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店屯所有村史简介和村名的由来

 数字人生6688 2019-01-15

郭屯镇简介


郭店屯


    位于阳谷县城北22公里,聊阳沟左岸,辖50个村委会,59个自然村。有汉、壮、白、土家族等。政府驻郭店屯村。乡以驻地村得名。

    1949年为阳谷县八区,1958 年12月阳谷县撤销,郭店屯划归寿张县为安乐镇公社辖地。1961年阳谷县恢复,郭店屯划归安乐镇区。后为郭店屯公社。1964年建郭店屯乡

    乡境地势平坦,土质有沙、淤、碱三种。地下水源丰富。羊角河、赵王河从乡境穿过。聊( 城) 商( 丘)公路经此。 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九都杨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北靠张刘。南邻邓楼,西与张寨隔羊角河相望,东隔聊(城)阳(谷)公路与前梨园相连,聚落呈长方形。郭屯第一大村

    据考。明初,杨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以姓命村名为杨庄。清代行政区划县下设部。因系九都所在地。故名九都杨。民国初期,阳谷孙灿章下来征收粮食,曾把九都杨一部分改为杨家楼,后复称九都杨。

    本村为坡里暴动负贵人扬耕心烈士家乡,也是杨兰亭、杨景湘的出生地。

    杨耕心,字一斋。1900 年生。1926年在山东大学附中读书时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寒假回家建立阳谷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九都杨支部。1927年底他争取了韩建德绿林武装参加坡里农民暴动。同时组织起农民武装。1928 年1月14日攻陷了坡里天主教堂。暴动失败后流亡哈尔滨。后返回阳谷,于1935 年组建中共安乐镇党支部。领导阳谷、寿张等地的党组织。1937 年先后到国民党26 路军孙连仲部、国民党暂编36 师做统战工作,1943 年在鄂西大会战中被俘,就义于松滋县暧水街。

    杨景湘。1917 年生,1940 年参加延安干校学习。其后分配凤阳地区工作任民运科长。1947 年调任晋绥边区吕粱分区土改工作团长。在山西石楼县罗村被特务杀害。

    杨兰亭。1880 年生。早年毕业于山东省立高等学堂,1928 年任崇实小学校长,后任安乐镇二高校长,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深受乡人尊敬。建国后当选为阳谷县人大代表。1961年病故


郭店屯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22公里,郭店屯乡政府驻地。北靠杨庙,南邻梨园,西与张刘庄接壤。东与前刘相连,聚落呈矩形。聊(城)阳(谷)公路贯穿南北,交通方便。村有一古老集市,古历三、八逢集。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刘、周等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由于此地是聊城至阳谷、堂邑至阿城、沙镇至七级的道口,居民多开店铺。世传此地亦是古代行军屯兵处。故此称村名为“郭店屯”,后讹为郭店屯。





西韩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北1.5 公里。北靠京杭大运河。南邻曹庄。西与聊城市蒿科李接壤,东与郑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韩姓一老翁挑四个孩子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韩庄。后因与东部韩庄重名,为示区别,故更名为西韩庄。



杨庙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1公里。

    据传,唐朝时期曾在此修庙,明前此村称盆坎灶,后杨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在庙旁建村,故以姓和庙命村名为杨庙。



 郑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北1公里。属杨庙村委会。北靠韩庄。西与曹庄相连,东隔聊(城)阳(谷)公路与姜邢相望,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朝后期,郑姓从定水镇草寺村迁来,以姓定村名为郑庄。后有马姓迁入,仍称郑庄。



孟屯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北隔京杭运河与聊城市四甲李相望,南邻北葛庄,西与姜邢接壤,东与聊城市前夏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传此地为燕王扫北屯兵处,明永乐七年(1409 年)孟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命村名为孟屯。



    邵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北2. 5 公里。北靠聊城市南高庄,南邻王营,西与西朱庄接壤,东隔羊角河与曹庄相望,聚落呈正方形。

    据碑文记载,元末明初,在这一带曾驻扎过十里长的兵营。此处是兵营的外围。称小曹。明洪武初年,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命村名为十里小营村。后村民邵守道发家致富,盖一楼房。遂改村名为邵楼。

   此村为史书成烈士故里。史书成,1917 年生,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 年任平原纵队黄河支队政治部主任。在长清潘店东南2里辛店屯北与日寇作战时,负伤过重治疗无效,于1939 年5 月牺牲,年仅22 岁。


 

