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语言罐头 2019-01-15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这些奇特器物的历史密码待破译

 

    温州博古斋有一批暂称为金镶玉的奇特器物。

    初次看到这些器物,心里非常地惊诧,因为它们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如果把它们分解开来都似曾相识,但凡略知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人无不知道,因为它们都有一个非常响亮的青铜器名称,如莲鹤方壶,四羊方尊、尊盘、龙凤方案、等,然而合在一起,却又是见所未见,甚至是闻所未闻。如图一暂命名为金镶玉尊盘的器物,战国时期尊盘和龙凤方案器型的组合,器物由上下两大部分构成,上部无数条蟠虺相互勾连,盘根错节;下部龙凤间隔环绕,构思巧妙,丝丝入扣的金属铸造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器物整体又以雕工精美的112片上等和田白玉片镶嵌。图二暂命名为金镶玉三鴞尊的器物,商朝青铜器中流行的鴞和觚器形的组合,器身镶嵌的巨大弧形白玉片极具特色,首先所有玉片取材均为整料无拼接,这对于原料的要求极高;其次玉片为弧形并且开料极薄,可以说这是中国玉器工艺发挥到极致的杰作,为中国玉雕工艺的研究提供了罕见的素材。图三商代的四羊方尊、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以及精美的方形底座有机的构成了此独特器型,显得既典雅又华丽,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整器共嵌有48块和田青白玉,其中莲叶上的嵌玉工艺难度极大。

    这些器物来自于鱼龙混杂的古玩市场,它们曾经如同沦落风尘的王公贵族一样遭受着冷遇、蒙受着冤屈、面临着毁灭。如今,抖落了污泥浊水的它们摆放在展厅里却显得非常庄重大气,尽管周边都是些十分精美的藏品,它们依然十分耀眼,尽显王者之气。从它们的构思之巧妙、材质之考究、工艺之复杂、纹饰之繁缛、造型之优美等来分析,显然并非普通器物,因为如此高超的制作技艺并非当今浮躁心态下粗制滥造的仿品所能比拟。况且,如此珍贵的材质更非现代仿品所舍得。

    然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组合器型?这些组合器物的内涵是什么?它们是出自何处?这一系列问题自然会浮上心头。

    这批与古代青铜器器型有类似之处而又有明显区别的器物,令来参观的各界人士困惑不已,无论是赞赏者还是怀疑者都还给不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来,真是奇哉怪也。它们身上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亟待世人认知。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瑰宝,是世界文明大花园中一枝耀眼的奇葩,那么这些器物呢?

 

       图一:金镶玉尊盘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高:95 厘米   宽:68 厘米   底:64 厘米

 

    金镶玉三鴞尊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高:126 厘米  口:53  厘米  宽:73  厘米

 

  金镶玉莲鹤四羊方尊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转载]温州博古斋罕见系列藏品17 <wbr> <wbr>金镶玉篇

    高:53.5 厘米;底:30.5×30.5 厘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