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高中语文,语文整体提升必解决的问题,你为什么不喜欢古诗文?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0-09-22

对于古诗和古文,大多数同学谈不上喜欢,却又摆脱不掉,只有硬着头皮面对的份儿。 

谈不上喜欢能找到原因。但有时候找到原因,只要动力不足,也是学不好的。 
多年的教学观察,大家对古诗文的学习,有时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窘境。
虽然都知道,古诗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也经常会谈到,中华文化悠久,而且博大精深,但那是说给别人听的,于其自身,却是另一码事儿。

说实话,若非升学考试的逼迫,一些同学肯定不会去背古诗,读古文。也是因为升学考试的逼迫,这些古诗和古文,让一些孩子饱受其苦。
很多家长,甚至部分语文老师也不太明白,学古诗和古文的意义在哪里?难道我们还能穿越回去和几千几百年前的古人对话不成?以前确实有家长这样问过我。
这样的认识弥散在大家的心里,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对于古诗文的抗拒。
好多人甚至觉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除了作为谈资,到底会对现实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现在的日用,都是现代科技的恩赐。古文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且又那么难学。
因为种种不理解和不自觉的疏离,所以会觉得古诗文不好学,也不想学。
学习要找到发自内心的动力,一个人如果被自己或者外在环境逼迫的学习,你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不像游戏一样,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学习是一种征服,首先征服内心,找到自己拼搏的理由,找到精神的力量,然后才能征服外在。
头悬梁锥刺股,这种不懈的学习精神固然有功利性的考量,但这种功利性的考量恰到好处的转化为了内心的动力。
阅读古诗文,人生底色看语文的老师认为,在关注分数之外,要善于发现古诗文之美。

如何发现,下面举例子。
初中语文课本的《与朱元思书》,好多同学是可以背诵的,也约略觉得这篇文章其实挺美,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第一印象,是不够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普普通通的16个字,若你仔细品读,定能发现韵味,为什么会如此? 
在中国的古典诗文中,“风烟”之“烟”,绝不是日常的人间烟火,而是薄雾。稍浓一些的雾,会为万物笼上一层纱,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含蓄美境界。
从薄雾到整个天地的晶莹剔透,是有一种动感之美,天地间开始变得宁静,远望天是蔚蓝的,山也如天一样的晶莹剔透。文字所营造的美感,若你细心体会,便能咀嚼出来。

除了写景的功夫以外,古诗文中的抒情议论,也极具美感。 
还是这一篇文章,“泉水激石,铃铃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也是生动,有视觉有听觉,虽然写的是声音,却给人一种宁静之感。如果简简单单的一句以动写静,就将其概括,岂不是好比猪八戒吃人参果,尝不出味道?
我们作文中经常出现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是不是和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