   姜邢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北1.5 公里。北与聊城市观堂村隔河相望,南邻菜庄。西隔聊(城)阳(谷)公路与郑庄相互,东靠北葛庄..聚落呈长方形。皆汉族。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姜、邢表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姜在西,邢在东,中间隔一条壕沟,东为邢庄。西称姜庄。清朝年间,二村合为一村。称姜邢。


  曹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郑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北靠韩庄。南邻张刘,西隔羊角河与邵楼相望,东与杨庙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碑文记载,明初洪武年间,曹、陈两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曹姓人多,故以姓定村名为曹庄。

    此村为坡里暴动领导人之一曹万年同志的故乡。曹万年,1890 年生。1928 年初参加坡里暴动。任第三路军团司今,曾收缴九部杨一带地主钢枪十枝。扩大暴动武装。1936 年被告密逮捕,同年牺牲于兖州狱中,



  张刘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北靠曹庄。南邻九都杨,西与王营隔羊角河相望。东与郭店屯相接。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刘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为刘庄。因本村在清朝末年曾出一举人,名曰张纪春,故改村名为张刘。


北葛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北2.5 公里。北靠孟屯,南邻丁庄,西与姜邢接壤,东隔赵王河与白庄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朝中期。葛姓从本乡葛集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为葛庄。因村南亦有一葛庄,为示区别。更村名为北葛庄。

  西朱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北4,5 公里。北隔徒骇河与与聊城市姜堤口相望。南靠后宋堤口。西与徒骇河相接,东与王营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永乐七年(1409 年),朱、祝两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前刘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1公里。北靠后刘。南邻黄庄。西与郭店屯接壤。东与丁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后刘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改府驻地东北1公里。北靠聚庄,南邻前刘。西隔聊阳公路与杨庙相望,东与丁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清末,老刘家庄后卫改为后刘楼。解放后,简称后刘。


 蔡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乃前刘村委会。北靠姜邢,南邻后刘,西隔聊(城)商(丘)公路与杨庙相望,东与丁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蔡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蔡庄。

丰徐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北隔京杭大运河与聊城前夏庄相望,南与赵园相接。西与岳庄毗邻,东与杨皋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永乐年间,丰、徐二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以二姓合命村名为丰徐。


 丁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靠北葛庄。南邻黄庄。西与后刘毗邻。东隔赵王河与于庄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丁姓从聊城东关丁家祠堂迁此定居,故以姓定村名为丁庄。。

    于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2.5公里。与西白庄、岳庄共为一村委会。南邻梁庄,西隔赵王河与丁庄相望,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于庄。

 白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属于庄村委会。北隔赵王河与孟屯相望,南邻侯海,西隔赵王河与丁庄相连,东与岳庄接壤,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永乐七年(1409 年). 白姓二兄弟从山西洪洞迁于阳谷北部,分二处定居,东西相隔八里。均称白庄。此村居西。现更村名为西白庄。

    岳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北3. 5 公里。属于庄村委会。北隔京杭运河与聊城市东红庙相望。南邻侯海。西与白庄接壤,东与丰徐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明永乐七年(1409 年). 岳娃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岳庄。


 王营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3.5 公里。北靠邵楼。南邻辛集,西与宋堤口相连,东隔羊角河与张刘相望。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元末明初,在这一带曾驻扎过十里之长的兵营,此地是营中心,周围称这里为首里。明永乐七年(1409年),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王营。清乾隆年间(1736 -1795年) 因修一桥,人称王桥, 清末,县政府下令催银子,将王营分为郑家胡同、王坡、高家坑等名,后仍合称王营。



  赵园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4.5公里。北靠丰徐。南邻东李庄,西与于庄接壤,东与孟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皆汉族。

    据考,明末赵姓从聊城赵寺村迁此定居,居民多以种莱为生。故以姓和莱园山村名赵园。


  杨皋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北5.5 公里。北与聊城市夏庄相望,南靠孟庄,西邻丰徐,东与七级镇北张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传。明朝以前,此地有很高的建筑物,称皋。明初洪武年间。杨皋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在皋旁建村,故命村名为杨皋。


孟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5公里。北靠杨皋,南邻冯集。西与赵园接壤。东与白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永乐七年(1409年)孟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孟庄。

 陈堂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6.5公里。 与东白庄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北靠七级镇任庄。南邻东朱庄,西与白庄接壤,东与七级镇李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永乐七年(1409 年)陈姓兄弟共18人,由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一部分在闫楼乡建舍,一部分在此地安家。当时此地名陈大鼓。为使子孙不忘老家,建祠堂以祭祀祖先。又因在闫楼乡定居的陈姓居村名陈堂,为使后世永知是一家人,故命村名为陈堂。

