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详解之善用人者,为之下
2019-01-14 | 阅:  转:  |  分享 
  
善用人者,为之下

【原典】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释义】

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和敌人对阵。善于用人的人对下属谦卑、和蔼、尊重。这叫作不争的德行,这叫作善于使用人的力量,这叫作配合自然之道,是自古以来最高的法则。

古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敌。君臣之间尚且如此,遑论经营管理者与员工。经营管理者不能善待员工,那就无怪乎员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敷衍塞责了。”

人有满足生理、安全、归属感需要的要求,也有被尊重、被重视的需要,有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企盼。良好的薪酬福利、工作条件可以消除的员工的不满,但若得不到薪酬之外的价值,不足以使人尽力投入工作。而能否想到这些,能否在企业里建立良好的选用育留机制,还要看主事者对员工的基本看法:视为工作机器,还是看作有血有肉、有才华有抱负和有尊严的人。



【解读】

用人者要给予人才相应的尊重

会用人的领导者总是大力提拔有才能的人,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尊重。这一用人策略无疑十分正确。

我们看看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在这一点是怎样改变观念的。

韩信是汉王刘邦夺取天下的所依靠的三位“人杰”之一,在楚汉争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及《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是淮阴人,出身于平民家庭,品行不怎么好,未能被推选的到官府去充当官吏,又不肯务农或经商,因而经常投靠他人吃闲饭。他的母亲病故没有钱安葬,他便找一块四周广阔的高地为坟,坟的周围可以安置万家。韩信的这一举动,表明他青年时便胸怀大志,自信将来能显贵,受封王侯,因而预先为死去的母亲选择了这样一出四周可供万家居住的坟地。

韩信这种吃他人闲饭的日子并不好过,很多人都讨厌他。他寄食时间较长的是淮阴下乡的南昌亭长家。南昌亭长见韩信尽管没有个正当职业谋生,但举止又不与一般嘛青年人相同,整日少言寡语,若有所思,也就听任韩信寄食。几个月过后,亭长的妻子开始讨厌韩信,便清晨提前吃饭,待韩信按往常开饭时间到达时人家已吃完,不再为韩信准备饭食。韩信明白了女主人的用意,一怒之下,他再也不到这位亭长家去寄食了。

待到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大军渡过淮河,韩信认为施展抱负的时机已经到来,便手持宝剑投奔于项梁麾下,没有显露出什么名声。项梁战死,韩信隶属于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负责警卫工作。由于职务上的方便,韩信多次就军务大事向项羽献策,高傲自大的项羽根本没瞧得起这位小小的郎中,又怎能听得进他的计策?

韩信随同项羽的大军到达关中,在项羽分封诸侯、各诸侯分别就国时,韩信因不得项羽重用,便在汉王入汉中时偷偷离开楚军大营,投奔了汉王刘邦的部将夏侯婴部下。夏侯婴做过腾县县令,因而人称他为腾公。在腾公部下,韩信一时也没能显露名声,只是担任“连敖”职务,不过是个负责接待官吏的小官而已。一次,因触犯军法而被判处斩刑,同案的十三人均已行刑问斩。依次轮到韩信,韩信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便大声说道:“汉王不想成就夺取天下的大业吗?为什么斩杀壮士!”

滕公闻听韩信出言不凡,又见他相貌威武,便释放了韩信,免他一死。滕公与韩信交谈,十分高兴,并把这一情况向汉王汇报,汉王任命韩信为治栗都尉,负责管理全军的粮饷,但并没有重用他。

韩信任治栗都尉后,有机会多次同萧何促膝长谈,被萧何认为是位难得的军事奇才,多次向汉王推荐,但始终未得到汉王的重要和赏识。而治栗都尉一职不是韩信施展军事才能的岗位,想来想去,他便在一天夜晚不辞而别,寻找他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去了。

萧何得知韩信离去,感到事情重大而紧急,来不及向汉王汇报,立即乘马追赶韩信,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千古美谈。

萧何追到韩信,安置好,第三天一大早便去汉王府拜见汉王。

汉王听丞相说追赶的韩信,大惑不解,一位丞相在骗他。经过萧何一番语重心长的开导,汉王这才想起来丞相多次谈到韩信的才能,自己总是没有当回事。这次见丞相不待禀报连夜把韩信追赶回来,感到韩信如不真的有些本事,丞相怎会如此器重他。

