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历史】浅谈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锅应该谁背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9-01-15
浅谈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锅应该谁背

长平之战是从小就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著名战役,我从小就对它印象很深,因为它名为“长平”,实则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血腥惨烈战役,秦军斩杀加坑杀赵军四十五万,秦国自身也伤亡过半,双方伤亡人数约在七十五万左右,而且之前持续三年的对峙,对两国经济实力也是巨大的消耗,这一仗算是赵国惨败,秦国惨胜。在人口就是经济的古代,人口本就不多的赵国一下子损失了四十多万青壮年,这个影响恐怕是直到赵国被灭也没恢复过来,而且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组建的强大的赵军被成建制歼灭,大量的老兵阵亡让日后赵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当然,在后来和燕国等国的较量中,只能说。。。赵国拱手状:“都是同行衬托的好”)。

关于长平之战,后人众说纷纭,这一仗让赵国遭受如此大的损失,肯定得找一个背锅的人,所以几乎所有人都把这一仗里的赵军主将——赵括喷了个体无完肤,“送”他一个纸上谈兵的“美名”,不过此君最近在网上有些被翻案的趋势,翻案者认为长平兵败根本原因是赵国经济难以支撑持久战,被迫出击,才中了秦军圈套,赵括只是背锅的,而且秦国阴得很,先是使反间计,然后又秘密派白起接替王龁,可怜的赵括刚出新手村就遇到了地狱难度级别的大BOSS。本人认为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长平对峙走到那个时候已经差不多是个死局,不能把主要责任推到他身上,而且赵括虽说没有实际经验只会夸夸其谈,但依旧保持了作为军人的尊严,最后他亲自带领突击队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算是殉国吧。。。不过你TM居然拉了四十多万人一起殉国,该背的锅他也是甩不掉的。

让我们追溯整件事情的起因,我们会发现另一位被喷的厉害的政治家——平原君赵胜。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好像还有一种说法是韩国国内有人使坏,主张把上党献给赵国引开祸水)。对于是否接收上党地区,赵国国内意见分歧,平阳君赵豹和蔺相如等人认为不能接收,而平阳君赵胜极力主张接收上党,赵孝成王自己也难以抗拒这个巨大的诱惑,最终选择了接收上党。赵国接收上党成为了秦赵开战的缘由,而极力主张接收上党的平原君似乎也就该为日后赵军的惨败负上责任。但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平原君是比较冤枉的。从上帝视角来看,自魏人范雎来到秦国提出“远交近攻”后,秦昭襄王就加快了对三晋的攻势,赵国身为三晋之中的最强国,必是秦国的战略重点,而且秦国要夺取的上党地区是一片高地(据说有人称之为“天下之脊”),得到上党就对三晋有居高临下的态势,可以说是战略重地。也就是说无论赵国是严阵以待还是退守避让,战争都在靠近赵国,而且无论在国力对比还是战略态势上来看,这个敌人都是越来越强大,在兼并战争这样的零和博弈中,处于弱势一方的赵国越早反抗越是有利,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现在赵国还有争一争的能力,再不放手一搏可能连争的能力都没有了。当然,平原君是否想到这些我们不清楚,可能他只是和赵王一样不想失去免费得城池这个机会,也可能他是盲目相信赵军的实力,也可能是其他,但是从上帝视角来看,接收上党的做法并不是错的,那些批评平原君“利令智昏”的人只能说他们是事后诸葛亮。那么只能是接收上党之后赵国犯了错。

其实赵王和平原君心里也明白,赵国接收上党,秦国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领兵来讨,平原君认为廉颇也许野战不如白起,但守城绝对绰绰有余。然后,谜一样的廉颇和赵军登场。为什么说谜一样?因为我真的看不懂赵军的操作。廉颇是名将无疑,五国伐齐后,齐国受重创,廉颇多次率领赵军攻齐,成功压制了齐国的复兴,巩固了赵国在东方六国中的老大地位,后来燕国乘赵国在长平大战后元气大伤,举兵五十万攻赵,廉颇率领数量远低于燕军的赵军大破燕军,长驱直入包围了燕国国都,而赵军也是九年前在阏与大败秦军的赵军,但是在这一战中感觉打得束手束脚。史记记载“(昭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可以看出秦国都没有派白起出马,赵军就数战不利,不仅没有守住上党,而且还被秦军占了自己的西垒壁,之后廉颇开始坚守不出,擅长骑射,适合运动战的赵军一直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打成了秦军比较擅长的壁垒战,而赵军死守不出也给了秦军迂回赵军后方的空挡。双方打成持久战,对耗粮草,廉颇本想着秦军远道而来撑不过赵军,可谁知道秦栈道和秦水军让秦国的运输能力大大加强,远征的秦军后勤保障超过了赵军。虽说廉颇一直在等待战机,但也一直没有出击,也没有破除僵局,反而双方不断增兵,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加重了僵局。一代名将廉颇在秦赵对战中表现并不出色甚至可以说是糟糕,不由得让人怀疑他是否受到外因影响,比如国内力量的牵制,所以在防守战中打成了死守而不是防守反击,而赵军的表现也让人看不懂,无论是九年前的阏与之战,还是后面的邯郸之战,赵军的表现都抢眼,尤其是邯郸之战那么艰难的局势下都能坚守邯郸长达一年,只能认为是长平时的赵军并没有做好和秦军作战的心理或物质准备。这背后应该是赵国上层对秦还是有恐惧心态,虽说是接收了上党,也只是期望秦国忌惮赵国的实力而默认这一既成事实,可没想到秦国借此机会与赵开战,开战后落了下风又期望控制战争规模,尽快结束战争以止损,与秦和谈失败,向他国求助又失败,最后是被迫应战,集合四十多万赵军,换了个主攻的将军,一出击就遇到了六十万秦军和白起,最后是一败涂地。

叹息赵国没有一直强硬下去,当初选了那条强硬派的路,做了个强硬的开头,半路软了,然而我们并不能说当初选路选错了,错的是没有坚定的走下去当初选的路,平原君和赵括都是背锅侠,当然也有自己的责任,但真正的责任在赵孝成王身上。但是赵孝成王当时刚刚亲政不久,十分年轻,缺乏历练,而他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只能说时也运也。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欢迎指教,只求别喷。。。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