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爸变成小学生,到底能考多少分?八成父母有“恐辅症”

 yibing168 2019-01-14

周末在做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训练的时候,发现很多家长对于辅导孩子写作业,不仅情有独钟,还会情绪崩溃。训练课结束了,我听到前来接孩子的家长们纷纷讨论起在家里辅导自家孩子写作业的情景。

有位家长说:“我家孩子啊,就他们那一点儿作业,雷打不动要写到11点半的。”

另一位家长说:“我家的孩子的作业,一遍写不好,还要再写一遍。”

还有一位家长说:“哎呀,你们辅导孩子,自己着急不着急啊?”

这两位家长异口同声的说:“怎么不着急?嗓子都吼疼了。”

近来网上不断的出现一些因为辅导孩子写作业出现胸闷、头晕、脑梗、心梗、心脏搭桥、住院的个案,更有一些家长和未来亲家互相甩锅等辅导孩子作业话题的段子。

爸爸变成小学生,到底能考多少分?八成父母有“恐辅症”

今日头条的西瓜视频本周开始,每周六晚八点推出一项原创观察答题秀节目叫做《考不好,没关系》,由知名主持人张绍刚主持。

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一个名叫陈超的父亲向主考官张绍刚坦白说,自己得了很严重的“恐辅症”。他平常在生活中和女儿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但只要一辅导作业,自己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用戒尺体罚她,过后又各种内疚自责。以致于一想到辅导孩子作业就会有恐惧的情绪。

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所有家里有学生的家长都患有恐辅症呢?

我在周五的时候因为一个心理学的活动和同行们一起出差,路上我跟他们讨论起来“恐辅症”,几乎所有的同行都不知道这个名词,我解释了一下这个名词,几乎所有的同行家里都有一个小学生,但是大家都表示自己是不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同时孩子也没有出现拖拖拉拉、不完成作业、不主动学习、不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等现象。

爸爸变成小学生,到底能考多少分?八成父母有“恐辅症”

那也就代表,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恐辅症的,对吗?我想,像我们这样的心理学同行,不去辅导孩子写作业,是基于我们对孩子有深刻的信任,我们相信孩子能够完成他自己该做的事情,孩子能够尽力去把学习学到最好。

也可能有一部分家长不辅导孩子写作业,是因为他们觉得成绩好坏没啥用,成绩好考上好学校也要给别人打工,还不如学着做生意自己当老板,这是学习无用论的表现。

那么我们八成的家长有恐辅症,这些家长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我们今天来盘点一下,患有恐辅症的家长,都是什么样的家长:

首先,患有恐辅症的家长,都是愿意做一个负责任家长的人

曾经有一位母亲,对于我支持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妈妈只提供签字、听写以及接受孩子求助的方法非常不认可。当时我说:“孩子的作业做的不好,可那也是人家自己写出来的作业,做作业这件事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位妈妈就非常冲动地接话说:“孩子的作业是自己的,可是俺是孩子的妈妈,俺总得做一个孩子的妈妈呀!”

那意思:只有当妈妈的对于孩子的作业比孩子自己还要负责任、当回事儿,这个妈妈才是称职的妈妈。这位妈妈让我看到了,她是非常愿意为了孩子的学习“负责任”的。

爸爸变成小学生,到底能考多少分?八成父母有“恐辅症”

其次,有恐辅症的家长,是对孩子有期待的家长

家长经常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期待的,很多家长的想法是:最起码不能比我更差吧。内心有这个期待,就会在你的带养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流露出来,使得孩子生长在一个有预定限制的家庭环境中。

对孩子有期待,一方面,有可能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另一方面,是感觉孩子现在的生活是比自己小时候生活更优越。

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对孩子们这样说:“我们小时候条件那么艰苦,我们都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都考到多少多少的成绩,你们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学习条件这么好,你们想要什么有什么,你们凭什么不拿出更好的成绩来?”

这样的说法完全忽略了孩子们现在的成长环境其实也是很艰难的,在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没有哪个孩子应对学校的学习,再回家应对家长的要求和期待不是辛苦的。家长只看到了自己的辛苦并没有看到孩子遭遇了什么,他们的心里是什么感受?

爸爸变成小学生,到底能考多少分?八成父母有“恐辅症”

第三,有恐辅症的家长是人际边界不清晰的

人际边界不清的问题经常出现在亲子关系中,家长会觉得:我非常爱孩子,我只是在要求自己的孩子,我们没有做错什么。我们没有想到: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TA是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只是经由我们而来,早晚要离开我们而去。真的爱孩子,我们就应该教会他们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主动的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被动的被我们牵着拉着。

只有试图和孩子捆绑在一起的家长,才会做出更多比孩子自己更焦虑孩子的作业和学习成绩的行为。

说了这么多,我们大概知道了:具有恐辅症的家长其实他们的发心是不错的,没有哪个家长不是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好,出人头地,适应社会。

然而问题来了,

爸爸变成小学生,到底能考多少分?八成父母有“恐辅症”

第一个问题是:究竟怎样做才是称职的家长的表现呢?