东白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6公里。属陈堂村委会。北靠孟庄,南邻冯集,西与赵园接壤,东与陈堂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永乐七年(1409年)白氏二兄弟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分东、西建村,中间相隔八里,均称白庄。此村居东,更村名为东白庄

 前宋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5公里。北靠后宋。南邻焦集,西隔羊角河与定水镇坡里相望,东与王营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后宋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5公里。北靠西朱庄,南接前宋。西邻半角河,东与王营毗邻。

    解放前,宋堤口分为前、后后村,此村称后宋堤口,简称后宋。

    焦集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北靠前宋。南邻后李,西隔羊角河与坡里相望,东与辛集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此村是明前焦姓所建。为便于买卖,成立一集市,故称焦集。


  辛集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北靠王营。南邻张寨,西与焦集接壤,东隔羊角河与九都杨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辛姓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后成为集市,故名辛集。

    张寨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北靠辛集。南邻定水镇乡大张庙,西与前李接壤。东隔羊角河与邓楼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永乐七年(1409 年),张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为防盗。在住宅四周种植了带刺的灌木“大刀棵”作为寨墙,故以姓和寨墙命村名为张家寨,后简称张寨。


 黄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1公里。北靠前刘,南邻邢庄,西与郭店屯接壤,东隔赵王河与于庄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洪武年间,黄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黄庄。明朝中期。刘、汤、陈等姓相继迁入。人口增多,聚落扩大。一度曾称汤黄庄。现仍称黄庄。


 前梨园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南1公里。北靠后梨园,南邻西李庄,西与九都杨接壤,东与葛集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陈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祖辈善栽培梨树。故在此建梨园两处。二人各管一园,因南北相邻,故命村名为前、后梨园。此村在前。称前梨园。

    此村是名人生存重与烈士王竹生的故里。王存重于清朝咸丰二十一年(1861年)率众随莘县张遇怀组织红旗军起义。红旗军失败后,他在阳谷郭屯一带再度起义。号称红头军。赴聊城等,与清军激战数日,后败身亡。王竹生。1918 年生,1937 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39 年调东进纵队四大队,1946 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一纵三团团长。在怀来战役中牺牲。

    后梨园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南1公里。北靠张刘庄,南邻前梨园,西与九都杨接壤。东与郭店屯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此村在后,故称后梨园。



  梁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郸店屯乡政府驻地东3 公里。北靠于庄,南邻赵庄,西与张堂隔赵王河相望。东与侯海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梁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以姓命村名为梁庄。

    侯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3公里。北靠于庄。南邻梁庄。西与粱庄接壤。东与东李庄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侯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此处地势低洼。每逢雨季水只进不出。一片汪洋,故定村名侯海。


冯镇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6公里。北靠白庄。南邻七级镇西张庄,西与东李庄接壤。东与东宋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冯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当时,此处人口较多,原为一集市。故以姓和集市命村名为冯集。

    东朱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6.5公里。北靠陈堂。南邻七级镇西张庄,西与冯集接壤。东与七级镇蒋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朱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朱庄。后因西部亦有一朱庄。故改村名为东朱庄。


、李家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分前李、后李两个自然村。为一村委会。

    后李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南4.5 公里。旧李家村委会。北靠焦集,南邻前李。西隔羊角河与坡里相望,东与辛集相连,聚落呈三角形。

    据考,明朝初期,李姓叔侄二人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叔在南。侄在北。相对建村。后人增多。又因建在金堤东面,前辈李刚为夸耀自己对社会的影响,曾称堤东大李家。解放前。为便于征收税收,将村分为前李、后李两村。此村称为后李。

 前李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南4.5 公里。属李家村委会。北靠后李,南邻定水镇乡张大庙。西隔羊角河与坡里相望,东与张寨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解放前。分为前、后李西村。此村称为前李庄村。


葛集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南1公里。东与邢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葛刚、珍本、葛强、葛乐四兄弟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葛强、葛乐又迁住东阿。此处是集市,故取村名为葛家集,后集市迁往郭店屯,村名仍称葛集。


 东李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4.5公里。北靠赵园。南邻杨庄,西与侯海接壤,东与冯集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李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希望子孙世代富有,故命村名为李富有。后演变为李庄。因本乡亦有一李庄,为示区别。更名此村为东李庄。


 张堂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北靠黄庄。南邻李屯,西与邢庄接壤。东隔赵王河与梁庄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张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生活渐富,置八八顷地,并拥有不少家业。有八个闺女。打八眼井。每个闺女各吃一井之水,并修建八个庙堂。故命村名为张堂。

