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燈古鎮的古橋【圖文】

 還舊樓主. 2019-01-15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恒升桥、方泾桥和秦峰塔组成了千灯古镇的标致性建筑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凝薰桥和恒升桥

在江南十大古镇中,昆山占了三处,周庄、锦溪、千灯。周庄位于十大古镇之首,也是开发江南古镇的先行者,获益也最多。千灯实属很小的镇,位于十大古镇之尾。

说是千灯古镇,其实就是一条河,一条街。但街区的文物古迹不少,因此在开发古镇景区后,千灯的人气还是十足。

一条河就是尚书浦,也称千灯浦。浦在昆山指较大的河道,而昆山有着许多宽大的河流, “浦”字在昆山也就很常见。

尚书浦上保留了四座单孔石拱桥,其中二座在千灯古镇,另二座在镇南约三公里的吴家桥村和陶家桥村。从北至南分别为永福桥(俗称北大桥、又名混堂桥)、种福桥(南大桥)、吴家桥和陶家桥。

一条街就是千灯石板街,也即千灯老街,全长约三公里,从古镇的北大桥至南大桥,南北向贯穿千灯古镇区。

老街周围有不少文物古迹,主要有永福桥、种福桥、秦峰塔、四眼古井、李宅、余氏当铺、顾炎武墓和故居等。

此外,在古镇东侧还有少卿山遗址,新石器代产物,说是山,其实就是一土墩,但地下有些什么就说不清了,遗址本身就很神秘。

千灯的桥不算多,但一拱一梁组合的双桥就有六处,有些小桥甚至没有名字,有的小桥已改为水泥桥,但一拱一梁组成的双桥,构成了千灯独有的桥梁景观。从北至南分别为永福桥和无名桥、恒升桥和方泾桥、凝薰桥和蒋泾桥、种福桥和无名小梁桥、吴家桥和无名小梁桥、陶家桥和无名小梁桥。

每年一度的千灯古镇全国摄影大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摄影发烧友,其中主要是老年摄友。镇虽小,宣传攻势不少,影响也不小。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水系走向和桥梁分布图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永福桥,俗名北大桥,又名混堂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永福桥,俗名北大桥,又名混堂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永福桥,俗名北大桥,又名混堂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永福桥边无名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恒升桥和方泾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恒升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恒升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方泾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方泾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鼋渡泾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鼋渡泾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凝薰桥和蒋泾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凝薰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凝薰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蒋泾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蒋泾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种福桥和无名平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种福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种福桥旁无名小平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种福桥旁无名小平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吴家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吴家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陶家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千灯古镇的古桥


陶家桥

永福桥

永福桥又名“启秀桥”,俗称“北大桥”,位于千灯古镇北首,东西向跨于尚书浦上。明天启年间(1621—1627)初建,崇祯元年(1628)重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建。花岗石单孔拱桥,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法。砖砌护栏,东西台阶各40级,为千灯古镇体形最大的单孔石拱古桥。

2004年7月8日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凝薰桥

凝薰桥始建明末,原属单孔石拱桥,一九九一年因水利工程建设,河道拓宽曾被拆除。二OO三年由私人捐款重建,如今的凝薰桥为三孔石拱桥,虽然古迹不存,但与三孔的恒升桥组成了姊妹桥,为千灯浦上的新景观。

据桥头立的碑刻介绍:凝薰桥始建于明崇祯十年(1633),由顾炎武十四世叔祖顾绍芬临殁时命其子叶墅和兰服在千墩浦上建单孔石桥名“证愿桥”;道光十五年(1835)由里人募捐重建为单孔双拱花岗石桥易名“凝薰桥”,俗称“昆堂桥”;一九九一年因水利工程拓宽千墩浦被拆除,今为保护古镇,恢复古迹,便利交通,由邑人陈云明、王建华两先生各捐助人民币五十万元,于二OO三年重建凝薰桥。以志。

千灯镇人民政府

二OO三年六月立

种福桥

种福桥原名“西庄桥”,俗称“南大桥”,位于千灯古镇南首,东西向跨于尚书浦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存的种福桥为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建,花岗石单孔拱桥。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法。砖砌护栏,东西台阶各34级。

