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讲堂六执刀运刀

 秦岭之尖 2019-01-14

刻印用刀,有很多的执刀运刀的方法。

一、执刀

1、五指执刀法:与我们写硬笔书法的握笔很相似,拇指与食指、中指分别于刀柄左右两侧,钳住刀身,无名指与小指于后,使得指实掌空,与执笔不同的是笔直而刀斜,呈向右倾斜状,此种执刀多用于印刻小印。

篆刻讲堂六执刀运刀

2、握刀法:刀身较粗的,物质难以控制,需要用力较猛的,用五指紧握刀身,此种执刀多用于刻一些较大或者较坚硬的印材,运刀方向由外向里,刀杆成向外倾斜状。

篆刻讲堂六执刀运刀

作者的经验,一般冲刀用执刀,切刀会用握刀法。

一般说来五指执刀法运转非常灵活,较适合表现细腻的笔致,此二法经常相互参互活用,执刀没有一定的定法,要根据个人的条件和印材的大小软硬调整,不要过于拘泥。

二、运刀

由于下刀的方向、角度和用刀轻重疾徐以及印材的软硬,线条的曲直长生了不同的刀法。前人谈及刀法很多,据作者粗略的统计就有不下三十几种,而常见的是“用刀十三法”。名目繁多,加之各自的表达不同,比较的紊乱,初学者我们主要讲解常用的两种刀法,也是实践检验来看比较主要的两种刀法,冲刀法和切刀法。

1、切刀法:刀杆与印面大致成四十五度到六十度,由外向内,刻时先以刀锋右角入石,继以刀刃徐徐切下,往前运行,时提时按,积点成线,如此前后一步步切进,如同我们平时切菜一样,一切一切的运刀。虽然不齐,而刻出的线条却含蓄有力,有的呈波折起伏状,但要防止线条的太过刻意的锯齿和破碎现象。刻刀入石的深度要靠腕力灵活的掌握,以均匀为宜,深浅要适度,过深滞重,不宜转动,也容易伤及别的笔画,过浅虽然容易转动,但线条容易发飘乏力。

篆刻讲堂六执刀运刀

篆刻讲堂六执刀运刀

2、冲刀法:刀杆微卧,与印面成三十度到四十五度角,用刀冲进,随时注意控制力度,不使之滑出,伤及印石和自己的手。同时注意控制冲刀的深度和速度。初学者容易出现入石浅,易滑刀,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力度,根据石质软硬可以适当调整入石的角度。多加练习,没有取巧之道,多练、多思、多总结,也要注意安全,我们也会在后面的讲堂的文字和视频中为大家细细讲解,从实践中学习。

篆刻讲堂六执刀运刀

篆刻讲堂六执刀运刀

3、冲切结合法:单用切刀虽较刚拙雄健,但有时缺乏气势,冲刀则易出气势,但常易露锋,因此晚晴以来不少篆刻家常以冲切结合的方法使用。这里往往会融入篆刻者对书法,对印面的个人理解,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刀法。

4、摆刀法:这种刀法是笔者多年来进行篆刻创作的一些个人体会。因为印石材质各不相同,软硬也不相同,特别是有些印石还夹有硬砂石。那么单纯的直线切、冲都无法顺利进行,需要左右摆动,避开些硬的地方。有的白文线条经过摆动冲切,线条粗而破碎,但有金石味,再经过些切削修整,省时省力,别具情趣。

注意:

篆刻的时候,不要随意重复修改,如同学习书法时,要避免反复涂描一样,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随意修改,否则会造成软弱无力之态。修整的时候,切忌用刀重复刮削,这样容易使得印面呆板僵气。切削要果断,不要拖泥带水。

刻印的时候不可刻到头,白文不可粗于原文,笔画两头起讫处,不可到头,要留有余地。

刻出来的石屑,这里要养成好习惯,不要用嘴吹,可以准备个小刷子刷净,也可以随时将印石翻转,将石屑抖倒掉,也可以用无名指或者小指随时抹去,使石粉填入所刻之笔画内,更见清楚,以便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