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别天姥

 青梅煮茶 2019-01-14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与其说是对天姥仙列的虚空想象,不如说是对大唐天子仪仗的现实描摹。

    屈原悲愤自沉,李白郁闷终老。可至今,采石矶还流传李白醉中捞月而亡的传说——人们宁愿相信,李白这个旷代诗人以这样不同凡响的方式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诗作。

    (一)

    蜜蜂像一朵雾,扇着透明的翅,悬停在半含半吐的蓓蕾上,窥探着深藏在梅花蕊里的秘密。

    红的梅,白的梅,紫的梅,绿的梅,一朵、一枝、一树、一林,烂漫了整座山坡,似乎在告诉世界,春天已经坐稳了江山。

    早春和暮秋一样,是最具诗意的季节。

    汽车沿着公路盘旋上行,两岸危崖壁立,林木森森。溪涧怪石累累,瀑潭相叠。从位于浙东的新昌一路往南不到100公里,就是天姥山了。

    在崇尚儒道的魏晋士大夫看来,世人寻访天姥、追慕仙迹,和天子登泰山、封禅天下一样,皆出诸自己的本心。而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更经李白之口,吟哦至今,成为游仙诗中的名篇,甚至在洋洋大观的唐诗中,也独树一帜,成为典范篇章,吟诵不绝。而暴得大名之后,天姥山又重归沉默,以至于寂寂无名,湮灭无闻。

    浊酒浇块垒,同好赋新章。24岁的李白从大山环伺、犹如陆沉的四川盆地走出,走向了繁华簇锦的大唐盛世。

    天宝元年,四处游历20多年的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在金銮殿上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皇上降辇步迎,赐予翰林待诏,可谓一夜飞渡。由布衣而卿相,青云直上,志满意得。

    大唐盛世,威加天下,万邦来朝。《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与其说是对天姥仙列的虚空想象,不如说是对大唐天子仪仗的现实描摹。李白见识了,也很喜欢这种排场。

    李白在水汽氤氲、绿植遍野的蜀中,盛行的道教与他的内心暗通款曲,甚为契合。“朝隐”和“野隐”一样,殊途同归,可以择机行事,无为而治。所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于李白来说,与“朝饮兰露、夕餐菊英”的隐逸生活都是一样的修为,都是一样的自我成全。

    世间事,不如意者常八九。结果与初衷常常二律悖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随后,我们看到了作为李白粉丝的杜甫的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让人对李白的不祥命运似有预感。“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作为天子的皇帝自然也是恩威并施,不假思索的。

    结果可以想见:天宝三年,李白上疏“恳求归山”,玄宗没有挽留,赐金放还。

    李白走了,不是决绝,而是不舍,不是潇洒,而是幽怨。潇洒的李白,此时分明与悲愤欲绝的屈原心思相同。

    既然朝堂不容立锥,那就寄居山水吧。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山岳峻拔,田野广漠,身处其中,可游可居,求仙访道,放浪形骸,逍遥天地之间,不知今世何世。居庙堂之高,危乎殆矣,处江湖之远,不亦乐乎?!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人生大抵循着这样的套路: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绝望时是佛家。不论处于什么境况,人总得找到一个内心的依据。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离开了庙堂,李白开始走天涯。唐诗也开始了新的局面。

    (二)

    我登上了天姥山。

    当地人把山的最高处叫拨云尖,因山顶常萦绕白云,故得其名。登山回望,山下的房舍田野方正俨然,如微观世界。北有芭蕉、斑竹两座大山遥遥相对;南有王会、牛牯、万年诸山蜿蜒俯伏;西南有莲花峰拜倒脚下;天台山遥遥在望。众山环绕,如屏如障,横亘天际。山色由近处的深黛,到中观的翠青,到远野的淡苍,如洇染的水墨,一层层没入天际,以至于无极。

    在李白笔下,天姥山是如此雄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记得上大学时,游国恩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中对此诗作了这样的评价:“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但是,此地的山势山色并不出奇,诗中所津津乐道的明灭的云霞、催人入梦的花和石、惊天动地的电闪雷鸣根本无从得见,至于訇然中开的洞天石扉、浩荡的天国仪仗和如麻的仙人队列,更是恍如隔梦,子虚乌有。

