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心薄凉:今天劝你坐龙椅的人,明天必会送你上断头台

 老骆驼4753 2019-01-15

人的一生,可以见到多少人,可以记住几个人的名字,又能与哪些人成为朋友,并在一起相处共事呢?


俗语说:百年修得同船渡。


席慕蓉有诗: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所以,每一个朋友,每一个相识相处的人,都会彼此相怜相惜么?


未必……


老衲下面讲的故事,或许,可稍稍让你明白什么叫世态炎凉,人心险恶。



故事的时代背景


这是一个乱世,往往,遭逢乱世才会出离奇之事。


这个乱世就出了很多离奇之事,并为后世之人津津乐道。


比如,风波亭秦桧杀岳飞,便有“精忠报国”的故事流传。这写入了正史。


岳母刺字


比如,郭靖和杨康的恩恩怨怨,便有《射雕英雄传》传诵。这是小说,金庸他老人家瞎编的。


这个乱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我们通俗地称为“靖康之耻”。


靖康,是一个年号。这个年号历时不满两年,却成了汉人政权的奇耻大辱:当时的两个皇帝,太上皇宋徽宗和当朝皇帝宋钦宗,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都被入侵的金兵掳去,一同掳去的,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大臣等三千余人。


金兵是按着“花名册”抓人的。赵氏皇族和后宫妃嫔都登记在册,金兵把他们全部抓了押送到苦寒的北方之地,目的就是要让赵氏皇族绝后。但有两人因故逃脱。


后来,包括二帝在内的这些皇族妃嫔,果真惨死在了北方。


那些一同北上的大臣,绝大多数也死在了北方,但有少数例外,比如秦桧。这是后话。


每逢国难思靖康。岳飞有词云: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这是一个乱世,这是一个人性大暴露的时代。



这是一个大冤案


后人总是说,岳飞被杀,是一个大冤案。


好吧。是一个大冤案。但还有比岳飞更冤的,就是张邦昌之死。张邦昌就是老衲今天说的这个故事的主角。


《说岳全传》连环画


说来话长,先说故事梗概吧,也就是被主流认定的历史:


靖康元年,金兵派出两名元帅,兵分两路,第一次包围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宋钦宗求和。金兵元帅要求宋朝这边派出一名宰相和一名亲王作人质,才肯谈判。


宋朝主战派李纲推荐了少宰张邦昌去作人质,还差一个亲王,这时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自告奋勇,于是人齐了。


(宋朝时候的官职比较复杂,且名称拗口,欲详细了解宋时官制,可参阅《宋史》。)


人质到位,开始谈判。这时,宋朝的各路勤王之师纷纷抵达,有了二十万左右的兵力。主战派觉得有点实力了,开始筹划反击。


李纲手下有一个叫姚平仲的人,他可能章回小说看多了,要求在某个夜晚去劫金兵的营寨。虽然久经沙场的老将种师道强烈反对,但李纲还是同意了劫寨的建议。


但是,他们没有一丁点保密意识,这个本该是极度机密的军事计划,搞得路人皆知。


金兵当然也知道了,结果,姚平仲率领的几万人马全军覆没。


谈判期间竟然敢动武?金兵元帅愤怒异常,准备要杀掉人质赵构和张邦昌。张邦昌苦苦哀求辩解,终于免了一死。


据说,从做人质的第一天开始,张邦昌就不停地哭。他本就是一个胆小的人。


据说,从做人质的第一天开始,赵构就表现得淡定从容,有时还大义凛然。他那时才19岁,初生牛犊,哪晓得人生的艰险?当然,之后做了皇帝的赵构,胆子变得比任何人都小,那是后话。


