖形的繁简发展认识,而是从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人和事开始。我发现简单、规则的难画,复杂、不规则的反而好画。


我曾做过一个实验,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画旅游鞋,结果发现9岁的孩子就能完全准确地写生,比例、结构都对,但专业画画的人却说画得最棒的是4岁的孩子,因为孩子4岁时处于形象的敏感期,这时的孩子会把复杂型简化为一个符号。


儿童绘画内容本身并不存在难易问题,关键是所画的题材儿童是否感兴趣,他们用什么方式表达以及我们怎样提出要求。


一个题材儿童可以画,画家也可以画,题材本身不受年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


比如,我们可以画旅游鞋为题材在3~12岁各年龄段进行教学,教学要求根据年龄特征加以区别,结果他们都能画得很出色。

传统教育用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着眼造型准确性,色彩表达的真实感。因此对儿童大量灌输绘画知识,甚至规定教死画法。


然而,儿童绘画并不注意画得是否与真实一模一样,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


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儿童接受的技法知识,如人物比例关系等,对孩子来说太枯燥,接受不了,导致兴趣下降。因此,培养儿童绘画技能,不可操之过急。


传统绘画历来一种模式化方法表现。这样的教法容易伤害儿童幼稚的心灵,压抑他们的创造力,也不符合艺术教育规律。


儿童绘画能力是自然发展的,其规律是:由简童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发展自然提高。

绘画是儿童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孩子很小就喜欢用画笔在纸上涂鸦,这是一个探索、认知的过程。


在香港的一次国际博览会上,我看到一本书叫《看图知成长》,很受启发,因为我发现原来从儿童绘画中就能知道其智力成长的程度,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从孩子的幼儿期追踪观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艺术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画什么,而是教会孩子自己能够画,这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后者是启发性的,尽量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个性、认知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


根据罗斯菲尔德的理论,儿童智力反映在绘画上有两种类型:视觉型和触觉型。


视觉型的儿童,一般是指具有绘画天分的孩子,比较注意空间关系、比较写实。


触觉型孩子偏向情感的表现,不注意视觉观察,从自己内心表现事物,根据自己的情绪画画,往往比较夸张,也非常有才能,这类孩子未来有可能创作出表现主义绘画作品。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成人干预得太多,我们应强调保护“儿童原生态绘画”,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发现美并表现出来。


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孩子们画的画都像卡通画、简笔画,教学仍以模仿为主,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和国外的教育工作者交流时,对方常常指出:中国孩子为什么画得这么成熟?台湾、香港的教育工作者也表示,大陆孩子的画一看便知,都是模式化的造型。


这就说明我们教学中存在问题,我主张老师们鼓励孩子去创造性地表现自己。


儿童在10岁之前,他的艺术创造与他的思维是密切相关,所以艺术的教育在与生活不断互动发展,艺术教育就是不断地对孩子答疑解惑,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一次洗澡水被涂抹成了红色。为什么?“因为水是热的。”孩子说。


一盆长生草上飞个小天使。为什么?孩子说,草不死是有小天使在保护。


我们老师经常犯一个错误,用成人的思维看孩子,我们要蹲下来,赞赏他的创造力,他能够用他这个方式把他的意思告诉你就很了不起。


画洗澡水用红色,是儿童在不自觉当中的一种情感反应。如果我们加以肯定,这就是教育。


教育不等于说“我教你学”,而是及时根据儿童的发展,顺其自然地给予他指点。比如画面的形式感。小朋友喜欢画鸟,画一只鸟,再画一只鸟,画了三只鸟后,老师就会发现他有一个发展趋势,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产生秩序的美”。


秩序美在艺术教育里面,是属于成人常年总结出来的东西。


如果你灌输给孩子,他不明白。但是你顺着他的画面给予指导,你再加一个,再加一个,他的画面就具有了美的形式。

科学的艺术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发展规律,在孩子自由表达的基础上,适时地给予引导,帮助他提高和认识。指导他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掌握艺术语言表达。


儿童绘画不能仅仅停留在像与不像的范畴。我对儿童画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归类:


一是神韵。我看过土耳其的一个孩子画的一匹烦躁的马,太传神了,至今让我难忘。在绘画上,讲究神韵很重要。能把精气神画出来的儿童画特别多

二是意境。我看过一幅名为《礼拜的行列》的儿童画:半圆的山坡上有座小教堂,周边的树木是呈辐射状、开放式的,做礼拜的人分为左右两队均匀对称地进入教堂,整幅画非常有美感。


我对儿童画的评价是只要画面具有美感就有欣赏价值。为什么很多著名画家都要向儿童绘画学习,原因就在此,儿童自身具有审美灵感,并能在瞬间体验中产生美感。


没有讲过的美学规律,为什么会在儿童画中出现呢?白云一朵一朵的排列,南飞的大雁由大到小的排列,这种重复的规律、渐次的规律,老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强化。

三是寓意。南京青奥会举办的青少年儿童绘画大赛上,有一幅名为《真正的冠军》的作品是澳大利亚一个12岁的孩子创作的,画的是游泳比赛的冠亚军选手隔着赛道的绳子拉着手,寓意这才是真正的冠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奥运精神通过画面表现出来。

四是情趣。市场经济下产生的流行文化对孩子成长不利,流行文化在艺术中是不应该作为经典被推崇的,很多孩子画卡通美少女,我不倡导孩子学这些,很世俗,也没有美感,我主张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经典,什么是最好的,当然大师的画也要有所选择地给孩子看。


儿童的情趣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但孩子自己的感觉也很重要,就好像游泳时在水里漂浮的感觉。

本文来自杨景芝教授讲座和采访,题目为编者所加,配图为杨景芝艺术中心学生作品。杨景芝艺术中心由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于1986年在北京主持创办。在30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适合3-16岁少年儿童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创造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用艺术表达情感能力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少年儿童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