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被说教,山是圆锥形的。思维就被固定在呈斜坡的土堆和石头掺杂形成一座座山峰,尖角永远朝向天空。下意识的“山”就是地面形成的,眼中高耸部分的称谓。 人们大都钟情于山。是因为它稳重、敦实,有脚踏实地的感觉。相对于河流湖泊海洋、草原、荒漠,对于山,人有种想征服的欲望。于是,千方百计设法攀登,爬上一座又一座高山。世界上最惊险无比的乔戈里峰,攀登者的死亡比率高达到3:1,仍然络绎不绝地有人前去。 爬山,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仿佛给人一种屏息向上的动力。昔日最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名画《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画中的拿破仑踌躇满志,“英雄气概和史诗般的阿尔卑山远征。”尽显一个男人、一位将军的豪气。他看似信马由缰的眼里,充满着“征服”世界的勇气。 眼前,伟岸峻峭的高山,奇峰异石,层峦叠嶂,对登山者都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刺激。登顶,“山高人为峰”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拔地通天,擎手捉日,有种莫名的飘然感。尤其在力尽跋涉艰辛 “一览众山小”环视诸山形态毕肖之后,看到了远方更多的风景,眼界豁然开朗。 登山,如志向之于人生,宛如桅灯高悬于船头,看清大海的深遂。但往往我们内心却过于渺小,攀登过几座山便喜不自禁,以为可登峰造极,走向了人生之巅了。 其实是我们换了一种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而已。所谓的“征服”就是站在了“山”这个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它的高度超拔思考,看得更远。但内心的气度远不如山的巍峨,没有谁能够跨越它伟岸的性气,它顶天立地精神,它长期以来的持重、肃穆与庄严。 山以各种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或奇或险、或灵或秀、或幽或绝。有奇如武陵源的石英砂柱峰,险如南迦巴瓦峰的;有灵如秦岭山脉,秀如桂林喀斯特地貌,幽如青城山,绝如乔戈里峰等等。千百年来,无论山以何种面目示人,或来自海底深处,或是板块拥挤而成的巍巍绝顶。它始终如一亘古的沉默,任尔风雨飘摇不动。 我曾经走过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以及新疆魔鬼城的雅丹地貌的山地。爬过武夷山、黄山、华山险峰。感觉山一旦与人间结了尘缘,它充满了灵性,各种山势和地表,形成它自有的风格与形态。我们不只是看到它的满目生辉,还可与人对语的灵性交流。它的形体、外观,它的山势,一草一木,山势蜿蜒,泉水的龙腾虎吟,都是来自大山给出的肢体言语,让你可以走近并倾听的心声。 《论语》里,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智慧在于坚守、包容与持久。与大自然对语,心中自有山水云逸,不役于物,不伤于物,遇宠辱不惊。居山,可与梅同瘦,与竹同清,与柳同眠,与桃李同笑。。。。。。在天地自然之间从容驾驭着自己。 “道上红尘,江中白浪,胜他南面百城;花间明月,松下凉风,输我北窗一枕。”如此画面的风景在文成可以手到擒来。一向有人文底蕴著称的刘基故里,是依山面水的福地,山水俱佳,二者兼而有之。无论你择取飞云江畔的哪一段临水而栖,可临风弄笛,卷帘看鹤,打坐烹茶;可听松涛、山泉叮咚、飞禽走兽、雨滴阶除、雪洒西窗。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类都是短视的动物,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然而爬山登顶,让人可以弥补这一弱项。站高望远,让你心胸变得豁达。见识了山外有山,理解什么叫“天外有天”。 事物的多元性,让人的欲望不会只偏好一样东西,有时“鱼和熊掌”都想兼得。我也有同癖,如爱海又喜看山。在内心的深处对山、对水充满敬畏。在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中,山代表了数种迥然不同的人文符号。山,在人们心中一直充满着田园般的诗情画意。山,于每个人的内心深藏着一捧故乡的情怀。 文成地势像一只凌飞的鹤。整个城镇,犹如深陷群山积聚的一个盆地里。因为有了周围一圈山的遮拦,随江海而来的冷风,爬坡时就顺势逶迤,途经唯一处山口突入也就变得温顺而柔和。所以,有风的日子并不多,极少有海岛那种狂风嘶吼的呜呜咆哮声。这里的山虽属浙南丘陵,但山势依然巍峨、险峻。 向南的山,低缓、绵延;靠北的山,挺拔、奇峻。它们仿佛都类似于植物一样,喜阳背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造就了不同地方的人文背景,形成了相互各异的文化魅力,仅一个县城就有多方习性和多种语言。仅一水之隔,或数公里之外,相互之间形成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性各自逶迤。 每一回走进大山,更多的是为了心灵中有一种情怀的述求:山里有清新的空气,可滋润我们蒙尘的双肺;满山的绿荫,洗亮我们灰暗的双眸。林间小路上,鸟儿鸣啾,给你新生的气力;在季节的兴衰里坦然面对生命的荣枯;在旋舞的落叶下,我们早已习惯了叶落归根的自然。经年的跋涉而显得庸肿而笨拙的身躯,会汲取一种重新行走的勇气。 如此安逸,夫复何求? 宋·苏轼《题西林壁》有这么样的描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外观而言,一座山的形状或伟岸,或峻峭,或奇崛,或迂回展转或雄姿裸露。哪怕是它单峰矗立还是群山亘古绵长,它的高度,都是托起人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极尽的视野,它就似一座让你可以依附的靠山,扛着你、托着你行走的世界。 “江流千里,是山痕寸寸,染成浓碧.便欲船掉芦花,渔翁借我,一领蓑笠.不为鱼香酒美,只爱岚中呼吸.野水投竿,高台啸月,何代无狂客?晚来新雾,一星云外犹湿.”很多人将男人喻作山,稳重、伟岸。正因为有它作为铺垫,才有泉水叮咚,飞瀑的轰响,一泓清流浩浩荡荡东去。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相承。有水的山才灵动,有气势;有山的水才飞扬,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山是具有智慧的。它并不盲从于自然和人类。真正了解一座山,需要走近它,融入它,把心依偎在它的怀里。况且,大山会成为我们最终的归宿。因为山的包容,我们终将要投入它的怀里,完成了作为人类的使命,叶落归根。 山的胸怀是包容的。在自然的山水里远足,是对心灵的一次沐浴,让灵魂,遇见属于自己的青山,邂逅最真实的自己。 有人说“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你的高雅与低俗、辽远与浅狭、明媚与卑琐。”攀登高山,走出心胸的狭隘,悠一竿山水,不也快哉。没有拯救的能力,但足有信心和能力脱逃尘世感知的那种卑微。 爱山爱水的人们,请把你们的胸怀敞向深山,别让爱在一个地方过剩,多一个地方荒凉。 登高,方见天下之大,临渊,才懂地之厚也。 编辑:剑锋 图文:蒹葭苍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