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水镇吴楼汉墓
阳谷县定水镇吴楼汉墓位于阳谷县定水镇吴楼村西北0.5公里处,1988年发现。发掘该墓有陶器、铜器、铁器及铅、石、骨质器皿,计85件遗物出去。从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综合考察,属东汉早期。从其规模来看,属中型墓葬,级别较高。
定水镇(简介)
![]() 位于阳谷县城西北20公里。羊角河左岸。辖39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有汉、满、壮、蒙古等族。镇政府驻定水镇村。镇以驻地村得名。
1949年为阳谷八区。1958 年田谷县撤销划归寿张县。为定水镇人民公社,1961年阳谷县恢复,定水镇仍为公社。1984 年建乡。1995 年6 月经省政府批准。撤乡设镇。
该镇地势西高东低,土质有粘、碱、沙三种。地下水源丰富。金线河、羊角河流经镇境西、东西界。1990 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明星乡镇”称号。乡北二公里坡里村为1928年农民暴动纪念地。属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水村
位于阳谷县城北17公里,镇政府驻地。北靠坡里,南邻东崔,西接武提口,东与店东张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沥青公路向东通聊(城)商(丘)公路。村有一古老集市,古历五、十逢集。
村北2公里坡里村是一古城。传北宋末年康王赵构住此,称康王城。定水镇村为康王城南门,与阳谷镇谷山、安乐镇黄山习称阳谷“三山不见山”之地。此处北临北坡大洼,街心地势较高,河水每涨到此停流,故名顶水镇,后讹为定水镇。明初洪武年间,孙、白、于等姓由山西洪洞相继迁此定居。1995年更名为定水村。
吴楼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8公里。北靠聊城市军屯。南邻念窑。西接莘县大邹村,东与五泓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大户吴希梦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并建高楼一座。故以姓氏和楼命村名为吴楼。
童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7.5公里。与念窑、小常庄为一个村委会。南邻莘县李风桃,西接莘县大邹村。东与小常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张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张庄,后童姓迁此,张姓已无,故更村名为童庄。
念窑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8公里。属童庄村委会。北靠吴楼,南邻童庄,西与莘县大邹村接壤,东与五泓相连。聚落呈长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念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建一砖窑,故命村名为念窑。
小常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7.5公里。属童庄村委会。北靠聊城市朱庄。南邻徒骇河。西接童庄。东与桓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清朝顺治年间(1644 - 1661年).常姓由聊城市大张乡大常庄迁此定居。因比老家人少村小,故命村名为小常庄。
康泓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北靠聊城市化庄,南隔徒骇河与双楼相望,西接桓庄,东与徒骇河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有乡村公路通过。
据考。明朝时。本村地势低洼。五股洪水集子此地,命村名为五泓,后因人口增多,把五泓分为两村。又因此处康姓居住集中,故称康泓。
前泓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北靠聊城市大张乡化庄,南隔徒骇河与双楼相望,西与吴楼相连。东邻徙骇河。聚落呈不规则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本村地势低洼,五股洪水集于此地,故命村名为五泓。后因人□增多。分五泓为两村,此村居五泓之前。称前泓。
前泓是烈士王朝聚的故里。王朝聚,1891 年生,1928 年初参加坡里运动,任第二路军司令,1937 年参加范筑先的抗日部队,1938 年被顽匪齐子修部杀害于聊城白兰村。
郭房
位于定水镇政府驻地4.5公里。由郭堤口、桓庄、房庄合成一个村委会,故名房庄。
桓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往地西北5.5 公里。属郭房村委会。北靠五泓。南隔徒骇河与双楼相望,西与小常庄接壤,东与前泓相连。聚落呈长方形。乡村公路南起双楼,北至聊城市沙镇。
据考,明初桓姓从山西洪洞迁于此地建村,以姓氏命村名为桓庄。
房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3.5 公里。属郭房村委会。北靠聊城市于半坡,南邻草寺新村,西隔徒骇河与五泓相望。东与郭堤口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末房姓从聊城市洪屯乡朱官屯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房庄。
郭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西北3.5 公里。属郭房村委会。北邻王庄,南邻武堤口。西与房庄接壤,东与碱场宋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朝时期,郭姓从聊城市沙镇郭庄迁此立村。因处秦皇堤口下。故以姓氏和所处地势命村名为郭堤口。
王把势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北与聊城市孙丰相连,南靠杨王李,西与聊城市于半坡毗邻,东与杨皋相连,聚落呈矩形。
据考,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后有一张姓武术很好,打胜十二省的高手,声名远门,但被此村比武的一王姓打败,人们都称王姓把势好,由此而得名王把势。一乡村公路过徒骇河。
杨王李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由杨庄、王庄、李庄三村合成村委会,故名杨王李。
王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属杨王李村委会。北靠王把势。南邻李庄,西与聊城市于半坡隔徒骇河相望,东与杨庄相连, 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氏命村名为主庄。
杨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属杨王李村委会。北靠王把势。南邻李庄,西与王庄相连,东与杨皋接壤,聚落呈长方形。村南至张大庙的乡村公路横跨东西,至徒骇河的乡村公路纵贯南北。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故以姓氏命村名杨庄。
李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属杨王李村委会。北靠王把势,南邻郭堤口,西与王庄接壤,东与杨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李庄。
杨皋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北隔徒骇河与聊城市耿海相望,南邻碱场宋,西与杨庄相连,东与坡里毗邻,聚落呈长方形。村南有一东西向乡村公路。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后在村东建一皋门,上圆下方,形似古楼,故以姓氏和建筑物山村名杨皋。
