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义(第20讲)

 凌云悟道 2019-01-15

教学内容:解读《道德经》第4749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领诵、朗读;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圣无常心,德善德信。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注释】

①出:离开。

②窥:探头看。天道:自然之道。

【译文】

不出户(不出门户),
知天下(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
不窥牖(不望窗外),
见天道(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其出弥远(他向外奔逐得越远),
其知弥少(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
不见而明(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
不为而成(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天下是怎么一回事;不用张望窗外,就能认清天道。走得越远,(就说明)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不是靠外出而获得知识,不是靠目睹而叫出名字,不是靠勉力作为而成就功业。

【评析】

本章旨在阐述‘认识论’和‘实践论’。教人返观内照,寂然不动,无为而成。在这一章里,老子强调直观内省的重要。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了这种规律(或原则),就能够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因而,老子提倡通过自我修养的工夫,作内观返照,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澄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

圣人追随自然,克己修身,慎独律己;只求诸己,不求诸人;清静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之理了然心中。不出家门,观天象就知道天下发展方向;不望窗外,以数术知天下的事理。这是圣人修为的一种境界。圣人与万物一气贯通。万物同源,都出自于道,故物我是同源,天人能合一。圣人不出户庭以修其身,修身就是修性,就是去除物欲,生清静心的过程,物欲除尽,心如明镜,玄关窍开,自然能够达到灵魂飞升出窍而云游天下、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天下一切尽知尽晓;自然的规律、天道的流行了然于胸;世事的变迁、人心的变化等掐指可得。其中有玄有妙无人能解。所以圣人五千年前就已尽知天文、地理、人体构造等等,这些是现代科技都不能解释的事情呀。

无为是天性,有为是天命;无知是元神,有觉是元气。天地间非二则不化,非一则不神。不出门户,心常清静如明镜,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向外奔得越远,见的越广,心神就会被困扰如明镜蒙尘,就感知愈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知天下万事万物的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所以有所成就。走的越远,见得越广,

老子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不应到客观世界中去求,认识不是从实践中来的。圣人是不用实践就有知识,不用观察就可作出判断,不用实地去干就可取得成果的。这种无为自然的感知来自于修行达与‘道’的玄而妙,这是一种极为高深的境界,自然是圣人才能做到。这也为修行后人提供了一种修行的方法就是要“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

【学习札记】

理性认识非唯心,眼见为实不一定。实践经验为底蕴,足不出户可知情。

擦亮心镜不染尘,察物识人理自明。知律悟妙见天道,顺道而为事竟成。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①日益:指知识、技能天天增加。   ②日损:即去甚、去泰、去奢,使欲望不断减少。  ③取:治理。常:全、都。无事:也就是“无为”。

【译文】

为学日益(学习有一个日渐结累的过程),
为道日损(证道有一个日渐淡忘的过程)。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当你的意识无需依赖任何提示的时候),
为无为(这种境界就叫无为),
而无不为(它凝聚着无所不能的大智慧)。
取天下常以无事(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自然的),
及其有事(如果依然放不下学习过的知识),
不足以取天下(就不足以赢得天下)。

事事效仿别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增加;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减少;少来少去,最后达到无为:即不特意去做什么也不特意不做什么。要使天下归心就不能增加新的事奉。要是增加事奉,就不能使天下归心。

客观有为知识的积累就会使欲念越积越多,深悟‘道’无为理论,欲念就会不断减少,欲念不断的减少就能达到‘道’;以‘道’自然无为的特性而为,任何事物都能成功。所以能得到天下的总是无心无为而成;以有心有意有为想得到天下是不容易成功的。

【评析】

本章旨在阐述‘为学’和‘为道’的辩证思维。 老子在这里明确指出取得天下的方法是自然无为。天下万物本是同源一宗,道理相同。修道之人若能摒除分别心、利欲心、智巧心,日日慎独,反观内视,消损自我欲念,做到玄览无疵,内心空明,大道自可常驻于心,事物之理自可了然于胸。因此,为道与为学大不相同。为学每日知识在增益;修道每日欲念在减损,直入抱一归无、清静虚无之境。

世俗当中的学问、智识、机巧是能够学得到并越积越多的,它是世人认识世界万物的捷径;它们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方便有利。然而,这些学问知识技巧在学习的开始,便已远离了那个万物同出而无名无欲的自然大道。勤学苦读、穷经皓首、日积月累的学问知识,不断滋生膨胀着自己的欲望,其结果是知识越多,越是自遮其目、自闭其聪从而永远也不可能识得大道的真谛所在。