2004年7月8日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桥

吴家桥原名“三善桥”,位于千灯镇吴桥村,东西向跨于千灯浦上(尚书浦)。始建于明代初期,原为木桥,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易木为石桥,清康熙年间又进行过重修。桥为花岗石单孔拱桥,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法。实体条石护栏,有完整的望柱和抱鼓石,东西台阶各为31级。有联柱已不完整,仅存东堍一对,上下联各置桥墙的南北向,上有“创建在前明利济功归吴沈氏;重修仍旧贯交通惠及万千人”的联句清晰易辩。从上联可知此桥在明初始建时由吴沈氏捐资。吴沈氏应为明初当地的一妇人。此桥初建应归功于她,使后人永不忘却。

2004年7月8日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陶家桥

陶家桥位于千灯镇南的陶家桥村,东西向跨尚书浦,单孔石拱桥。明朝时由陶叔平与沈松源合建,有碑记,清康熙年间重修,古有桥亭如盖,古意盎然。桥长30.9米,宽5.8米,高9.9米。实体条石护栏、抱鼓石和台阶石均为新置。东西各有台阶36级。南北各有桥联,文字仍然清晰,南为“雁阵排连北接吴淞而源远,彩虹环卧南通薛淀之津长”;北是“上下影摇两岸波平涵半月,往来人渡万家鳞密领千波”。

陶家桥未进文保,近期作过重修,从外观上看,似是一座新桥。

陶家村是个古村落,附近有比较著名的分水龙王庙和一所洋学堂。原庙坐落在离陶家桥古桥南约350米处,淀山湖的水流过来能分流,1958年被拆除。如今,这里是一个宽大的河面,找不到庙的影子了。民国20年(1931年),昆山县在陶家桥建立民众教育馆实验区,设在一所洋学堂里。该校公开的内容是为当地孩子教书,其实是新四军的一个地下活动点。解放初期,仍是一所小学,后被龙卷风卷塌了。沿古村落河边一路走去,还能找到当年一些印记,如大户人家原有宅基地的痕迹,一些方砖、大的石头和石头上的文字,还有一棵5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根深叶茂,证明这个地方的历史悠久。

千灯镇石板街

千灯镇石板街位于千灯镇老镇区,贯穿千灯镇老街,南北向,全长1.5公里。清代。东至千灯浦,南至种福桥,西至石板街,北至永福桥。

民国初年聘请朱家角名师王世昌设计,在原明清石板街上扩建,现存石板2070块,保存完好。既可供人通行,又是汇水通道,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宅

李宅原名“祖庆堂”,位于千灯镇南大街。始建于清代后期,现存四进,坐西朝东,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是一座较为完整的庭院式建筑。2009年公布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余氏当铺

余氏当铺为清代建筑,位于典当里,东至中大街,西至秦峰塔园,南至秦望山。

顾炎武墓

顾炎武墓在南大街,亭林故居后,蒋泾西南,顾氏祖茔内。墓周花岗石平台,垒筑坟包,环以石栏,树立墓表,碑镌“顾亭林先生之墓”,建筑面积140余平方米。

墓北为祠堂。同治六年重建,光绪二十年,新阳县知县万立钧重修坟墓。墓为清康熙年间初建,1914年梁鼎芬建造祠堂,1966年破坏,1984年修复。

顾炎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病殁于山西曲沃,由嗣子顾衍生扶柩回千灯故里,葬于嗣父顾同吉、嗣母王贞孝墓穴次位。

1957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故居即顾氏南宅“贻安堂”。亭林先生诞生地。现存五进。砖刻门楼十分精细。

顾炎武是清代著名文人,也是千灯最有名的历史文化名人。

秦峰塔

秦峰塔位于千灯镇市河尚书浦西岸,建在秦始皇南巡至千墩登高观海祭海“秦望山”遗址上,南朝梁天监二年造七级浮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更名延福禅院重建塔,今从塔砖铭文得知,称为释迦佛塔。明万历年间重修时,在宋代塔身上包砖加固,元代末年延福寺毁唯塔存。明洪武年间重修寺塔,清时重修,恢复原状。咸丰十年大火唯存塔身。1994年、2006年、2008年对秦峰塔进行彻底维修,恢复副阶(塔衣)、腰檐、平座木构部分、全部出跳斗拱补齐,顶层塔刹损坏部分重铸并加固,修复了楼梯、楼板、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方形七层,总高度为39米。外为方形,内壁底层为八角形,二至七层同为方室。塔上镶嵌44尊明代的砖刻佛像。还原了其宋代面貌。

1957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