坡里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北2.5 公里。北隔徒骇河与聊城市黄屯相望,南邻定水村。西接杨阜。东与羊角河相连,聚落呈矩形。村中有1889 年德国传教士建歌特式天主教堂。为1928 年阳谷县农民暴动纪念地。坡里暴动遗址为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8年冀鲁豫边区建国学院设此
相传此处即北宋末年赵构初封处,称康王城。坡里为中心。明初洪武年间,张李两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此处地势低洼。易积水,村庄较稀。故周围村庄居民称此为坡里。
李丙东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7.5 公里。北隔徒骇河与童庄相望,南邻莘县东刘马。西与莘县李风桃隔徒骇河相望,东与王庄集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朝永乐年间,文人李丙东由聊城市沙镇杨胡同迁此居住,以姓氏命村名李庄。后姜、孙、周、马、邢五姓相继迁此。因李丙东在济南书院讲书出名。故以李丙东名字定村名。
王庄集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6公里。北靠双楼,南邻蒲庄,西与李丙东接壤,东与李八堤口毗邻,聚落呈长方形。村有一古老集市,古历四、九逢集。市场繁荣,有供销杜、百货、副食、采购等门市部。有南北乡村公路至蒲庄、双楼,交通方便。
据碑文载,明朝崇祯年间(1628 -1644 年),王风南在北京当传令官。很出名,故村名曾叫王凤南,他死后数年,本村成了集市,遂改村名为王庄集。
李八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6公里。北邻双楼。南靠蒲庄。西与王庄集接壤。东与草寺相连。聚落呈长方形。乡村公路南起蒲庄。北至双楼。交通方便。
据〈李氏族谱> 记载明初洪武年间,李扒(李东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在秦皇堤脚下。为上下堤方便。修一坡道即堤口,村遂以人名叫李扒堤口。后又有他姓相继迁入。认为李扒堤口村名不雅。遂更为李八堤口。
草寺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5公里。与草寺新村为一个村委会。北隔徒骇河与聊城市于半坡相望,南邻房海。西接双楼,聚落呈长方形。
据记载,草寺原名保安禅寺,建于唐朝。经历代战乱摧残,加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明代杨、郑、陈、刘四姓至庙附近落户,联合邻村重修寺院。因缺砖少瓦,用芦草整修一新,故名草寺。
草寺新村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属草寺村委会。北靠房庄,南邻房海,西与草寺接壤。东与武堤口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1964年,根据上级指示,由草寺搬出几户人家定居此处。后逐渐形成聚落。因是从草寺村分出。又是新建村庄,故当地习称草寺新村。
武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北靠郭堤口,南邻曹楼,西与草寺相接,东与定水村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武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处秦皇堤下,为上下堤方便。在堤上修一堤道,称为堤口,以姓氏和地势命村名武堤口。
宋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北邻杨皋,南靠曹楼,西与郭房相连,东与定水镇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来庄。聂、李、孙、王四姓迁入后,因地处盐碱之处。曾称碱场宋。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德国传教士曾在坡里建天主教堂,此村又称为坡宋。解放后恢复宋庄村名。
店东张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东0.5 公里。北邻魏庄。南靠孟庄。西与定水村相接,东与大坑王相连。聚落呈矩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并开一店。传闻坡里为康王城,定水村为康王城南门。店处定水村以东,故以方位定村名为店东张。
徐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北靠坡里。南邻魏庄,西与定水村相连。东与小坑王毗邻。聚落呈矩形。
据<徐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徐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因此处有一铁板桥。闻名四方,故取名为铁板桥徐家庄,后简称徐庄。
魏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北邻徐庄。南靠大坑王,东接小坑王,西与店东张毗邻。聚落呈矩形。
据<魏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魏姓从山西洪洞迁至阳谷镇魏海,清初。魏姓一支迁居于此,故以姓氏山村名魏庄。
大坑王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东1.5 公里。北邻小坑王,南靠炉里宋,西连店东张。东与石佛乡白庄毗邻,聚落基长方形。
据考,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三百多年前。有次大雨成灾。村民王金斗上报灾情,官方来验时水下大半,但村中有一大坑,水深面广,占地多,官方遂给减去45亩地税收。本村王姓较多,故取材名为大坑王。
小坑王
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东北2.5 公里。北邻张大庙,南靠大坑王,西与徐庄接壤,东与石佛镇自庄毗邻,聚落是长方形。
据传,明初,王娃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后燕王朱棣扫北骑马路过此地。马渴而在坑内饮水。坑小水少。马未能喝足,人称小坑。遂加姓氏命村名为小坑王。
张大庙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东北2.5 公里。北靠郭店屯乡前李。南邻小坑王,西与徐庄接壤,东与郭店屯乡邓楼相连,聚落呈矩形
据〈张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张姓二支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取名张二庄。有一年。本村夜晚唱大戏。忽然天降大雨,外村看戏的人都到庙中躲雨,谁也没碰到谁,都说庙大,故以姓氏及庙称村名为张大庙。
蒲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7公里。北靠王庄集。南邻西崔庄,西与李丙东接壤。东与李八堤口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蒲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蒲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蒲庄。
西崔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南7 公里。北靠蒲庄,南与五杨庄相连,西与莘县刘马庄接壤,东与房海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提考。明初洪武年间。崔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村名崔庄。后又有别姓迁入。1982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为区别重名,以方位更村名为西崔庄。
