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农民工连长的三线情怀

 秦岭之尖 2019-01-14


小编絮语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是一个只讲付出不图回报的年代。“三线”一个时代的记忆,“三线建设”是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献了青春献子孙”等口号早已深深地埋藏在人们的记忆里。为了战备的需要,建立牢固可靠的后方基地,无数干部、工人、知识分子远离故土,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了昔日贫瘠而闭塞的山区,掀起了建设三线工厂和科研院所的热潮。在争时间、抢速度、赶任务的奋战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很多耳熟能详的劳动模范,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的付出,令人敬仰。然而,历史也不会忘记那些为三线建设的农民工,他们与三线人一起,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热血和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共同擎起了热爱祖国的旗帜,他们的奉献终将被历史铭记。周成楼作为三线时期千千万万农民工中的代表,通过他在口述参加三线建设时的过往,仿佛又把人们带回到了当年那个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往事历历在目,今生难以忘却,三线建设的故事理应当让更多的人知晓!

        2019年1月6日晚,周成楼、吕秀英夫妇在家里接受作者的采访

     新年寒冬的一个晚上,趁着夜色,我们来到了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邛崃山脉接壤的大邑县,走进了城区的一家小院。

    “老爸,有人来看望和采访您来了!”随着周健董事长的话音刚落,一位老人打开房门走了出来。

    “欢迎您们来家里做客。天冷,快进屋里坐!”周成楼一边回应着儿子,一边将我们迎进了客厅。

  进入客厅,发现里面还坐着一位老人,经寒暄,得知她是周成楼的老伴——吕秀英,她微笑着起身让坐。

    “老人家,身体还好吧!”我们关切地问到。

    “还行,身板结实着呢。”谢谢您们的关心!

  新装修的客厅,摆放着的家俱和物件既简单,又实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室内墙壁上方悬挂着的一个镜框,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忠诚、敬业、责任、担当”,这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尽管厅内装有一台新空调,但是我们发现两位老人依然舍不得开,仍然用的是一个电热风扇在取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两位老人相互依偎坐在沙发上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播放。

  当我们说明来意之后,脸上始终充满笑意的周老便把电视关掉,与老伴一起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周老,听说您是当年参加过6569建设工程的农民工连长,能否向我们讲述一下您参加三线建设的故事?”

    “好的,其实我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平凡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是每当提起那段往事,真是让人难以释怀。”周老对我们说。

 从我们与他的交谈中了解到:6569建设工程筹建于1969年,动工兴建于19706月,地处成都四川省大邑县雾山乡;19734月,长春光机所进行人员分迁,同年7月,正式投入科研试制工作;197512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随着三线建设的调整和着眼光研所的长远发展需要,1979年,光研所调迁项目新址落成兴建在了成都市南郊双流县西航港光电路一号;1988年,完成光研所整体搬迁工作。

  饱经风霜的周老话匣子一旦打开,自然无所不谈,往事犹如发生在眼前。

        1970年10月28日,与生产队的青年战斗在一起。前排右一为周成楼

    那是1971年深秋的一个清晨,“嘟!嘟!嘟!”的起床号角声在雾山溪谷回荡,惊醒了熟睡中的人们。

  周成楼所带领80多人组成的农民工连,已是第二批进入光研所建设的施工队伍。

  雾中山区的深秋,天气过早地冷了下来,给工程建筑的农民工带来了不一样的寒意。

  第一天,周成楼到两河口报到时,对省第二工程建筑公司如何安排工作并没有眉目,与大伙的心情一样,都有些激动和惴懦不安。

  究竟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他也不太明白,难免在他的心中产生了疑问和联想。

  在外号“胖哥”的带领下,周成楼随着人群一起来到了一个简陋的大礼堂。礼堂大门的上方,悬挂着“热烈欢迎三线建设战士”的横幅标语,整个礼堂几乎都坐满了人,主席台上也坐了好几个人。

  大会开始后,给参建农民工作做报告的是谢先福,他是来自北方,带有浓重东北人口音,他把农民工称为了战士,用标准的普通话给参建的农民工讲了代号:6569建设工程的目的、意义和任务。他说,“作为一个战士必须遵守保密纪律、组织纪律、劳动纪律、生活纪律,以及有关的安全生产操作的规章制度”。

  在那天的大会上,谢先福声情并茂、掷地有声地说:“你们这些三线建设战士,是从全县10万人中抽调出来的贫下中农子弟,你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你们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头脑,有一副强健的身板,有一双勤劳的双手,我坚信你们在今后的三线建设中,完全能够向党、向祖国、向人民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他的讲话顿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大会结束后,从事三线建设的农民工,按照部队的番号进行编制,总部是营,设连、排、班。营长是给农民做工作报告的谢先福,人称“谢营长”。

