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去 · 专访|“天津记忆”韩春静:守护凝固的城市历史

 汐钰文艺范 2019-01-14

近代中国看天津

看的是天津的什么?

无非留存的图、文、影视资料

及老物件、移风易俗、生活印记

而沉默伫立的建筑遗产

则是打破时间、穿越历史的最佳载体

当指尖触碰

近百年前的一砖一瓦一桥梁时

无需万卷史书字句传达

那段你不曾亲历的城市历史

就凝固在你眼前

 


若不是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韩春静与伙伴们携手成立的“天津记忆”也不会走到今天。十多年的发展,这支队伍由散到聚、由小到大,如同城市血脉中的基因链,一次又一次为天津竭力保留珍贵的城市记忆。


天津记忆组织的历史街区徒步穿越活动留影


用相机为老街区做“临终关怀”

文庙要修复不要重建



“天津记忆”全称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成员大多来源于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最初的团队成员以个人为单位,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关注天津的历史建筑。



跨入新世纪后,天津建设步伐加快,历史街区拆除动作越来越大,大家开始在“中国记忆网”上聚集发声,呼吁保留老建筑的同时组织街拍,拍摄快要拆除的历史街区,记录那些建筑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


中国记忆论坛天津板块


2008年有网友反映,对外说是修复的文庙可能要拆了。志愿者团队赶到现场发现,施工队并没有按照古建筑修复的程序,对拆下来的建筑结构进行编号,且工人随意在建筑上烧水做饭,毫不专业。团队立即给相关部门举报,使得稽查队现场叫停施工。


文庙门前的过街牌楼


修复工作最终由天津大学专业小组指导,替换糟朽木料,并采纳志愿者团队复原绘制的龙纹板,填补了“德配天地”两块牌坊上的空白,也补上了一块历史缺失。

 

力保盛锡福

拆历史建筑不如活化使用



2012年起,志愿者团队开始就盛锡福的“拆”与“保”,与天河广场开发商展开拉锯。在网络上发布给政府的公开信并征集签名,收集整理资料赴京求援,直到禁拆文件下来,队员们也没能松口气,发现偷拆后再次举报……

 

韩春静当时从渤海大楼俯视拍摄的锡福现场图,右侧部分疑似被拆除

 

虽然一路奔波,但韩春静觉得很值。


“因为盛锡福在天津来讲很特殊,不光是老字号,还是工业遗产,房子是历史建筑,本身又是文物点,四位一体非常有价值。当时我们试图接触天河城项目负责人,并不是要阻止他们去开发,发展和保护并不矛盾。


国内外有很多历史建筑活化使用的例子,香港就做的非常好。一个老字号能带来的无形价值不可估量,简单粗暴的拆就是一种短视行为。现在很多商家做情怀营销,如果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越来越少,我们拿什么去怀念,拿什么去谈情怀。”

 

盛锡福帽庄大楼


我的愿望就是不叫保护志愿者

我想做一个城市历史的讲解员



“天津记忆”成立至今,在很多天津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中,都起到关键性作用。例如凭借一张照片,团队成员找到了遗失年的金汤桥钢构件。使得如今的我们,能再一睹金汤桥的真身。

 

就是这张照片,引领队员们找到了金汤桥

 

多年致力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天津记忆载誉满满,荣获“薪火相传——寻找文化遗产守护者年度杰出团队”等多项荣誉。


左一为韩春静老师在领奖现场


除了很多这样的保护案例,团队与法语联盟合作出版书籍《隐藏的珍宝》,还开论坛、办讲座、合办南市记忆图片展、最美大院场景还原展,做口述史、邻友会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社会建设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


黄家花园图片展上,韩春静与张显明先生合影

天津记忆时常组织各类文化活动


十几年发展下来,队员们从青春坚持到不再年少,经历过心酸误解后,韩春静对未来却十分乐观。


“我想着未来给我的团队成员做一整套的《大公报》影印件,让大家有处查阅资料;同时希望以后我不叫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而是叫城市历史的讲解员。


因为到那个时候,所有的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常规化,文保理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自觉有意识的去做,不需要我们再去保护,而更需要我们宣讲、宣传、介绍城市历史。这是我的理想状态,也算是我的中国梦吧!”


爱自己生活的地方

更爱这座城市的历史



如果你也热爱

天津大街小巷里凝固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