张邦昌的哭哭啼啼和赵构的淡定从容,让金兵元帅也起了疑心,觉得,这个宰相是个真宰相,但亲王肯定是个假亲王。于是说,张邦昌你留下,赵构你滚回去吧,换个真亲王来。


赵构捡得了性命,换了肃王赵枢来做人质。后来,赵枢死在了北方。


胆小的张邦昌虽然也被押去了北方,但宋朝这边认为他有功,给他升了官,从名义上的少宰升成了名义上的太宰。


后来,谈判谈好了,割地赔款之类的,基本上满足了金兵的要求,于是金兵撤离。


但金兵一走,宋朝这边就不认账了,不想割地,赔款想打折。这情形,就和后来满清刚开始和西方列强签不平等条约一样,先把对方的军队哄走,然后就翻脸不认账。


金国大怒,斥责宋朝言而无信,于是在靖康元年年底,还是派原先的两个元帅,还是兵分两路,还是一路无阻地攻到东京汴梁城下。


这次金兵不像第一次那么客气了,如前述,把两个皇帝和皇室的人全部抓起来,统统押送到北方去。


根本就不谈判了,反正谈了你也不守约,那就不如直接断了宋朝的根。


这时,是靖康二年年初。


带着抢来的无数金银财宝,还有无数的人口,金兵准备撤离了。毕竟,中原那么大,他们的兵力看管不过来。


二帝北行


但是,撤军以后,现在攻下来的地方怎么办?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扶植一个儿皇帝,来代他们管理。


条件只有两个:一是不许姓赵,二是要听话。


金兵元帅定下了张邦昌来做这个儿皇帝。国号也给想好了,叫大楚。


金兵想的是断掉赵宋皇族的根,但是漏了两个人。一个就是赵构,他们曾经以为他是个假皇族,而且那时候赵构不在汴梁。他本来是奉命北上去谈判的,在磁州的时候被宗泽拦住了,救了他一命。


另一个是元祐孟皇后。这个孟皇后是宋哲宗的元配老婆,后来被废,被打发去做道姑。


所以,这个孟皇后是宋徽宗的嫂子,宋钦宗的伯母,也是赵构的伯母。靖康之变时,由于孟道姑流落民间,躲过了一劫。


张邦昌做大楚皇帝的时候,赵构已经以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名义,召集了一批勤王的军队。赵构早就想自己做皇帝了,但这时还名不正言不顺。


不料,张邦昌作了一个惊人之举,他把孟皇后迎接到汴京垂帘听政,并且表示自己不愿意做皇帝了,要还政给赵构。


主流历史说到这里的时候,都说是张邦昌胆小怕事,不敢违背天下民心,不得已让位。唉,他本就是一个胆小的人。


孟皇后代表皇家正统下诏,让赵构即位做皇帝,这下名正言顺了,赵构于是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基坐殿。


张邦昌做了三十三天皇帝,就还政给了赵构。赵构开始很感谢他,还不停地给他升官。但不久,做了宰相的主战派李纲不乐意了,他逼着赵构杀掉张邦昌。


李纲说:皇上,你希望天下人笑话你的皇位是张邦昌送的吗?此等乱臣贼子,如果你不杀,我就不和你玩了。


李纲手上有兵,如果李纲不玩了,赵构的皇帝就很难做下去了。


张邦昌先是被贬到潭州(今湖南长沙)监视居住,最终被赐自缢而死。


那一刻,离他交出皇位仅仅163天。



一开始,这就是一个阴谋


两百多年后,当另一个游牧民族政权编撰《宋史》时,张邦昌的名字,作为第一号“叛臣”写在上面,并传诸后世。


从此,这成了定论。


后来的史家谈起张邦昌,说到他做皇帝的事,一般都称他为“汉奸”、“卖国贼”,稍稍容情一点,会说:被金人选中,组织傀儡政权。


其实,张邦昌做皇帝,并非是金人“选”中的,真正“选”中他的,恰恰是他的同僚们,一帮正宗的汉族官员。


也有人根据南宋时期的一些时人笔记,注意到了这段历史。不过,他们所据的,一般都是流传较广的《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等。


据这些材料记载:当时金兵元帅想要立一个傀儡皇帝,就让被困在汴梁城内的宋朝官员们推举一个出来。这些官员都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选谁。这时,有一个叫宋齐愈的人从金兵军营里回来,他说,金国的人希望张邦昌来做皇帝,官员们于是有了主意,一致同意推举张邦昌。这事就这么定了。


这事只说对了一半,即,张邦昌是被民主选举出来的。


民主选举皇帝?