于是,汉王便要派人召见韩信,拜他为大将。这时,萧何赶忙阻拦说:“大王向来对部下傲慢无礼,今日任命大将像召唤小孩子一般,韩信是不会接受的。大王如果决心任命韩信为大将,就要选个良辰吉日,事先斋戒,设立拜将的高坛和广场,拜将的礼仪要隆重而完备,如此方才可以。”

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向全军宣布了举行任命大将典礼的日期。

此项命令宣布后,全军一片欢腾。那些士卒们想要知道谁会被拜为大将,观看从未见过的拜将典礼究竟是个怎样的场面,开开眼界;而那些跟随汉王转战南北、屡建战功的将领们,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有不少将领都认为自己的战功最高,企盼着届时被任命为大将。

直到举行拜将典礼的前夕,究竟谁会被任命为大将,这对全军将士们来说还是个迷。

六月的一天上午,南郑城中的练兵场上,四周的无数面赤色军旗迎风招展,手持长矛的卫士笔直地站在校场的四周。校场的北面是新建筑的拜将高坛,坛下有侍前卫士把手。清晨,参加典礼的兵卒列队入场;不久,众将领也都陆续来到坛场,依次立于高坛之下,面坛而立。

时辰一到,鼓乐齐鸣。此刻,汉王已在高坛的正席之上面南而坐;丞相萧何在西侧面东而坐。鼓乐过后,传令官在坛上高声宣读汉王命令。

汉王有令:“拜韩信为全军统兵大将。”

“召韩信登坛受拜为大将。”

校场上的众将领听说拜韩信为大将,无不感到惊讶。他们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有的将领甚至不知道或没有见过这位毫无军功、未曾统兵作战的都尉。

就是这样一位未曾统兵的都尉,南征北战,攻城拔寨,为汉王室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军事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为军事史上一个典型的、名垂千古的战例,多为后人所效仿。

试想,没有刘邦登坛拜将的尊崇,韩信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又怎能指挥得动那一帮如狼似虎的将领呢?

管理实践证明: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心里专家说: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我们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员工也希望在工作场所里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他们希望能有人欣赏他们,对他们微笑。一个人不论有多大的才能,若是无法满足其被尊重的欲望,他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激情便会被削弱。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像尊重专家那样尊重每一个员工,用尊重感染员工、激励员工。

尊重员工,管理者可以解除与员工之间的感情障碍,得到员工的拥戴;员工的被尊重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精神就会受到激励,从内心产生优越感和强大的自驱力,从而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如果你自以为是,任意行事,他们则变得唯唯诺诺,这样一来,他们的创造力就无从谈起,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满足被尊重的欲望,人的积极性便会被调动起来。因此对管理者而言,要想成功地激励员工,一定要像尊重专家那样尊重每一个员工。令人惋惜的是,许多管理者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不愿去正视。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我才是企业的主人,我给你一份工作,你就要好好给我干活”。要他们“放下架子”“取悦”员工,是非常困难的事。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总是以高姿态来面对自己的员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对员工呼来喝去,效率若提不上去便极尽挖苦嘲笑之能事。这些行为严重伤害了员工的自尊,打击了员工的士气和创造力,降低了企业的凝聚力,产生沟通障碍等,进而影响公司业务的发展。

要想充分发乎尊重的激励作用,管理者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或仅凭一时所需而为。如在企业遭遇危机时,便摆出一副尊重员工的样子,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一旦雨过天晴,便故态复萌,仍旧高高在上。被列为美国企业界十大名人之一的IBM创始人沃森常说:作为一个企业家,毫无疑问要考虑利润,但不能将利润看得太重。企业必须自始至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公司雇员并帮助他们树立自尊的信念和勇气,这便是成功的一半。

管理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没有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岗位级别和工作职责之分。在这层认识的基础上,管理者应尽力做到不摆架子,这是尊重员工起码要做到的。

比如员工在处理业务时出了问题,不知如何解决,这时管理者所要做的不是嘲笑或轻视他们的能力,而是把他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来,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研究”这些词语常会极大地激励员工——他们会感觉无比兴奋,浑身有用不完的力气。

总之,所谓好的管理者乃是尊重人的管理者,对下级从不以支配者自居,员工得到上司的尊重,心中就会有满足感,更会竭尽全力做事。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