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lyl物种说】今日--考氏鳍竺鲷(Banggai cardinalfish)

 秦岭之尖 2019-01-15


▲考氏鳍竺鲷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辐鳍鱼纲


目:鲈形目


科:天竺鲷科


属:鳍竺鲷属


种:考氏鳍竺鲷P. kauderni




▲考氏鳍竺鲷整体


物种介绍 Introduction


中文名:考氏鳍竺鲷(拼音:kǎo shì qí zhú diāo);


英文名:Banggai cardinalfish;


学名:Pterapogon kauderni。


考氏鳍竺鲷Banggai cardinalfish (Pterapogon kauderni) 是一种细小的热带鱼,常见于水族贸易,考氏鳍竺鲷是受欢迎的观赏鱼。香港水族界称之为巴里天使,而台湾水族界则称之为泗水玫瑰,长鳍玫瑰。本种分布局限于印度尼西亚邦盖群岛。大部分考氏鳍竺鲷见于邦盖群岛17个大岛以及10个小岛。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考氏鳍竺鲷躲避在海胆中


体长:头尾长8厘米


繁殖:雄性孵化鱼卵


习性:小群活动


分布:印度尼西亚邦盖群岛


外形特征 Description


考氏鳍竺鲷是一种细小的热带鱼,常见于水族贸易,考氏鳍竺鲷是受欢迎的观赏鱼。香港水族界称之为巴里天使,而台湾水族界则称之为泗水玫瑰,长鳍玫瑰。头尾长8厘米通过其流苏的第一背鳍,细长的肛门和第二背鳍射线,深叉的尾鳍,以及由头部和身体上的三个黑色条纹和肛门上突出的黑色前缘组成的颜色图案,很容易区别于所有其他主要鱼类。雄性可以通过显眼的扩大口腔与雌性区分开来,这只有在他们繁殖时才会明显。



▲考氏鳍竺鲷生态环境


生态习性 Ecological Habit


考氏鳍竺鲷小群活动,通常为1-6条一起活动。新孵化的鱼生活在海葵中,成年鱼活动在珊瑚和海胆附近。


生长繁殖 Growth and Breed


雌性每次产卵大约70 枚,雄性会马上将产出的卵吞入口中,鱼卵在口中的“育儿袋”中孵化为小鱼大约20天,之后继续生活在雄鱼的口中10天左右,长到5-6毫米时,被释放出来。在育雏期间雄性不进食。



▲考氏鳍竺鲷鱼群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考氏鳍竺鲷分布局限于印尼邦盖群岛。大部分考氏鳍竺鲷见于邦盖群岛17个大岛以及10个小岛,少数发现于中苏拉威西Luwuk。一个引入的种群于北苏拉威西蓝碧海峡建立,该处位于考氏鳍竺鲷的天然分布地北部距离400公里,于2000年的由水族贸易者引入。



▲考氏鳍竺鲷躲在海葵中


生存状况 Living Condition


考氏鳍竺鲷由渔民收集并作大规模的水族贸易。考氏鳍竺鲷于1995年至1996年间首次出现于国际贸易。由2001年起,每年有600,000至700,000 条考氏鳍竺鲷被出口;2001年至2004年的贸易估算是每年700,000至900,000条鱼被人于邦盖群岛收集,调查发现两个被人于2001年至2004年捕捉的族群数目出现大幅下降(>90%),包括Limbo Island族群的灭绝。


考氏鳍竺鲷可在人工环境下繁殖。圈养繁殖是野生捕捞鱼类的替代品。雄鱼口孵鱼卵,鱼卵将在口中孵化。 雄鱼此时不会进食并口孵约25条鱼苗3星期。鱼苗可以丰年虾喂养。人工繁殖可取代野生捕捉,但人工繁殖成本相对野生捕捉为高,阻碍人工繁殖考氏鳍竺鲷的水产业。



最初,其生产相对较高的成本效益比与大量较便宜的野生捕捞鱼类相结合,阻碍了水产养殖工作的扩大。近年来,随着大量进入市场,人工繁殖或水产养殖标本的价格暴跌。截至2018年初,水产养殖个体的定期供应价格仅为每条鱼14美元,水产养殖标本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


另外, 一个新威胁(滤过性毒菌引起的病) 被发现于考氏鳍竺鲷。 水族贸易的收集令考氏鳍竺鲷面临绝种,并令人工繁殖个体需求增加。 虽然CITES中保护本种的提案于2007年9月被拒,考氏鳍竺鲷被列入评定为濒危,这基于考氏鳍竺鲷狭窄的分布地,由水族贸易引起的严重的族群分裂和数量持续下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