这是真的,没有开玩笑,虽然选举的范围并不大,但在百官俱全的开封城内,这已经相当于一个议院了。


这事没有说对的一半是,张邦昌并不是因为金国的人授意而当选,而是因为同僚们刻意的害他而当选。


赵鼎像


老衲之所以这么说,根据来自于赵鼎的《辩诬笔录》。


先简单说说赵鼎这个人。在南宋历史上,赵鼎非常有名,起先,在靖康之时,他官还不大,但是一名坚定的主战派。到赵构刚做皇帝时,他立场稍有缓和,既不主战又不主和,成了一名防守派,并得到赵构重用,成了当时的宰相。后来南北对峙之时,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得到重用,赵鼎被秦桧打压,最后罢相贬至海南,绝食而死。(赵鼎的事迹,可参阅百度相关词条,此处不赘述)


在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岳飞之后,赵鼎被秦桧构陷,罪名有:拥立张邦昌做皇帝、收受岳飞贿金五万贯等等。


赵鼎的《辩诬笔录》是写给皇帝看的,他不是为了给张邦昌辩诬,而是在为自己喊冤。所以,其中涉及到张邦昌的事,有着较高的可信度。


他是这样描述“选举”时的情形的:


初,大变之后,敌以檄城中议所立者,云选世有名德之人。诸公议曰:众所共知者,惟吕舜徒、司马文季。又惜其忠贤之节,万一为敌所污,又见元祐之家一事。当求一易制,而不为人所顾惜者,如邦昌之流可也。邦昌久在军中,与敌相熟,敌人之意亦在于此。即遣林学士吴正仲入城,取指名状。城上,四围兵合,张其势以逼之,目晚议未决,欲变生。宋齐愈预闻初议者,遂书邦昌姓名以授之军中,喻以此命。


……


逢王伯时,小立语,及邦昌建拒之说,伯时曰:“须教他做,且是易制,他时足以衬刀,若使蔡京为之,必别有措置,反为大患。”衬刀,谓斩也。户曹李沇曰:“少卿且低声,此语传播,愈更艰难矣。”


大致翻译如下:


开封城被攻破后,二帝被抓,关在城外,金人给城里的官员发出通告,要求选出一个家世好、名声好的人,来出任新皇帝。官员们私下讨论时认为,公认符合条件的,就只有吕好问和司马朴两个人。但是,他们是“忠良之后”,如果把他们推举出去,怕污了他们的名节。官员们认为,应该找一个“替死鬼”,一旦赵氏皇帝复辟了,可以马上将他牺牲。比如,张邦昌这个人选就不错。他们觉得,张邦昌被扣押在金国一年时间,和金国的人也混熟了,也许他就是金国希望的人选。从金人那里取来“选举书”后,金人就派兵上了城墙,将全城围住,逼宋朝官员们快点议出选举结果。但是到了晚上,官员们还是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来,金兵随时可能动武。这时,宋齐愈根据早先官员们私下议论的话,在选举书上张邦昌的名字,交给了金人,这就成了“选举”结果。


……


碰到了王伯时,和他聊了一会,说到张邦昌不愿意做皇帝的事。王伯时说:“必须得要他做这个皇帝。等到赵氏复辟后,就可以杀了他。假如把蔡京选成了皇帝,我们很难对付他,到时候就麻烦了。”李沇在旁边提醒王伯时:“你小声点,不要让别人听到了。如果消息传出去,(我们让张邦昌出头的计划)就很难实施了。”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一些么?


不错。选张邦昌当皇帝,一开始就是一个阴谋!他们早已设下了一个局,要把张邦昌送上断头台!



