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华小码头

 老人家1948 2019-01-14
        小码头是金华的一个地名,就在通济桥北端以东沿江百米的一个小区域。这里曾经是金华城里最繁华的地方。当年的口头禅是'不去西市街,就到小码头'。如今,西市街虽然旧貌换了新颜,但依旧保持了商业中心的面貌,而小码头却只保留了几十米长的一段通济街,只有一些卖农具和小五金的杂货铺,来这里的不是农民就是干手工活的人。
但是,30多年前的金华,除了金华火腿之外,能够让金华人自豪并被外地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小码头。
         当年的小码头也算是城里最好的一个去处。沿江一条小街,老式的两排店铺,靠江的店铺部分是悬空的,下面用一根根木柱子支撑着。春汛的时候,大水会漫到木柱子。站在通济桥上看,很像凤凰城里的吊脚楼。曾在20多年前见过画家胡金根先生画的小码头的素描,至今记忆犹新:残破的房屋与古老的石阶,穿蓑衣的船夫与洗衣服的女人。表现了一种古老宁静,空阔悠远的小城生活情致。
其实,小码头除了古老的桥和悠悠的水,绿色的芦苇与远去的帆,更多的是小城风情。有人曾说:小码头是'金华的清明上河图'。小码头虽然没有'清明上河图'那么风景秀丽,但确实包含了比较多的地方风物、风俗、风情、风味、风貌。那些老式的排门店铺:南货店、杂货店、农具店、竹器店和铁匠铺。卖小吃的更多,如福建羹、牛杂汤、江西馄饨、烧饼油条、包子馒头和酥饼。还有糕饼店,卖的是当地人拜年送礼或待客的糕点:寸金糖、油金枣等。酒店卖的大部分是本地产的黄酒和农家的米酒,一些人是站在柜台边喝酒的,一大碗黄酒,加一只酥饼,一边与旁边的人闲聊一边喝酒。酒喝完了,仰头将手掌中最后一点酥饼碎末倒进嘴里,说声'跨马'(金华话'慢走'的意思)就走了。坐着喝酒的大部分是聚在一起的年轻人。喝着喝着就高声划拳'钱福寿啊,福寿钱啊。两相情愿,四季发财,八仙过海,十全大利'。划着划着,就会高声争吵起来,但马上会被旁边的人劝歇。
       茶楼里聚集的人最多,多数是农民,进城卖菜的、卖山货的、卖粮食的,卖完东西喝口茶,认识和不认识的坐在一起天南海北说话。茶楼的窗外就是婺江,稍远处就是八咏滩,那时还是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进去后半天转不出来,很隐秘。据说,那个地方是当时的相爱男女们唯一可以卿卿我我的地方。但没有船,要游泳过去,或从上浮桥那边绕过去,有10几里路,步行来回得两 三个小时。而那时买得起自行车的人很少,所以,到那里约会也很不容易。茶楼里常常有唱金华道情的。唱道情的大多不识字,也不会革命歌剧舞剧样板戏之类的新玩意,唱的还是传统的里巷偷情故事。听的人大多是有点年纪的人,听到精彩之处,便会发出一阵呵呵呵的窃笑声。小码头还是当年金华最大的菜场,鸡鸭鱼肉,农民自己种的当天采摘的蔬菜,样样都有,非常新鲜。还有野生的蘑菇、野生的甲鱼、野生的螃蟹等等。不过,小码头的这些风情、店铺、小吃都不算独特,别的地方也都有。真正让小码头遐迩闻名的是自由市场,就是现在说的农贸市场。
改革开放前,大部分中国人都比较贫困。其实,当时有的人也是有点小钱的,比如南下干部工资高,比如说上海人收入普遍比其他地方高。但那时什么东西都是凭票供应的。吃饭要粮票,买衣要布票,烧煤要煤票。肉票、油票、盐票、糖票、烟票、肥皂票、豆腐票、糕饼票、手表票、自行车票等几十种票证,比现在的体面人包包里的身份证、驾驶证、护照、银行卡、会员卡、消费卡多多了。你光有钱没有票,照样什么也买不到。而这些七票八票都是地域性的,离开本地,票就没用。比如说粮票,就有金华粮票,浙江省粮票,全国粮票。你要出金华地区,就得换浙江省粮票,你要出省就得换全国粮票。否则,你即使有钱,也寸步难行。而票证的定量又是很少的,比如粮票,成人每人每月24斤,小大人17斤,菜油每人每月2两,白糖每人每月一两。那时的饭菜缺荤少油,又没零食,饭量特别大,这点配给怎么够吃?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成了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可是,沧海茫茫,上哪儿才能找到吃的呢?