    不得不说,这是一处普普通通、无甚特色可言的南方山系。

    我注意到,《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准备由东鲁南游越中时,写来向朋友们留别的诗。

    原来如此!李白开了个千年玩笑:他老人家在山东,人还没来,就把即将要来的天姥山来了个极致的想象,写出来作为赠品送了人。

    李白在诗歌中浪漫不羁,现实中却功利心十足。诗中不是追求神仙世界, 而是借梦游天姥写他“待诏翰林”的经历,抒他“攀龙堕天”的情态。而我更愿意相信,李白是记了一场梦,一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可以跟庄子逍遥游并驾齐驱的大梦。而李白在梦境中从“我”入梦,到由“我”的隐匿和旁观,最后是“我”的惊醒和自我确认。

    有人说,梦是自然进化的谬误,是上帝造人时的过失。梦是一封没有翻译的远古来信。对于李白而言,梦是人生的另一部华彩乐章。

    能做梦是人生之幸,能白日做梦则是人生之大幸。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梦连缀而成的大梦,既然是梦,梦在何处,梦在何时也就不重要了。这个梦可发在巴蜀,可发在终南,可发在泰岳,自然,也可发在天姥山。无处不可做梦,无处不可游仙,李白不过是在此地找到了一个出口。

    春天山花烂漫,夏天薜萝缠枝,秋天彤叶照空,冬天雾凇冷挂。同行的朋友告诉我,天姥山最美的时节是在冬天和夏天:一是初雪后的雾凇,粉砌玉妆,宛如仙境;一是夏天雨后的龙潭,高低错落的山涧之水,穿过累累顽石,汹涌而泻,恰似万马奔腾,壮观之极。

    李白的天姥山之梦绮丽无比,梦游天姥既是一个美梦,而美梦是让人沉醉回味、憧憬不已的,但是李白梦醒后为何却惊悸嗟叹,胆战心惊?答案可能只有一个,他对遭受的现实落差耿耿于怀,他的入世之心还没冷却。这也是他余生的行为轨迹的逻辑起点。

    (三)

    诗酒相伴,笑傲江湖。李白的生活看似潇洒浪漫,其实一地鸡毛。

    李白55岁那年,天下乱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短短三个月,安禄山的叛军攻克潼关,兵锋直指长安。唐玄宗翻过秦岭,南避入蜀,诏令“诸王分镇”勤王平叛。

    安史之乱爆发,当时的李白正在庐山隐居。地处富庶江南的歪脖子永王却起了异心。他派其帐下谋士上山,盛邀李白入幕。当时的名士均不应召而走避之。而此时的李白却心头一热,欣然从征。后来永王反叛,李白背书。结果是李白的好朋友、诗人将军高适率领中央军南讨,永王兵败,俘获被杀。

    树倒猢狲散,仓皇间,李白逃到浔阳,可是很快被人认出,被捕入狱,后又被“流放夜郎”。到了乾元二年,因关中大旱,朝廷大赦,李白终获自由。他随即顺江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一路漂到了江夏,到宣城,再到金陵,最后为生活窘迫,投奔在安徽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第二年,年过花甲的李白病重,在病榻上赋《临终歌》,歌曰: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在年轻时所作的《大鹏赋》中,以大鹏鸟自喻。而今,大鹏鸟翔于半空,却折翅欲坠。春秋之时,有人猎获一头麒麟,皆不识是神兽,唯有孔子见后,痛哭流涕。孔子他不在人世了啊,有谁来为我这只麒麟痛惜流泪呢?

    李白歌罢,含恨而逝。

    再后来,又换皇帝了,年轻的唐代宗大概是读了李白的诗,激动之余下了一道诏书,让李白到京任“左拾遗”一职,而那时,李白已经仙逝经年了。

    2008年的端午节前,我在汨罗江边寻访屈原的诗踪。江水激流,汤汤不息。屈原悲愤自沉,李白郁闷终老。可至今,采石矶还流传李白醉中捞月而亡的传说——人们宁愿相信,李白这个旷代诗人以这样不同凡响的方式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诗作。这样一来,华夏历史上的两个最伟大的诗人,就让我们民族的诗歌有了淋漓的水汽、孤独的抒发和哀怨的基调。

    江水自流。冷月无声。

    □阚迺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