为何是张邦昌成替死鬼


对于金人来说,当选新皇帝的条件,只有三项:


一、候选人为非赵氏皇族子孙。


二、候选人的家世要好,个人的名声要好。


三、由困在开封城里的官员们“民主选举”出来。


也就是说,张邦昌并非唯一候选人,也不是金人非得要张邦昌当选。只要满足上面三个条件,不管是王邦昌还是李邦昌,都有可能成为新皇帝。


而按照赵鼎所述,当时这些“议员”们,本来可以提名的,至少还有三个人,分别是:吕好问、司马朴、蔡京。


蔡京这个人,因为《水浒》的原因,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蔡京书法


蔡京当然是个大奸臣,但不能否认的是,他在当时的确很有势力。靖康之时,他被反对他的人逼下野,可是朝堂之上余党甚众。所以,赵鼎、王伯时他们担心的是,如果蔡京成了新皇帝,凭他的实力,这个皇位也许就真由他们蔡家一直坐下去了。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早在半年前,蔡京就已经死在了潭州(长沙)。由于兵荒马乱,这个消息还没有传到他们耳中。


另外两个人,老衲需要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世,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官员们觉得他们“世有名德”,却又不愿意推出来做新皇帝。


吕好问,字舜徒,时任兵部尚书。他是翰林侍讲吕希哲之子,祖父吕公著是宋哲宗时的宰相,曾祖父吕夷简是宋仁宗的宰相。对宋史略有了解的人,应当知道吕夷简这个名字的分量。


司马朴,字文季,时任工部侍郎。他是陈留令司马宏之子,祖父司马旦官为太中大夫,曾祖父司马池官为天章阁待制,其叔祖父司马光是宋哲宗时宰相。司马朴幼年丧父,是以外祖父范纯仁(宋哲宗时的宰相)的遗恩为官,他的外曾祖父是范仲淹。


看到了吧,这个司马朴更厉害,砸缸的司马光,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双料“官二代”!


所以,如果有人说:“我靠的是个人奋斗,我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这句话在中国的任何时代都是一个笑话。


他们不愿意牺牲这两个“世有名德”的官二代,因为他们知道,赵氏随时会复辟的,而这个新皇帝也是会随时掉脑袋的。


既然不能让“忠良之后”掉脑袋,又不能让奸臣蔡京弄假成真,那让谁去做这个替死鬼呢?


他们选中了既没有“家世”、又有“汉奸”之嫌、而且胆小怕事的张邦昌。



他知道做这个皇帝是死路一条


不是说张邦昌是宰相吗?他怎么会没有“家世”呢?


张邦昌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进士出身,进入官场后,早年在地方为官,35岁时进入中央政府,出任礼部侍郎,慢慢进入权力中枢。


刚才不是在笑话“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么?对张邦昌而言,他确实有办事的能力,而他之所以能先为少宰,进而为太宰,那是为了让送他去金国做人质,突击提拔的。


王昭君和亲时,不也是临时给了她一个“公主”的名份吗?一样的道理。要牺牲的,从来不是自己人。


王昭君


按说,张邦昌为了赵氏皇帝,去金国做了一年时间的人质,也是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为什么会有“汉奸”嫌疑?


那是因为他是主和派。他害怕流血,他不愿意打仗。他本就是一个胆小的人。


但真正是和是战,又岂是他说了能算?真正有决定权的,当然是皇上。


宋钦宗就是主和的。之前的宋徽宗也是主和的。后来的宋高宗赵构也是主和的。


后来的宋高宗,已不是那个19岁时在金兵军营里大义凛然的毛头小伙子了,他也开始怕疼。


宋钦宗为什么主和?因为前有“澶渊之盟”的成功榜样。第一次金兵围城之时,本来,在主和派的努力下,宋金之间已经按照“澶渊之盟”的模式达成了协议,虽然宋国这边出的血有点多,不仅赔款,还要割地。


割了地,宋钦宗又后悔了,想当然地去勾连降金辽将,企图夺回失地。辽将告发,金国有了第二次南侵的理由,于是就有了“靖康之耻”。


虽然割地是皇帝的主意,但操办者,却是主和的张邦昌。就像后来的清末,“不平等条约”是慈禧拍的板,签字挨骂的,却是李鸿章。


李鸿章


主战的李纲等人不敢骂皇帝,却是敢拿张邦昌撒气的。当初张邦昌和赵构成为人质,李纲却完全不顾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去偷袭金营,李纲就是希望张邦昌早点死。


现在,百官们串通一气,阴谋推举张邦昌去做新皇帝,他们一样也是想让张邦昌死。


张邦昌也知道,自己要是做了这个“民选皇帝”,同样是死路一条。


他是进士出身,他懂历史,前车之鉴,他了然于胸。


当他被骗进开封城内,那些官员劝他当皇帝时,他说:


