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方今解|川芎茶调散:疏风散寒的头痛名方

 万物和合 2019-01-15


川芎茶调散

【名方出处】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使用历史】约800年。

【主要成分】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荆芥,薄荷,甘草。

【整体药性】辛温。

【功能主治】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

【典型征象】头痛,恶寒,发热,鼻塞。

【禁忌人群】气虚、血虚,或肝肾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者不宜服用。

在中医的历史里,名为“茶调”的方子不多,川芎茶调散就是古代茶方制剂中最知名的方剂之一。川芎茶调散最早见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局方是“天下高手国医进献”,所收集的处方常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川芎茶调散也因其方药平和,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可靠,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

川芎茶调散有疏风止痛之功,现在被制成多种剂型,为临床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的常用方剂。既为散剂,何以“茶调”?之所以用茶叶泡汤服下散剂,乃是取其苦寒清上而降下之性,既可以上清风热,又可引热下行,亦可制约风药的过燥之弊。后世治疗风热头痛的茶调散、川芎茶、菊花茶调散等方剂都是从川芎茶调散化裁而来。

风为百病之长

川芎茶调散为疏散风邪的药方,方剂中除了甘草之外,都是散风的药物,因此可治疗风邪为患的疾病。

何谓风邪?《素问·骨空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许多疾病的发生与风有着密切的关系。风为春季主气,风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首。在正常情况下,风构成了万物成长的基本条件,但是六气太过或者人体正气不足时,六气就成了致病因素——六淫。

中医理论认为,风邪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伤人。体质虚弱的人本来免疫力低下,体内已经没有或者很少有能力来抵御风邪,一遇到大风,或者人体出汗后受风,就会使风邪在人体内长驱直入,造成疾病。所以这类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要注重避风邪。

风邪致病通常会有下面一些特点:

(1)善行数变:善行,是说风邪致病,病位行无定处,表现为肌肉、关节的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的风湿性关节炎等。数变,则是说风邪致病的变化多,如荨麻疹的皮肤瘙痒,疹块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2)浮越:风有上浮外越的特性,所以病在表上,易于散泄。通常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咽痒、咳嗽、恶风、发热、汗出等,就属于感受了风邪。病初起可以用“姜汤”这些普通方剂,对早期感冒有很好的疗效。

(3)兼邪致病:风邪经常与其他外邪一起致病,如风与寒、风与湿、风与热、风与燥等,形成复合致病因素,病症表现则兼有两种外邪的特点。

(4)善动:意思是风邪致病,病症表现有摇动的特性,所以人体不由自主地晃动,如突然晕倒、眩晕、手抖、抽搐、面肌痉挛等,都属于风邪致病。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脑血栓等,表现为发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动摇”的特征,故称为“中风”,治疗时也要用祛风药。

针对上述风邪的致病特点,大家应提高警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一些防风邪的办法。例如,春夏风邪最盛的时候,尽量不穿无肩、无领、露背的衣服,以免给风邪以可乘之机;不在阳台、树下、露天或有穿堂风的厅堂、凉滑的水泥地上面睡觉。风邪致病的病人,可根据症状服用像川芎茶调散的祛风类中药。

治疗外风头痛的首选方

头痛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症状,看起来头痛不算什么大毛病,但真正痛起来也会给人们带来相当大的困扰,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痛苦,也会影响到工作、学业、家庭及休闲生活。对于风邪引起的头痛,中医治疗时采用散风达到止痛的作用,其中的川芎茶调散就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剂。

生活中有些人有长期偏头痛,尤其是遇寒加剧,这种疾病产生的原因是素体亏虚,气血运行不畅,稍遇风寒,则经脉阻滞,清阳被阻,不通则痛。风为百病之长,易侵犯阳位,且有升发向上的特点,头面为清阳之会,清空之府,易被为外邪侵袭。因此,治疗这种头痛的原则为疏风散寒,养血活血。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川芎茶调散,主治症候就是外感风邪头痛。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川芎茶调散具有显著的镇静、镇痛、抗炎、解热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脑的耐缺氧能力,有助于缓解脑组织缺氧所造成的头晕、头痛症状。

川芎茶调散需要用茶水送服,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茶本身能上清头目;二是茶能引热下行,制约方剂的温燥之性,实际上它也是在调节药物中的寒热偏性。川芎茶调散本身里面的川芎针对头痛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再加上川芎与祛风药的结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道理。因此,川芎茶调散历来都是治疗外风头痛的代表方。

善调诸经头痛

川芎茶调散集中了许多去散风邪之药,其组成包括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荆芥、薄荷、甘草8味中药。正如《医方集解》所说,“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正是这些祛风药物让川芎茶调散有了疏风止痛的功用。

川芎茶调散主要用川芎治疗风寒头痛,所以用川芎命名。古人对川芎治头痛的论述很多。张洁古曰:“能散肝经之风,治少阳、厥阴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也。”张景岳说:“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经。气中之血药也,其散动之性尤佳。故能散风寒治头痛。”川芎辛温香窜,可以上至巅顶,下行血海,既能活血,也可行气。

在这个方剂中用了一些散风的中药,其中的川芎善治少阳、厥阴二经头痛(头顶痛或两侧头痛);羌活辛烈疏散祛风,善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白芷辛温香窜,善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头痛、眉棱骨痛),三药相合,三阳并治,可运用于头部各处疼痛,善于祛风通络,祛散风邪,制止头痛,效专力强,并且各有侧重,相得益彰,俱为君药,当头痛的部位有所偏重时,用药也可据此有所调整。

方中的细辛、薄荷、荆芥和防风可辛散上行,疏散头部的风邪,共为臣药。其中的细辛性辛温,芳香气浓,性善走窜,具有较好的祛风散寒止痛之力,而且善治少阴经头痛,并能宣通鼻窍。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方中多辛温药,因此辛凉的薄荷在本方中的用量特别大。薄荷可散风热、消肿,用它来调理诸药的温燥之性。而且薄荷具有轻扬升浮、清利头目的作用,帮助君药增强疏风止痛之力,并能解表。服药的时候应用清茶调下,取其苦寒清上降下之性,虽效力不如薄荷,但用意相同。

三叉神经痛者的“止痛药”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呈现放射性、烧灼样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属于中医头痛、头风、面痛范畴,多因外风侵袭、胃热炽盛,内积劳伤所致。川芎茶调散中的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临床上常用于外感头痛之要药;荆芥、防风、细辛、柴胡、羌活、白芷可疏风散寒、止痛;甘草白芍酸甘化阴,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共缓急止痛之功,因此对三叉神经痛有不错疗效。

现代医学药理分析认为,川芎中的川芎嗪能够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它同白芷一样都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羌活、防风的有效成分,均有解热镇痛作用;细辛分离出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及薄荷油均有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的作用;薄荷中含有的薄荷脑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各种药物有效成分的共同作用,让川芎茶调散起到了扩张血管平滑肌、解除血管痉挛、增强血流量及中枢性镇痛作用,从而发挥止痛的良好疗效。

目前川芎茶调散已经不限于偏头疼和三叉神经痛,它还广泛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上颌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喉炎、面瘫、经前头痛、眶上神经痛等病。这些疾病虽然临床表现不同,但病位都在头面部,而且多为风邪所致。中医理论认为,凡巅顶之疾唯风可到,所以有疏风散寒之功的川芎茶调散对这些病有一定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