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罗通山游记(四)

 三中包喜华 2019-01-15

本文参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奖征文活动

驻足回马岭

 

过了锁龙潭,缓步慢坡向南直行100多米,进入视线的,就是斗翘飞檐的门楼,在门梁横木上从右向左书写三个大字“回马岭”。这是罗通山十二景之一景。

跨过门楼向前看——呀!断壁悬崖。浑身冒了一层虚汗。坡度接近70度的沟谷深渊,弄不好一失足,就要滚落崖底。向右走上栈道就是刀尖峰。向左走上栈道,将到达东城门遗址。在此按下不表,后文再叙。

我愣了愣神,忽想起民间有云:“回马岭惊尘”之说。传说罗通住此山城,在演兵场骑马操练时,空中旋风而起,山林呼叫,百兽惊惶,这不是“风雨欲来风满楼”的征兆,而是森林之王即将驾到的序曲。罗通胯下的战马,前蹄腾空,嘶鸣而去。当马奔跑到回马岭,受惊的马却止步不前,马也明白再前行半步,就会掉入深渊粉身碎骨。

 

我们文友到此地一游,只是一时片刻暂停一会儿。恰恰这短暂的时光,却把我的思绪带到了30年前那次罗通山之旅。

那时的罗通山还是个“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小家碧玉,尽管这样,丝毫阻挡不了“文学青年”赏奇景观仙境的嗜好。当时在绿园文学社社长黄如金的吆喝下,在19884月的某一周六下午,社长整了两台面包车,10多人坐车先去亨通乡仁和村“故事大王”洪兄家住了一宿。次日,坐车走圣水从北面登罗通山。当时上罗通山,不论从哪个方向上山,都是羊肠小道,车只能停在半山腰的农田里。

当时的我们各个生龙活虎,从北坡登罗通山,先去了半山腰的背阴洞,登顶后沿着古城墙往西迂回,走累了每人拄个大棍子,背阴的地方还有冰雪,只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到山顶时,只觉得山顶呈现盆地型,我心说罗通真会选地址,这真是个屯兵的好地方,至于演兵场锁龙潭隐藏在蒿草灌木丛中,当时也没仔细认真去观赏。

记忆中好像也到过这回马岭,现在我都在自问:那又是如何到达回马岭左前方靠近山梁的影壁石砬子的?看到眼前的险境,倒真佩服起愣头青的我们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记忆最清楚的只记得站在影壁石砬子前,被影壁石砬子那巧夺天工,天下独一无二的奇绝而震撼。

   昨天下午看到影壁石砬子,还让我回味着30年前看到的一幕:想当年第一眼看见影壁石砬子就像一个威武雄壮的男人,岿然不动的顺坡面向西南方向屹立着。这个男人身高3米多,宽半米多,长100多米,像树木从土里长出来似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震撼力,更为神奇的是双面石壁从上到下就像砖墙一样平平的,绝无一点突兀,面向大千世界上千年上万年地站着,风也好雨也罢,就这么昂然挺立不屈不挠地站着,更让人吃惊的是一棵,不,是两棵三棵乃至许多棵榆树冲破石墙的阻拦,破岩而出,有的根露出了石壁,崎岖盘旋而上,彰显着顽强的生命伟力。
​   想到这里,我的内心也仿佛滋生了一种强悍的生命力量,影壁石砬子一样笑迎岁月的风雨,任凭人世间的沧海桑田,始终屹立不倒,这也好像喻指着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磨折不了压迫不倒,愈挫愈勇昂扬向上,砥砺前行,永不服输的坚韧顽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