诸公误矣,元帅府将相已备。他日,闻二帝北迁,未必不便正位号。唐明皇在蜀,肃宗即位灵武,投机之会不可失也。


张邦昌举“安史之乱”的历史来告诉那些官员,让他来当皇帝是多此一举。因为赵构那里,已经配备齐全了全套政府的备用人马,只要徽、钦二帝被金人带走,赵构马上就会称帝。就像当初唐明皇逃到四川之后,唐肃宗马上称帝。


而赵构只要一称帝,他这个“伪皇帝”马上就会人头落地。


同样的历史还有,东汉末年,冀州刺史王芬联合许攸等人,想拥立汉灵帝的弟弟合肥侯为帝。失败之后,不仅王芬自杀、许攸逃亡,连合肥侯也被杀。


汉献帝之时,袁绍也曾想另立汉室宗亲刘虞为帝。虽然刘虞严辞拒绝了,但后来刘虞还是因此事而被钦差斩杀。


既然有这么多血淋淋的教训,张邦昌为何还是履行了登基仪式,做了“大楚”的皇帝呢?


因为他害怕流血,他不愿意打仗。他本就是一个胆小的人。


刚听到宋朝官员们推举他来当皇帝时,张邦昌是拼死拒绝的。他想绝食而死,但金兵撬开他的嘴,给他喂粥,他没死成。


后来又骗他说,已经另立赵氏皇族为帝了,他只是去当宰相。结果他进入开封城后,发现还是要胁迫他做皇帝,他要拔剑自杀。左右劝他说:你当初在城外不死,现在进了城,再死,会连累全城的人。


原来,金人已有命令:三日之内不选出一个皇帝来,先杀大臣,再杀光全城军民百官。


本不一定是要张邦昌出头的,但其他人都不愿意出头,他们希望张邦昌替他们去死。


所以,张邦昌看到了这样一幕:全城的官员、僧道、百姓、军人、耆老都跑来苦苦哀求,希望他早登帝位。


他妥协了:“邦昌以九族保此一城人。”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他本是一个胆小的人,现在,为了保全一城生灵,他豁出去了。



在薄凉的世界里奢望活着


张邦昌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希望能活下去。


他想,我是为了全城百姓、为了那些昔日的同僚,迫不得已而为之。赵构是会理解我的,我为这个曾经一起战斗过的皇族保留下来一份基业,他应该会感谢我。那些同僚们,我为他们求得了生路,他们是会出面为我作证的。


我再做得更好一些,更稳妥一点,或许,命不会绝。


于是,在靖康二年三月初七这一天,在金人的监视下,他穿上皇帝专用的赭衣(宋朝皇帝穿的龙袍是绛红色),草草举行了登基仪式。


仪式一结束,他赶紧脱下了赭衣,换回常服,此后所有政务办公,都是在文德殿进行,从不敢在皇帝专用的紫辰殿和垂拱殿。


他的办公桌的朝向也有讲究。皇帝的座位是面南背北,他不敢享受这个待遇,把桌子向西放置,以示自己还是大宋的文臣。 


既然当了皇帝,百官上朝的时候是肯定要跪拜的。张邦昌阻止不了大家给自己跪拜,他就转过身来,跟大家一起行礼——就当是大总管率领大家给大宋的皇帝行礼了。


更讲究的是称谓。皇帝自称朕,张邦昌不敢,他总是自称“予”;皇帝下发的文件叫圣旨,张邦昌依然不敢,管这叫“手书”。


他多次和金人交涉,经过他的努力,金人答应了他提出的保留赵氏陵庙、免取金银、存留汴京楼橹等等要求。


他还希望金人释放被抓去的孙傅、张叔夜、秦桧等名臣,虽然这个秦桧曾经多次反对他,骂他是一个“汉奸”。


秦桧与王氏跪像


靖康二年四月初一,金兵带着大宋的两个皇帝,以及宗室、官员和无数的后宫佳丽北撤,张邦昌换上一身素服,率领满朝文武,为徽钦二宗遥拜送行。


金兵北撤之时,问他:要不,给你在开封留下三万人马,帮你维护局面?


