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

 陋室113 2019-01-14

——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一线教师,应该知道我们目前的教学现状,以便我们更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当前各学校都能够开足课程,多数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制作幻灯片)进行教学,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这是比较好的现象:存在的不足:1.有些教师没有按学校课程安排进行上课,甚至把《道德与法治》课改上语文(数学等)课,这是非常不好一种现象,一你严重违背国家的课程设置,二你违反《教育法》,三你没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贯彻到日常教学之中(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四你没有完成你的年度教学任务。2.就课堂来说还有老师只用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上课。1——4年级的教材大多以图片形式呈现,特别是一、二年级每节课字数十个八个,如何上好这类课,不借助多媒体或不进行课程改革,课很不好上或者说你就上不好。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西场小学胡碧莹老师和城关实验小学罗凤英老师的课,或许对你今后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有一定帮助。

《道德与法治》课到底应该如何来上。要讲清楚这一点,就要说一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更名、性质;处理教师、学生、教材、教与学等几个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的更名

1.教材建设需要

学校教育工作千头万绪,它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等,都集中体现在课程教材之中。一个国家实施什么课程,使用什么教材,反映并决定了这个国家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与发展,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2. 时代的需要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的教育方针)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传统教育方式面临着网络技术的挑战。

  在这样一个不同社会思潮、不同教育思想激荡、碰撞、融合的时代,课程教材如何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明确主流价值导向,发挥应有的正本清源作用和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统领作用,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如何在课程教材中强化与时俱进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新成果,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大力提升课程教材质量,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们在这些方面的任务还很艰巨。 (上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我们记忆犹新;前段时间的万达红领巾事件,以前有一个小学校长自以为是“把红领巾改成绿领巾”事件,这虽然说与教材无关,但足以说明学校领导思想意识淡薄、价值导向迷失。)

https://ss0.baidu.com/6ONWsjip0QIZ8tyhnq/it/u=928929000,1574939054&fm=173&app=25&f=JPEG?w=640&h=853&s=DE964681281266DA1A296D110300E092

教材体系建设中要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信念和信心,形成体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而又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学科门类齐全而又规范有序的教材体系,成为实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任务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合力,并为提升国家教育和文化力量,体现国家综合实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需要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方针(德润人心,法安天下)

孩子们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在你的日常点滴教学之中,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是上幅图(1113日的成都晚报),可以看出我们日常德育教学对孩子们纯净心灵的影响是多么深刻,又是多么有意义,它一发布到网上就得到无数的点赞,这个时刻,作为教师的我们才会感到我们的工作虽然平凡,但是我们对锻造的产品是多么伟大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仍然使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

生活中的德育与法治的特点,坚持生活德育,注重儿童实践践行,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

三、定位好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为我们自己定位(教师)   全面把握课标;主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基础;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 。

   为学生定位    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为教材定位    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还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是开放的 ,“教室里孩子的敬礼”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孩子规则意识、规矩意识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孩子无意识的动作,我们追寻会发现孩子这无意识表现是有形的、是可以寻找到我们教育的轨迹。

   为教与学定位  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态度和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 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

四、 如何上好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

胡老师《我爱我们班》、罗老师的《上学路上》,两位老师能够以课本为话题,引入实际范例,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胡碧莹老师《我爱我们班》有效利用本班学生活动的各种照片生活素材,来依次展示班级生活快乐多(集体生活多方面)、团结友爱的同学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我为我们班点个赞(包容团结向上的集体)、全班来跳集体舞(有紧凑按规定才能跳好、规则、安全)。罗凤英老师的《上学路上》,从学生生活出发,展示孩子们身边的活动,以课本为话题,引入实际范例,在活动中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得以确立,然后拓展到不同上学路,教学效果比较好。

道德与法治(规则)不是灌输,而是内藏于生活之中,是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游戏过程中实现的。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校园生活,集体意识正在萌芽,他们喜欢集体生活,但是现在孩子们多是独生子女的主客观因素,使他们享受的关爱过多,进而导致他们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比较模糊,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有待提升,团结、合作的意识需要加强。胡老师充分利用本班学生一学年的照片,让孩子们再现了他们一年集体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让温暖贯穿整节课,增强了班集体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孩子们的荣誉感。

这两节课都突出体现了课标的生活性、活动性,这是这两节课最突出的地方。那么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怎么把课上好呢?我想我们仍要以课标为导向,紧紧围绕品德与社会 课程性质,特别是它的实践性 

    通过让孩子们的搜集、整理、讲解, 我们的教育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