五杨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南7.5 公里。北靠西崔庄。南邻张八堤口,西与莘县孙庄接壤,东与楼里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元未明初。战争频繁。中原大地赤地千里,此处民众多追兵,杨家五兄弟躲在墓穴中免遭杀身之雉,后在此建村,命村名为五杨庄。
楼里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南6.5 公里。北邻西崔庄。南靠孙胡同。西与五杨庄接壤,东与李庄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后建一土楼,故命村名为楼里。
李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
清初,李姓由五杨庄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李庄。
孙胡同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南6.5公里。北靠李庄。南隔河渠与大布乡鹅鸭坡相望,西与张八堤口毗邻,东与殷坡接壤。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孙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建村时形成一个南北大胡同。故以姓氏及胡同命村名孙家胡同。后简称孙胡同。
房海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北邻草寺。南靠郭庄。西与楼里相接,东与石海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房氏族谱〉记载。房氏始祖兄弟四人,有二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此建村,挑海壕以自卫,故名房海。传至十四世。房凤彩在东平州当军户。岁运漕粮,又名军房家海。简称房海。
郭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北靠房海,南邻李庄,西与楼里相接。东与安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村名为李庄。后郭姓迁至村西定居,称郭庄。安姓迁至村东定居称安庄。人们习称郭安李。现称郭庄。
安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南5 公里。北靠房海,南邻郑庄。西与郭庄接壤,东与石佛镇方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安姓一人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以姓氏命村名为安庄。由于和西部郭庄、南部李庄距离较近。人们习俗合称郭安李。
石海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北靠武堤口,南邻安庄,西与房海接壤,东与石佛镇方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石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周围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故命村名为石海。
曹楼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胺地西南2公里。北部武堤口,南邻石佛镇西孙庄。西与石海接壤,东与东崔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曹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氐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迁来山东。长支、二支分居莘县、汶上,三支曹亨迁居于此,后家境殷实。建一高楼。遂以姓氏及楼命村名为曹楼。
孟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东南1公里。北靠店东张。南邻石佛镇青杨李。西与东崔接壤,东与炉里宋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孟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孟姓由山东邹县迁此建村,故以姓命村名为孟庄。
炉里宋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北靠大王坑,南邻石佛镇睡虎,西与孟庄接壤。东与石佛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宋氏族谱〉记载,明初。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为宋家庄。清雍正初年又有宋姓从本县石门宋迁居于此。因村中有较高的炼铁技术,驰名四方。村中铁炉列有一里之长,故改称村名为炉里宋。
张八提口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南9公里。北靠五杨庄。南邻大布乡武堤口,西与莘县张集隔金线河相望,东与孙胡同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迁至秦皇堤下建村。因提高上下不便。便在圾上扒了一个口,故取村名为张扒堤口 。解、吕、邹、薛、李、王等姓迁居后沿称张扒口,后感村名不雅。更村名为张八堤口 。
殷坡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北靠郑庄。南邻大布乡鹅鸭坡,西与张八堤口接壤。东与大布乡王海滨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殷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为殷坡。
郑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北靠石海,南邻殷坡,西接李庄,东与薛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郑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为郑庄。
薛庄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北靠石海,南邻大布乡王海滨。西搂郑庄。东与石佛镇田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薛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一世薛文智由山西洪洞迁至安乐镇薛寨居住,永乐年间(1403 -1424 年),四世薛佩由薛寨迁于此地建村。以姓氏命村名薛庄。
双楼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北靠徒骇河与庄相望,南邻王庄集,西接莘县李凤桃。东与草寺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孙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孙姓从河南拓城县迁此定居,此处原称白塔村,清初孙肇兴任工部左侍郎,建楼两座,遂改村名为双楼。
东崔
位于阳谷县城北部。定水镇政府驻地南1公里。北靠定水镇,南邻石佛镇青杨李,西接曹楼。东隔羊角河与盂庄相望,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崔姓由东阿县刘集镇的大林崔村迁此建材。以姓氏命名崔庄。1963年,因本乡西部亦有一崔庄。为避免重名,更村名为东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