       1972年5月11日,农民工连的合影,第三排右三为周成楼

  农民工共有十个连,外加一个装卸排。每个连由于因每个公社来的人员多少不一,以排和班为建制,多的编入排,少的编入班。周成楼所在公社的人员被编为九连,下设两个排六个班。连长由“胖哥”担任,名字叫郑同心,周成楼任副连长,曾炳任指导员,他是一个退伍军人。

  每到上班,农民工连的青年男女背着清一色的尖底竹编背篓,钢铲、钢锹扛在肩上,犹如战士肩上扛的钢枪一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干打垒”住房,沿着蜿蜒的羊肠小道,奔赴到雾山河旁,走过钢筋施工桥,来到了建筑工地,挥洒着青春和热血。

  工地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周成楼与农民工抬石头、背石块、拌砂浆、砌护岸、撬土、背土、运输、测量、搭架、卸货……忙碌并快乐着,劳动中传出各种声音相互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首交响曲,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周成楼所带连的任务就是挖运土石方。不料,他所在工作地,遇到了“倒流水”现象。为了弄明白“倒流水”是怎样产生的?在他的带领下展开了一次调查,原来是,这里的庄稼遭遇干旱时,需要提水或用抽水泵来浇灌,久而久之就有了裂缝,形成了倒流水的小山沟,由于6569建设的主体工程和厂房基本都建在山沟里,需要大量的土石方来填充。

  对此,营部有关领导对工作一一进行了安排,并着重强调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那个时候没有挖掘机、装载机,大量土石方的开挖、运输都是靠人工来完成的。

  这个“倒流水“的土有一个特性,比较黏。如果遇上下雨,黏性更大,脚一踩,鞋的四周就会糊上一层“黄泥巴”。这群来自农村、祖祖辈辈都是与泥土打交道的年轻人,面对如此的施工场地,以及所从事的工种,心中升起无名的惆怅。但是,最终还是靠着自己怕毅力和决心战胜了困难,赢得了胜利。

    “我们从事的事业是前所未有的,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去创造!”农民工心中燃烧着激情,青春的热血在胸中涌动,产生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只见钢锹飞舞着向泥土铲去,泥土飞落在背篓中,民工背着泥土向低注地奔去。

  钢锹撬石,背篓背土,虽然看起来都是力气活,但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撬土主要靠臂力,才能完成;背土主要靠腰力,两个肩膀常会被背篓绳勒得又红又肿。

  周成楼所带领的连有20多位女农民工,大部分人都眯起了双眼,心有余悸。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好她们,让她们安心地干下去,男农民工专挑重活干,负责铲土,女农民工负责背土运土。

  干活下来,虽然很累,但农民工互相友爱、体贴入微,犹如一家人,始终充满了劳动的欢乐。

  到了中午时分,山区的小广播又响起,广播员除了滚动播放各种革命歌曲外,还播放了一篇又一篇工地快报,表扬了一个又一个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三线建设辛勤劳动的农民工战士,被点到名的人心里美滋滋的。

  撬土、上土、背土、倒土,年轻的农民工,用最原始的方法,在以土为伴的战场上一干就是一个月。在此期间,大部分人手上磨起了水泡,泡破后手上呈现出老茧,有的人肩膀红肿脱了一层皮,有的人出现了腰疼,有的人脚崴了……许多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按照营部的安排,所有连要进行工资评定和发放。按照营部的规定,每个人的工资为计时制,共分三级。一级工:每个工日为1.00元;二级工:1.15元;三级工:1.30元。基本口粮由家里自带,在这里每个工日补助粮食0.5斤。

  按当时规定,如果是一个三级工,出满力30天,就可挣39元钱和15斤的粮食补贴。

  周成楼所带领的连的工资评定是在晚上进行的,共分四步走,第一步:自我总结;第二步:全员评定,举手表决;第三步:连队审定;第四步:报营部审批。

    “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个信儿到北京,革命的人儿想念恩人毛主席……”随着一阵歌声联唱之后,郑连长宣布工资评定开始!

