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蛋白S活性缺乏致肺栓塞合并反常脊髓栓塞一例

 萃萃婆婆 2019-01-15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5岁,因“突发肢体麻木无力2d”于2018年3月24日入院。患者于2d前于情绪激动后心前区胀痛,伴胸闷、心慌,1d前双下肢轻度无力伴恶心、呕吐,5h后开始出现颈胸部和双上肢疼痛麻木,下肢无力加重,伴小便费力;入院当日清晨起床时双下肢无力明显加重,站立及行走均不能。患者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发病前几天有右下肢足踝部疼痛史,育有2子,无异常妊娠及分娩史,无长期口服避孕药史。入院体检:体温37.8℃,脉搏72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03/76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楚,精神差,脑神经检查无阳性体征;双上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II级,肌张力下降;左下肢肌力III级,肌张力正常;胸4以下痛温觉减退,右侧明显,深感觉存在,双侧病理征阴性。入院后行脊髓MRI及强化示颈7至胸2节段异常信号(图1A),横断面为较典型的ASAS的影像学表现(图1B),头颅MRI MRA示皮质下多发点状缺血灶,心电图正常,心脏和颈部血管、腹部脏器和血管彩色超声均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血清铜及铜蓝蛋白、肌酶谱、凝血四项、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全套、血和脑脊液水通道蛋白4抗体及自身抗体谱、风湿病抗体系列、抗磷脂抗体、血尿有机酸氨基酸等串联质谱分析、结核菌素试验等均无明显异常。双下肢动静脉彩色超声示右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血浆D-二聚体6.55μg/ml(正常值0-2μg/ml),胸部CTA示右肺上叶及下叶肺动脉栓塞(图1C);弓上CTA未见明显异常,TCD发泡试验示静息状态20s内探及30个栓子信号,为固有型右-左大分流(图1D),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示心房间存在血流信号右向左分流。患者诊断为“肺栓塞合并反常脊髓栓塞”成立。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完善蛋白S、蛋白C、凝血酶原G20210A、Ⅴ因子莱登基因和抗凝血酶基因突变检查(外送),结果示蛋白S活性24.70%(正常值63.5%-149.0%),其余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给予患者抗栓、营养保护神经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

讨论

缺血性脊髓血管病大多数由脊髓前动脉供血受累所致,其病因难以确定,可由椎动脉夹层、主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栓形成、大动脉手术或损伤、心跳骤停等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血液病等引起ASAS临床上呈卒中样发作,脊髓损害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常以突发的受累部位的根痛或弥漫性疼痛起病,继之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和尿便功能障碍、截瘫等。本例患者发病过程与此相似,但根痛或疼痛不明显,因受累部位相对局限而无明显的持续性尿便障碍。

 

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以前根动脉分布为界限,其上下根动脉之间的临界区供血薄弱,脊髓梗死常发生于这些“分水岭”或边缘带,包括颈3-4、胸3-5和腰1-2节段脊髓MRI T1加权像主要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轴面T2加权像常显示髓内对称性高信号,即“猫头鹰眼征”,急性期DWI表现为高信号,随着检查时间距发病时间的延长,DWI信号呈逐渐减低趋势。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脊髓MRI为典型ASAS表现,无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颈部血管、腹部大动脉彩色超声及弓上CTA未见斑块及夹层;筛查心源性栓子时,患者心电图及心脏彩色超声均正常,TCD发泡试验提示卵圆孔未闭,在静息状态下即存在右向左分流,考虑反常栓塞所致脊髓梗死的可能。患者发病前有右下肢足踝部疼痛史,行下肢动静脉彩色超声示右下肢肌间静脉血栓,进一步完善胸部CTA检查示右侧肺动脉栓塞,进一步佐证了反常栓塞的可能。

 

反常栓塞又称为矛盾性栓塞,指静脉或右心系统的栓子通过心脏内的交通从右心进入左心系统,进而导致体循环栓塞,常见于卵圆孔未闭。所有动脉栓塞中,反常栓塞的发生率很低,约为2%。反常栓塞多发生于脑部,其次为四肢及各内脏器官,脊髓栓塞临床罕见。本例患者无常见的致栓因素,因此进行蛋白S、蛋白C、凝血酶原G20210A、Ⅴ因子莱登基因和抗凝血酶基因突变检查等少见易栓因素的筛查,因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且无有机酸尿症的家族史及临床表现,故未查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 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C677T,结果示该患者蛋白S活性显著降低。蛋白S、蛋白C是人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蛋白C在凝血酶-血栓调理蛋白复合物的作用下转变为有抗凝活性的活性蛋白C(APC),APC在蛋白S的辅助作用下通过灭活Va、VIIIa而发挥抗凝作用;除了辅助蛋白C抗凝外,蛋白S也具有独立的抗凝活性,蛋白S可直接抑制凝血因子Ⅹ的活化而发挥抗凝作用;有研究表明,蛋白S是血小板和内皮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辅助因子,通过协助TFPI对组织因子的抑制而发挥抗凝作用。由此可见,蛋白S是参与到多通路的抗凝物质。本例患者蛋白S显著降低,导致凝血因子灭活不足,血液凝固性增高,推测患者存在易栓状态,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本例患者很可能的发病机制是因蛋白S活性降低存在易栓状态,在某些诱因下致右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随后栓子脱落到达肺动脉导致肺栓塞,从而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房压力增加,激发潜在未闭的卵圆孔开放并致栓子右向左分流,到达左心房和左心室,继而通过主动脉系统到达脊髓前动脉引起脊髓梗死。因此在脊髓血管病筛查病因时,对于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TCD发泡试验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弓上CTA、胸部CTA等血管检查,尤其是TCD发泡试验,简便易行,对于发现某些潜在病因意义重大。当发现静脉和肺动脉栓塞时,必须进行栓子来源的筛查,为进一步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