       有,就在小码头。
       那时的小码头几乎是整个华东地区最大的粮油食品贸易市场,有很多不需要票证的东西卖。大米有,是农民挑来卖的自己吃的晚稻米,比粮店供应的标准米好吃多了,每斤一毛四到一毛六(粮票买米每斤一毛左右)。面粉有,农民把自家分得的小麦送到面粉厂换面粉(金华以前有个很大的面粉厂)后挑到小码头卖。猪肉有,肉店除了供应凭票卖的肉,也卖不要票的猪头猪肚猪肠猪肝猪心猪肺猪脚爪猪尾巴,还有营养最丰富的猪腿骨。腿骨八分一斤,猪头三毛六一斤,猪大肠一毛六一斤,猪肝猪肚与凭票供应的肉一个价,也是六毛七一斤。有时还卖不要票的全肥肉和全瘦肉,全肥肉也是六毛七一斤,卖的时候柜台前人头攒动,打劫一样。为什么?肠子里缺油啊。全瘦肉也是这个价,但本地人很少有人买。一斤肥肉熬出的油够全家人一个月的油水了,一斤瘦肉一个人一餐就可以吃光,不合算。上海人有钱,喜欢买瘦肉,只要时间凑得好,不用排队就能买到。本地人笑话上海人买瘦肉是'倒傻'(金华话'傻子'的意思),上海人笑话本地人买肥膘是'刚徒'(上海话'笨蛋'的意思)。当年,金华肉联厂在华东一带也是算大的,每天宰杀加工成千上万头猪。所以,那些猪头猪尾猪下水之类的东西便成了金华人的近水楼台之利。
       除了这三种基本食品外,小码头还有许多农副产品卖。花生、鸡蛋、红糖、玉米、番薯、菜油、淀粉。农民把这些自产的东西挑到小码头卖了换点小钱回去买酱油肥皂之类的东西。有点小钱的人在这里寻点口福,补点营养。此外,这里还有黑市票证交易。粮票布票可以拿到这里卖,也可以在这里买到。某人万一没了粮票,只要来到这里,他就不会挨饿了。可不要小看这种交易,救了不少走投无路的人呢。当时,金华也有市管会(相当于现在的工商局),人不多,管得也少。在全国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取缔自由市场,割除资本主义尾巴的恐怖气氛中,居然让小码头这个自由农贸市场存活下来,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不管怎么说,我想,当年那些市管会工作人员的'行政不作为'或者说是消极怠工都隐藏了人类的一种良知吧。
       当年,来小码头最多的外地人是上海、杭州的铁路司乘人员和汽车司机,他们一群一群提着大篮小包来买东西,然后兴高采烈地手提肩扛上了火车、汽车。可以想象他们带着这些稀罕之物回家时是何等的荣耀。就因为跑火车的和开汽车的有这种职业便利,他们的身价就比一般人高,谈婚论嫁也顺利得多。再说,上海是什么地方?上海人多精明?上海人都说金华好,上海人都喜欢往金华跑,金华还会不出名吗?我那时住在溪下街,出了街口就是小码头,几乎天天都可以看见这些幸运的群体。也偶然见到个别人'落鳖'(金华话'困窘'的意思)的样子。有个上海人买了一米袋的米和一旅行袋的花生,被市管会的人逮着了。此人死死抓着袋子,一边连珠炮般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一边鸡啄米似的向他鞠躬。最后,一袋米还给上海人了,花生却被没收了。但是,这种情况发生不多,多数情况下管理人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否则,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来小码头买东西呢?而对于那些卖农副产品的农民,市管会是不管的。真的有什么打击投机倒把的重要任务下达了,他们也会告诉农民这几天查得紧,等风声过去再来。真的该感谢这些老工商,他们在30多年前的非常时期,就开创了人性化执法的先例。
       所以说小码头的'历史功绩'在于它为不少人解决了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来自网络   2019/01/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