  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是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年轻人。从他晒黑的脸上,人们看出了他生活的艰辛,瘦小的身材中透出嫩气,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略带羞涩地说:“我叫寇新明,来自三龙大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失去父母,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在我13岁时,因经济困难失学,开始进入社会漂荡,我拜师学过理发,修过自行车,至今也没有混出个模样来,这次有幸在大队支书的关怀下,来到6569搞三线建设。什么叫三线建设,我也搞不懂,反正就是干活,在这里我一定好好干,争取混出个人样子来,这一个月背泥巴,我没有老哥们背得多,但平心而论,我还是尽力了,我还是一个遵章守纪、干活挺认真的人,我自报二级。”他的发言,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工资评定足足进行了四个晚上,每天从晚饭后开始,一直评到十点,要坐三四个小时,但大家从来没有一句怨言,白天照样战斗在工地上。

  特别是经过全员评定,彼此之间加深了了解和相互信任,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做到心中有数,农民工之间真诚、友好、诚信的氛围越来越浓,既促进了团结,也增进了友谊,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大家认为工作虽然艰苦,但心中始终充满了荣誉感和幸福感。

  营部的工资审批发到了连队,周成楼所带领的连没有一个一级工,二级工占40%,三级工占60%。周成楼率先垂范,处处带头,自然被审批为三级工。这意味着,如果周成楼出满全勤,一个月下来就能挣到39元的现金和15斤的粮食补助,这比在农村干活强好多倍。

  郑连长到营部财务室领回了农民工来6569建设工程干活的第一个月工资。

    “发工资啦!”门外有人大声呼喊奔跑着,兴高采烈,那势头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般。

     “我们连出工最多的只有27天,所以最高的工资就是35.10元。我揣着连长发给的最高工资,回到床铺上,盘算着这些钱怎样花。首先,交13元给生产队,队里记工分300分,父亲的零花钱,家庭的油、盐、酱、醋,自己的生活费……这一切像紧箍一样,将我紧紧地箍住。但回头一想,来6569建设工程从事三线建设也挺值的。”周成楼深深地回忆道。

  其实,周成楼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时,是很低的,那时队的劳动日,每天才5角钱,到了6569工建设工程,从事三线建设,那简直就是个质的飞跃。周成楼越想越觉得在这里大有可为,一家老小的生活不仅有了保障,而且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6569建设的整个土建工程均由四川省第二建筑工程局负责承建。我们这支来自农村的民工队伍,主要任务是浆砌石工程和大量的土石方工程,一部分人在工程局各工种协助专业性工作。经过一个月的劳动锻炼和学习,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感情的升华。”周成楼回忆说。

  遵照营部的安排,周成楼所在连队对每个人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技术特长都进行了摸底和掌握,并且进行了人员的调整和排、班的重组,一是调入省第二建筑工程局7人,其中机修班1人、油漆班6人;二是医务室1人;三是伙食团2人;四是突击排3人。郑连长调到了突击排任排长,周成楼继续任副连长,同时兼职到油漆班,寇新明被安排到了机修班。为了工作的需要,连队又增加一个副连长——何顺凯。

  工程局油漆班长王长顺,是一位身材魁梧、为人憨厚的人,他长腿、大脚、大手,顶着一个平头的能人,也是一个有担当、敢负责任的实干家。他椭圆形的脸上挺着一个微翘的鼻梁,镶嵌一对犀利的眼睛,脸上有时也露出一点略带憨厚的微笑。他领着全班人熬沥青,做防潮,刷门窗,安玻璃,做屋顶的防水处理等。周成楼在王班长那里不仅学到了技术,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做人、做事的真谛。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有一次,在倒流水做防潮地坪时,有一位工友刘小宝,在淋沥青防潮时,由于没有穿防护鞋,液化的高温沥青把他的脚烧伤了。

  周成楼见状,含着眼泪把他背到了医务室,经过医生的清洗治疗,最终康复出院,使周成楼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王班长知道这件事后,找到了我,语重心长对我说,老周呀,建筑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一定要把‘安全’二字牢记于心。你们从农民到工人,对这项工作本来就很陌生。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如果粗心大意,不按规程操作,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会给你们今后的人生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周成楼回想起那件事至今还心有余悸。

  王班长的一席话,使周成楼茅塞顿开。临别时,周成楼握着王班长那硕大、粗糙而有力手说:“班长,放心!今后我一定会好好干的。”

  冬去春又来,春天妩媚温暖的阳光照射到了两河口,洒满了旮旮角角。山顶积雪初融,山脚桃花绽放,虾口河、雾山河,流水淙淙,沿小溪缓缓而下,6569建设工程在初春阳光的沐浴下,显得生机勃勃。

  有一天,工程总部召开了由各部门有关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三线建设民工营的正副连长、指导员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上,刘书记做了目前工程形势的报告。首先,他肯定了农民工战士在同省建二工程局配合协同工作中,为6569工程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希望二工程局各工种的师傅们要起好传、帮、带的作用,同时也希望农民工战士在厂部的直接指导下,同二工程局的师傅们紧密配合,攻坚克难,为6569工程建设谱写新的华章。眼下,工程已进入冲刺阶段,我们要一鼓作气地在雨期到来之前完成倒水流的钢混凝土施工挡土墙的浇筑,厂房基础工程施工,雾山河岸浆砌石工程砌筑和回填、夯实。希望家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团结协作,坚决完成任务!