邢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

    据考,明初,邢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为邢庄。


王鼎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南2 公里。北靠葛集。南邻南葛庄,西接西李庄。东与邢庄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碑文载,明前此村曾名黄花寨,永乐七年(1409 年)王汉鼎从山西洪洞迁此,故村以人名为王汉鼎。后简称王鼎。

    南李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南2公里。北靠前梨园。南邻南葛庄,西接聊(城)阳(谷)公路,东与王鼎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永乐七年(1409年),李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村名为李庄。清时曾改名小邢庄。后人口增多,且东面亦有一李庄。故吏村名为南李庄。


南葛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南2公里。北靠西李庄,南邻石佛镇陈集,西与洪刘接壤。东与侯堂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侯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侯庄。后有葛姓从本乡葛集迁来,陈姓从聊城沙镇陈海迁来。张姓亦迁此。清未,为便于征收粮食,分为侯庄、葛庄、陈家海。由于葛姓人多,后一直沿称葛庄。因北部亦有一葛庄,为示区别。故更村名为南葛庄。

 赵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北靠梁庄。南邻王屯,西邻赵王河与张堂相望。东与苑店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由于四周野外长满了马莲草,故称马莲赵。后又有邓、刘等姓迁入。人口增多。开垦荒地。马莲草随之减少,清朝年间,改村名为赵庄。


苑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北靠李庄,南邻王屯,西接赵庄,东与杨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苑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由于此处是集市,并为交通要道。来往行人、客商甚多,所以居民多数开店,遂取村名为苑家店。后简称苑店。

  东韩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北靠东李庄。南邻姜屯,西接杨庄。东与七级镇孙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朝中期,韩姓从东平县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韩庄。后由于郭店屯北亦有一韩庄,此村居东。改称东韩庄

 杨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北靠东李庄,南邻姜屯,西接苑店。东与东韩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为杨庄。

    清末进士杨万选的故里。畅万选字子青,清同治年间进士,曾任吴淞口厘江局局长、云南省邱北县知县、赵州知州,为官清廉,民国初曾任安乐镇高小、崇实小学校长。1920 年卒于济南。


   姜屯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南5.5 公里。北靠东韩庄,南邻七级镇杨屯。西接王屯,东与七级镇穆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此地在东汉末年是曹孟德屯田的地方。明永乐七年(1409年)姜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称村名为姜屯。



邓楼

    包括前邓楼、后邓楼两个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

    前邓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南3.5 公里。属邓楼村委会。北靠后邓楼,南邻石佛镇陶楼,西接羊角河,东隔聊(城)阳(谷)公路与洪刘庄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邓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家境逐渐富裕。盖了一幢楼房,故取村名为邓楼, 后人口增多,有部分居民搬至村北居往,遂改村名为前邓楼。

    后邓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南3.5 公里。属邓楼村委会。北靠九都杨。南邻前邓楼,西与韩庄干渠相接,东隔聊(城)阳(谷)公路与西李庄相望。聚落是长方形。

    邓楼后因人口增多,分前、后两村,此村居北。故称后邓楼。


洪刘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北靠九都杨,南邻石佛镇陶楼。西接邓楼,东与南葛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洪氏族谱)所收碑文记载,刘姓始祖刘彦深官居五品知府。为避兵于明初永乐年间。从江苏苏州迁此建村,命名刘庄。清乾隆年间。洪姓迁来居往。与刘家成亲。民国年间。洪姓人口增多,遂改村名为洪刘庄。

 李屯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北靠张堂,南与石佛镇陈棠接壤,西邻侯堂。东与段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此地历史上曾实行屯田。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村名为李屯。清未曾划十一都,为便于征粮。把村分为李庙、李洼、李屯,民国后,统称李屯。


  段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南3. 5 公里。北靠张堂。南邻安乐镇张党。西接李屯,东隔赵羊河与王屯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据传。明初洪武年间。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段庄。


  侯堂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北靠王鼎,南邻石佛镇陈集,西与葛庄相接,东与李屯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侯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当时盖一祭祖祠堂,故名侯堂。清顺治年间,东昌府阁老傅以渐在此修庙宇,寺院很大。有铜佛72尊。遂改侯堂为傅 家堂。辛亥革命后。庙被拆,仍称侯堂。


 王屯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郭店屯乡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北靠赵庄,南邻安乐镇王铁匠,西隔赵王河与段庄相望,东与姜屯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清咸丰三年(1853年)碑文记载,明朝中期。王姓始祖王聚财从山西菜阳桥上王村迁此定居。称王家屯,后简称王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