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衰落
上次讲到西周的一些事情,讲到了分封诸侯也说到了到处东征西讨,疆域比前朝大了很多,到了厉王的时候出了一些事情。周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周厉王(?~前828)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在位37年,看来这个国王做了不少年皇帝,他在位的时候不但剥削老百姓,也同样对那些王公贵族也剥削,把一些山林
湖泊给圈起来,说是自己的专利,就是只能自己用,别人不能进去打猎捕鱼,专利这个词就是从这个时候出现的,想不到这个词也这么历史悠久,谁说我们中国不尊重专利,我们西周的时候就有了专利了,那时候西方还在茹毛饮血吧。
那个时候楚国的国君觉得自己的爵位太小,想申请弄个公的爵位,和齐国 鲁国
一个等级,说好大怎么自己也是一个大国的诸侯啊,怎么能和一些小国家的诸侯相比呢。但是周厉王不同意,说你们小小南蛮
还敢要这么大的爵位,于是这个时候楚国诸侯就干脆
说你不叫我做公,那我就和你周王平起平坐,我也叫做王,这样弄的周厉王很生气,就征伐楚国,楚国的头怕怕
就取消了王位,还是安心做个子爵。周厉王的时候,在南阳一带的一个诸侯效果,居然反对周厉王,联合一些东夷,一度攻击到东都洛阳附近,周厉王不得不调动北边的部队,联合其他诸侯,好不容易才把他们给打败。后来安徽也有人反叛,周厉王也联络诸侯把他们给打败了,这么看来周厉王还是有一定作为的。使一度衰弱的西周王朝国威也有所振作。
西周从昭王起就已“王道微缺”(《史记·周本纪》)了,到周夷王时,出现了“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史记·楚世家》)的局面,周王朝的共主地位受到挑战,政治经济下降的幅度十分惊人。至夷王之子厉王胡即位时,周王朝的统治大厦根基已经动摇了。
就是说很多诸侯都不去朝拜你了,不当你是一回事了。 周厉王面临的是一个在政治上将要失去共主地位,经济走向崩溃的局面:楚竟公然称王,诸侯肆无忌惮地互相攻伐,哪里还把周王天子放在眼里?不景气的王室经济,要承担日渐频繁的周边战争的费用,眼见是入不敷出。厉王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烂下去以至于灭亡;要么革陋除弊,恢复政治、经济上的共主地位。看来厉王是采取了后一种做法。
这么看来周厉王是想有一番作为的。而不是向他们的后代一样 看着下面的诸侯一个个称王也没办法。
周厉王要割除的是一种什么弊政呢?
厉王即位不久,就起用善于理财、时称“好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做“卿士”,任命虢公长父担任卿士之职,让他们负起振兴经济和防御外敌的两大重任。
厉王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均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改革。那么,他的“厉始革典”实际内容及其效果如何呢?
在政治上,厉王改变了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了在经济、军事上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这一做法自然遭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可见周厉王的改革是受到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的。在经济上,厉王力图振兴残破的王室经济,他抓住了“专利”和农业这两个主要环节。周厉王用了专利的确赚了不少钱,这也为他能打败那些叛乱的诸侯打下了基础。
周厉王的功过是非
,为了维护政权,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会杀人,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为什么厉王则独享此名?与历史上的另几位著名昏君比较一下,就会发现问题:
人们对桀、纣的结论是有具体内容的: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史记·夏本纪》);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以酒为池,县肉为林”(《史记·殷本纪》)。追求个人糜烂的生活,是一切昏暴帝王的共同点,然而对于厉王,《国语》只载其“虐”,没有一种记载涉及到其个人生活的奢侈腐化、滥用民力的情况。到清代,魏源的说法更集中地概括了幽厉二王的情况,
《诗古微》说:
“幽厉之恶,无大于亲小人,而幽则艳妻、奄寺,皆倾惑柔恶之人;厉则疆御、掊克、皆爪牙刚恶之人”。古人称西周昏王,向以幽厉并称,而以幽居前,于贬损之中,尚稍有区别,因为幽王的罪恶比厉王具体得多。魏源说的“疆御”,指的是厉王的卿士、主管军事征伐的虢公长父;所说的“掊克”,指的是厉王另一卿士、主管财政的荣夷公。称二人为“爪牙刚恶之人”,倒说明了厉王的这两个心腹在推行改革时的坚决态度。
由上所知,周厉王是一个面对“积重难返局面”的改革家,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但他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旧贵族,加之他没有经验(因为是第一人,因此他不可能向前朝借鉴什么),改革的牵涉到了过多人的利益,以至于贵族不满,连“国人”也反对。他进行了一场失败的改革,但他的经验教训对后代的改革者是大有益处的。周厉王听说又人在背后说他坏话,于是就派出去很多探子,看看还有谁敢说他坏话,结果弄的老百姓见了面都不敢说话,只敢道路以目。召公给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说不要老百姓说话比赌注河流还危险,当年鲧的事情大家都还记得吧。但是厉王不听。最后果然,居住在都城里的国人闹起了暴动,厉王跑到了山西一个地方,不敢回来。
厉王的王太子静被藏在召公家里,国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召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君王不听,以至于遭到这样的灾难。如果现在王太子被人杀了,君王将会以为我对他们记仇而在怨恨君王吧?待奉国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险也不该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该发怒,更何况待奉天子呢?”于是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终于免遭杀害。
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斩草除根吧,寒浞当年没杀死相的儿子,结果夏朝复辟了,国人也怕这个,召公用自己的儿子做替罪羊,这个要我想起了赵氏孤儿。看来那个赵家的家丁也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吧。
这段时间,厉王不敢回来,他的儿子又不可能登基,于是就有周公也就是以前周公的后代和召公,也就是燕国的国王,还联合其他一些贵族共同治理国家,这就叫共和,那年也被称作共和元年,中国从此就有了确切的纪年。可见共和在中国也是很有历史的一个词,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在彘地。太子静已在召公家长大成人,二辅相就一块儿扶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宣王登位之后,由二相辅佐,修明政事,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诸侯又都尊奉周王室了。十二年(前816),鲁武公前来朝拜天子。从这开始,西周又开始了一段时间的中兴,可惜好景不长,等到了周幽王的时候,好了下次我们说说周幽王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