  战斗打响后,倒水流工地上就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穿梭的人群,战斗的号角声,机器的轰鸣。整个战地沸腾了。突击排长郑同心站在高高的模板架上,高喊着他的战士加快混凝土的运送速度!

  周成楼也加入到其中,忙碌起来;二建局的师傅们默默地对模板进行加固和校正;周成楼和工友们一起,用双手、双肩背着砂、石,扛着水泥,把原材料运到搅拌台,女农民工战士也巾帼不让须眉,和男农民工一样参加战斗。机修工寇新明在师傅带领下,背着工具包在战地上来回巡视,发现情况及时处理,他们像战士一样守护这一片土地。

  九天的连续作战,有的战士手打起了血泡、肩红肿、腰酸痛、腿发软,有的战士累得食而不知其味。

  年复一年的艰辛付出,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雾山河岸整齐划一,河水清澈见底,雾山河浆砌石工程像一条巨龙一样顺势而下,显得十分气派。

  当6569整个土建工程已接近尾声和安装机械设备的时候,营部对农民工开始了裁员。

  周成楼所在连是返乡较晚的连之一,在即将与6569建设工程告别的时刻,周成楼回想起了与农民工朝夕相处的难忘岁月。尽管当时大家都很年少,阅历少,见识短,但农民工对三线建设的执着和付出,对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常使周成楼彻夜难眠。

    “他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在平凡的劳动中,用不平凡的付出,为我们的三线建设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周成楼自豪地说。

  夜访周成楼时,他向我们讲起了最为遗憾、悲伤、难忘的一件往事,那就是在三线建设中付出生命的龙瑞清。

  龙瑞清从周成楼所在连调到了突击排去后,当了一名油漆工,他工作积极肯干,任劳任怨,终因劳累过度,诱发了胆囊炎,第一次被送进医院救治,刚出院不久,病情又复发,第二手术后,未能出院,便离开了人世,为三线建设献出了生命,年仅25岁。

    “40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我也由当年的壮实青年随着时光的流逝变成年过七旬、老态龙钟的白发老人。当我重新踏上这片故土时,这里的挑花依旧,却已物是人非。科研所虽然早已搬迁,但雾山河畔拔地而起的楼房依然矗立着,述说着时代的沧桑。”周成楼感慨地说。

  远眺丛山之巅的开化寺、雨雾缭绕之中的接王亭,近观清泉涌出的虾子洞,目睹雾山河清澈的淙淙流水……

  踏上三线建设这片热土,一定会唤起人们对三线建设历史的回忆,点燃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期盼,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途中书写新的篇章。

        2019年1月6日晚,作者采访结束后,与周成楼、吕秀英夫妇合影



     左图:周成楼、吕秀英夫妇早年时的合影照片;右图:2019年1月6日,周成楼、吕秀英夫妇的合影照片


人物故事背景链接



     周成楼,生于1942年11月,四川省大邑县晋原镇干溪村3第三生产队人。1958年7月,初中毕业于大邑第一初级中学校;1961年8月,毕业于四川省水利电力学校,学的是农田水利工程;1962年,因家庭困难辞职回家务农,其间担任过生产队记分员和大队会计;1964年9月16日,经人介绍与大邑凤凰乡凤凰四队、温柔、贤惠的吕秀英结为夫妻,相濡以沫;1971年秋至1973年春参加6569建设工程,担任农民工副连长,承担起了工作和家庭的责任;随着科研所对农民工队伍的解散,他回到乡村担任生产队长10年;1983年,进入西藏从事建设建筑工程管理;1988年12月,在成都市建委任助理工程师;1989年4月,在四川省大邑县城乡建设建筑工程公司任施工员;2003年之后赋闲在家。


   周健,成都心苑休闲地产董事长、农民工连长周成楼的儿子,1990年7月毕业于绵阳建材工业学院(现西南科技大学)。为弘扬三线精神,建设美丽乡村,他在父亲的鼓励和鞭策下,2013年,通过公开招标,拍得6569建设工程旧址部分房屋和土地,与人携手打造心苑“雾山农场”,康养休闲地产“雾山河畔”,雾山“康复疗养中心”,三线建设记忆小镇,乡村五星级酒店,建设美丽乡村,让昔日的三线重放光彩,使沉寂多年的两河口又迎来新的生机。

传承三线精神 建设美丽乡村

雾山河畔微型景观图

兴建中的雾山河畔民居

雾山河畔实景

扫描或长按关注三线视点

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