我们做一个比孩子还要为他的作业负责任的家长就是一位称职的家长吗?

当家长过度的为了孩子的事情去负责任,那么这个学习的任务,就从孩子的事情成为了我们的责任。很多家长说:“孩子,你什么都不用做,家务活有我呢,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

我的一位心理学老师是这样说的:“当你专注于做好你自己的事情,你的孩子就会专注于做好他自己的事情;当你专注于替你的孩子做好他的事情,你的孩子就会纠结于自己的小心情。”

在对很多学习障碍儿童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是这样的,一旦家长替代了孩子该做的事情,孩子就会去专注于TA自己的小心思,斤斤计较于他该得到什么?他想要什么?很多不靠谱、不实际的想法,也就在这个不用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任的前提之下诞生出来。

假如我们把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信任孩子自己有力量、有能力去搞定自己的事情,也就不会把这么沉重的担子抢过来,扛的这么辛苦了。

爸爸变成小学生,到底能考多少分?八成父母有“恐辅症”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辛苦付出,孩子就能学习好吗?

很多孩子总是表现的象个更小的孩子,和家长纠缠、无理取闹、不懂得家长的辛苦、不愿意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甚至连学习他也是不愿意做的。

我们的家长辛辛苦苦的替孩子做了那么多事情,帮他们整理书包、床品、学习区域、玩具和书籍等,包办了家务活儿,替孩子选择学校、老师,选择兴趣班、补习班,觉得只有这样做自己才是称职的爸爸妈妈。然而结果却是你所期望只需要搞好学习的孩子却做不到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中。

假如我们把人际边界做一些清晰化,我们把学习和生活的权力还给孩子,孩子自身的力量会推动TA主动去寻找适应外在社会需求的行为,也就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家长的关系也更恰当。能够担当自己学习事务的孩子,也有力量寻找更多学习方法努力提升自己。

爸爸变成小学生,到底能考多少分?八成父母有“恐辅症”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家长的期待是符合孩子成长需要的吗?

心理学有一个剧场效应。意思是说:剧场里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也可能因为他身材比较矮,想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先前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得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所有人都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甚至更差的观剧效果。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因为谁选择坐下来时就啥也看不到,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

这个剧场效应正在破坏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学生应该每天有多长的时间学习,孩子的生理规律是有需求的,然而剧场效应却一再突破学生健康的底线。

家长们总认为:我要多付出一些,帮孩子多学一些,上某某补习班,就能够使得孩子的成更好。这样的规划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家长群体中,就变成了所有的孩子都在加班加点的补习,多学很多知识。

爸爸变成小学生,到底能考多少分?八成父母有“恐辅症”

结果呢,一方面导致孩子的厌学,孩子的身心健康被破坏掉;另一方面,家长患了恐辅症。而当我们去看孩子的成绩并没有多大的提高。那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才要给孩子这么高的期待,我们凭什么不能相信孩子,只需要跟着学校的老师学习,就能够发挥他最大的潜能。家长的高期待,到底满足了什么?只是部分地满足了家长的焦虑。

教育是需要以破坏孩子身心成长规律为基础,还是需要符合孩子天性发展为基础做法呢?

跟随天性成长的教育方法,孩子有更多的兴趣投入,让他感受到更多主动性,乐观的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成绩。这才是家长该期待的呀。

话又说回来,家长愿意辅导作业,难道是错的吗?

爸爸变成小学生,到底能考多少分?八成父母有“恐辅症”

我们究竟该不该辅导孩子呢?怎样辅导孩子才是恰当的呢?

家长辅导孩子以是否尊重了孩子的需求,为基本界定方法。

1、孩子的启智水平不是很好,需要家长帮助才能跟上同龄儿童的学习。

2、在小学一年级,可能还认字不够,还需要家长帮忙读题。

3、孩子因故落下课程,需要补课。

以上三个原因,是我们家长要辛苦一些去辅导孩子的正向原因。

然而,对于很小的孩子吹毛求疵、刻板要求、想要孩子把作业做到十全十美、不允许孩子有一个试错以及练习的过程,就是违反孩子天性成长规律的。

在辅导孩子作业的过程中,家长们会很辛苦。家长们经常看到孩子写的不好、不对,就让重新写。孩子不高兴哭哭唧唧,家长烦了,要么训斥,要么打骂,使得孩子的身心备受摧残。

如果一定要孩子把作业重新写,做家长的你才能睡着觉——那好,我建议你起码把孩子哄到开心的愿意去重新写,也算差强人意,对孩子的身心影响没有那么大,然而这就需要更大的耐心。没有耐心的话,你一急,得了病。孩子的情绪也不好,你的恐辅症就会更深刻了。

在《考不好,没关系》节目里面,爸爸参加考试,孩子观察,换角色互相体验,孩子们会怎样来考家长呢?

我们平时一味的要求成绩,孩子能够对我们放松要求吗?

当爸爸没有考好,孩子是会难过还是会解气?

看似轻松的考试,看似诙谐的自嘲,却处处在打动着观众家长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