张邦昌说:不用了,养不起。


又问:要不,给你留一万人马维持京城周边的秩序?


张邦昌还是说:不用了,你们北边的人在南方生活不习惯。


四月初四,金军全部撤离。张邦昌赶紧开始恢复宋室,并联系赵构。


四月初五,张邦昌迎接元祐孟皇后进宫,开始垂帘听政。


四月初七,张邦昌给赵构写信,让赵构赶快回汴京当大宋的皇帝。


四月初九,张邦昌派人将传国玉玺献给赵构之后,他也赶到南京(商丘)觐见赵构“伏地恸哭请死”。


四月初十,张邦昌正式退位,大楚国宣告灭亡。


五月初一,赵构在商丘登基,改元建炎。


交接完成,张邦昌想,我做得还行吧?我或许终于可以不死了吧?


然而,死亡还是来临,在他交出皇位仅仅163天之后。



杀人,需要一个理由


赵构是很感谢张邦昌的,至少在刚开始,他非常感谢张邦昌。


他将张邦昌树立成一个挽救大宋王朝的特大功臣:九庙不毁,生灵获全,皆相公之功。


在他即皇位后的第三天,即五月初三,封张邦昌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爵同安郡王。


五月十二这天,又下诏表扬:张邦昌知机达变,勋在社稷。


五月廿三这天,进封张邦昌为太傅。


张邦昌必须得死,这个道理张邦昌自己也是知道的,他只是希望出现奇迹。


这个奇迹好像已经出现了。但是主战派李纲出手,掐灭了它。


李纲像


在李纲的威逼下,赵构马上翻脸:六月诏令“张邦昌坐僭逆,责降昭化军节度使”,以散官“潭州安置”。


九月,“命湖南抚谕官马伸持诏赐张邦昌死于潭州”。


而这赐死的理由,不是他割地求和、不是他僭号称帝,而是说他曾在皇宫里勾搭了徽宗的嫔妃。


杀人,总是需要一个理由的。从作风问题入手,其来有自。


该来的,终究来了,但张邦昌终究心有不甘。行刑当日,张邦昌跪听诏书毕,起身“徘徊退避,不忍自尽”,他的昔日同僚马伸严令迫之,士兵们一拥而上,将他押往潭州城内天宁寺的平楚楼。


张邦昌仰天长叹数声,自缢而亡,时年46岁。


他也许在后悔。他要想活下去也不难,只要做一个真正的汉奸,留下那三万或者一万金军人马,他便可对宋朝、对赵构耀武扬威。


然而他做不到,所以,他必须面对这样的结局。



尾声


弹劾张邦昌时,李纲位居宰相之位。但他只在相位上呆了七十五天,就因党争被罢免。此后一路遭贬,若干年后,他被派到潭州为官。这个地方,蔡京死在这里,张邦昌也死在这里。


张邦昌死后三年,金人又扶植了一个傀儡皇帝,叫做刘豫,国号“齐”。


刘豫在《宋史》“叛臣传”中,排名第二。


刘豫和张邦昌一样也是进士出身,靖康之变时被任命为济南知府。和张邦昌不同的是,他铁了心地帮助金人攻打南宋。


对于刘豫,南宋大臣试图争取他回心转意,弃暗投明。但是,刘豫一句话就把劝降的人顶了回去:“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业已至此,夫复何言!”


绍兴三年(1133年),刘豫联合金军,攻下南宋重镇襄阳。绍兴四年九月和绍兴六年十月,刘豫又两次组织金齐联军,大举南侵,成了南宋的心腹之患。只是后来刘豫卷入了金朝内部的派系斗争,才被废黜,并改封为蜀王、曹王,赐予田产。


最后,刘豫于绍兴十三年病逝,时年73岁。



旧作回顾(点击下面标题可阅读):


那个不肯向乾隆磕头的英国人,决定了中国后来的命运


他的书全国热卖,被著名教育家举报查禁,从此身败名裂


三国志之六|诸葛亮不得不娶黄月英:诸葛家族在下一盘什么样的大棋?


银幕英雄背后的黯淡流年:霍元甲、黄飞鸿、叶问的真实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