已知大道光明,潜心修道,也属有为而作。去除圣智仁义之学、患得失惊宠辱之心、声色货利之欲、自是自见自伐之心,都需要为道者每日里反观内视,慎独居心,一点点减损,直至内心空明,通达无疵,欲作妄为之心方才止息不起,取而代之的,却是自知自胜、知足知止、清静无为之心,如此方算真正复归于自然的道朴,虽有为终归无为。如此与大道合为一体,任万事随顺自然之变而不妄加干涉;任万物顺其天成而不妄加割制,天下也就没有不可成就之物,没有不可作为的事了。

老子说,以无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业也要以无事为最高道德标准。这也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学,也是最高的谋略。‘无事’就是只要求自己行为同于道德。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谋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为的功业来取天下。所要求的,仅是自己内在的圣人之道,是道德的积累,就是学道、修道。学道,就是学习如何成为圣人、归于自然大道的理论;修道,就是修圣人之道,是道德行为内外的双修。孟子说“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人者霸”。所以以战功而统一国家天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是表面上以王道做号召,实际上是霸道的行为。老子所讲的道理,加以引申,提出一个王道,这是道德政治的哲学,也就是政治道德。

【学习札记】

知识积累日益增,为学有为开慧门。为道日损利修真,定而生慧宜减损。

无事无欲民自正,虚极静笃道行深。无为方能大有为,去奢除妄天下宁。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

①常无心: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图和谋划。以百姓之心为心:顺从于百姓的意愿。  ②善:喜爱、赞许。信:信任。德:得。  歙歙(xīxī:无所偏执。浑:混合、协调。  ④注其耳目:注意于各自的见识和了解。  ⑤圣人皆孩之:圣人孩童般看待他们。

【译文】

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自己的成见之心),
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善者
善之(善良的人用善心去对待),
不善者
亦善之(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去对待),
德善(从而收获善良的果子)。
信者
信之(诚信的人用诚信去对待),
不信者
亦信之(不诚信的人也用诚信去对待),
德信(从而收获诚信的果子)。
圣人在(有圣人的领导),
天下
歙歙焉(天下必然和顺) 。
为天下浑其心(为天下调和统一的精神),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会注视他的声音和目光),
圣人皆孩之(圣人也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

圣人没有固定的情感,以百姓的情感为情感。善良的,我善待他们,不善良的,我也善待他们,德表现在善上。守信的,我对他们守信,不守信的,我也对他们守信,德表现在信上。圣人面对天下,为了天下小心翼翼地连自己的情感都不清楚了。百姓都只管照自己的所见所闻行事,圣人把他们都当孩子看待(而不加指责)。

圣人无心无事,为利益百姓而生心。百姓的行为举止合乎道的,圣人以道帮助他;百姓的行为举止不合乎道的,圣人也以道感化他。这是圣人之德,真正合乎了大道,这就是德善的显现。百姓德行合乎道,能知大道光明,此谓信者,道德是对他彰显的。德行不合乎道,看不见大道的光明,此谓不信者。道德是对他也是彰显的。这就是德信的显现。圣人无分别心对待天下万物,大道光明彰显天下百姓。百姓被圣人的行为所感化向善崇德,圣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天下百姓。

【评析】

本章阐述不言之教,无心成化,善和信的布施,施教无类。这一章说明圣人无多为之心,常常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凭借道德去教化百姓。道无为,万物自成;圣人无事,百姓自安其事。在道家思想里,心只是物的映像。一事一物,而生一心一意。

圣人执大象,事无事,无身无己。所以,对于圣人来说,那就是无事无物,而生无心无意。这就是圣人无常心。百姓的行为,合乎道的,圣人以‘道’帮助他;百姓的行为,不合乎道的,圣人也以‘道’感化他。这才是圣人之德,真正合乎了大道。这就是德善。百姓德行合乎道,能知大道光明,此谓信者,圣人以道德对他彰显;德行不合乎道,百姓看不见大道的光明,此谓不信者。圣人以道德对他彰显而感化他。圣人无分别心对待天下万物,大道光明彰显世间百姓,这就是德信。“道”生养宇宙万物,爱宇宙万物。圣人维天下正义,爱天下百姓。在圣人心中,百姓都是他的孩子。天下百姓,性各不同,而圣人恭己垂裳,大公无我,一视同仁,开诚布公,推心置腹,浑天下为一理,感化百姓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向善之路,进入了道德的之门。圣人视天下为一家,合中国为一人,其仁慈在抱,浑然与百姓为一。所以百姓服其德怀其仁,无不爱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做任何事情顺从圣人的安排、指导。百姓厚望尽托付于圣人,圣人宽容管理,慈爱天下百姓,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此天下一家,和乐融融。

【学习札记】

心主神明神如君,圣君掌握百姓心。无私无偏亦无执,随宜制化可安民。

善之德行善待人,不言而信谓德信。天道无为皆随缘,注其耳目如幼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