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报告 | 景别

 DAliD 2019-01-15

      上个周末的青谷论剑,我们进行了一场关于景别的讨论话题,希望能帮新手朋友们整理一下相关的基础知识。本以为这些基础的入门知识,大家不会有太大的兴趣,但没想到还是有非常多的朋友热情地参与进来。无论是提出疑问的,还是积极回答的,无论是畅谈自己看法的,还是帮助总结话题的,谢谢大家的热情和支持。因为诸位的参与,白羊青谷正在向着我们理想的方向前进——成为一个真正的能帮助年轻影视人成长的乐园。


废话结束,下面我来总结一下本次关于景别的谈论内容。

 

1:什么是景别?为什么要划分景别?

      抛开那些复杂的理论说法,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归纳为: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的所呈现的范围大小。无论是拍摄人,还是拍摄空镜,在叙事性的画面里,首先都必须明确什么是我们的被拍摄主体。因为只有明确了画面的表现主体,我们才能讨论景别。

      划分景别,其实是在模拟我们观察事物时的心理状态。我们离事物较远时,比较能看清事物的全貌,心理上的态度也会比较客观或者宏观。较近时,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心理状态也会更加主观。正是利用了景别的这个特点,影像创作者就可以不知不觉地将观众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更深入地体会故事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有哪些常见的景别?划分景别的依据是什么?

      常见的景别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划分景别的依据就是被拍摄主体。囊括了被拍摄主体的全部,就是全景;放大表现被拍摄主体的某个局部,就是特写。

 

3:在视听语言中,不同景别各自的表现重点是什么?

- 远景 -

《狮子王》


主要用来表现环境和被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展示故事发生的大的背景信息,比如时间、生存环境、人物的身分阶级等。另外,远景也常用于展示大场面或壮阔的场景,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我们以一个房子🏠举例的话,在繁华大都市的高楼大厦之间的一座小破房子,和崇山峻岭之间的高高山头上的一座孤独的小房子,带给观众的心理暗示显然是不同的。甚至在我们开始故事的叙述之前,就已经让观众产生了很多想象和期待。如果以人物为例的话,一个坐在在农田边上,没有和别的农民一起在地里劳作,却在用电脑奋笔疾书的人,和一个在高档写字楼的大开间办公区里,上百个忙碌的白领中的某一个打着电脑工作的人,显然讲述的是不同的故事。


《出租车司机》


《七十七天》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


- 全景 -

《寻梦环游记》


主要用于展示故事当下发生的环境,或者被拍摄主体的外部形象和特征


要知道,摄影机就是我们的眼睛。当我们初见一个人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上下打量一番,看看这个人的外形,并且对他的外部特征留下最初的印象。比如:高矮胖瘦,或者缺胳膊少腿,打扮时髦还是土气等等。这其实就相当于是一个全景。所以,全景会包含人物的全身。同时,全景可以突出人物全身的肢体动作,比如踢足球等等。另外,除了人物之外,全景同时包含了大量的环境信息。这个人物现在是在家里还是办公室?是走在繁华都市的街头还是乡村小道上?我们从这个全景中都可以轻易的分辨出来。

如果不以人物为主体的全景,则是展示环境和空间关系。一个会议有多少人参加?一个屋子是宽敞明亮还是逼仄昏暗?两个人之间相隔什么东西?相隔有多远?房间里面的几个人,他们各自待在什么位置?诸如此类。


《敦刻尔克》


《出租车司机》


《银翼杀手 2049》


《全球风暴》


- 中景 -

《春娇救志明》


      画面的下沿一般在人物的腰部位置。与全景相比,中景大大减少了环境的信息,主要表现人物的上半身的动作,同时也能看清楚人物的脸部。我们对于人脸是最敏感的,主要靠看脸来分辨不同的人。所以,中景会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身上,看他的行为,听他的言论

      就像我们初识了一个人之后,坐下来聊天。大家保持着恰当的距离,可以自然的交谈。既不会远到需要提高嗓门,也不会近到让彼此觉得别扭。客观,自然地在看着一个人的言行。这就是中景的感觉。


《第一夫人》


《加勒比海盗5》


《春娇救志明》


《全球风暴》


- 近景 -

《出租车司机》


画面的下沿一般在人物的胸部位置。近景的环境信息更少了,基本上观众不会再注意环境,而是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物身上了。这时,我们可以看清人物脸上的细节和表情,并且被进一步拉进与人物的关系,就像与密友聊天,谈论一些非常私密的话题。因为近景看不清肢体的动作,所以我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听人物所说的具体内容上。同时,因为画面的信息量减少了,我们就开始展开想像,去关注人物的言外之意和内心活动

 

《银翼杀手2049》


《七十七天》


《午夜狂奔》


《敦刻尔克》


- 特写 -

《出租车司机》


人物的特写就是只拍摄人物的脸部。人物的脸部特征和表情被强化,甚至夸张。没有环境,没有动作,排除干扰,就是要让观众全身心的去感受人物此刻的内心活动。事物的特写就是只拍摄你要表现的事物,并且把其它的信息全部排除。比如,手拿起钥匙或者滴落的水珠等等。


《不汗党》


《寻梦环游记》


《刺杀盖世太保》


《出租车司机》


4:在一段影片中,不同景别的镜头是如何协同工作完成叙事的?

在这一次群讨论中,我们特意看了一段纪录片片段。大家发现,除了设计周密的电影之外,即使是随机性很强的纪实拍摄中,职业的摄影师也是按照景别的标准有序地进行拍摄。在逐一分析了这个片段中的各个镜头的景别后,我们发现一段影片的确是由不同景别的镜头协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总结:

 

远景常出现在全片的开头和结尾,全景通常出现在一个场景或段落的开始和结尾。它们可以用画面传达出故事的背景信息,人物的空间关系。如果场景发生了变化,或者人物的空间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往往会用全景给观众重新定位。

人物具体做事情,还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各类影片中最常见的内容,也就是我们拍摄最多的内容。拍摄这些内容,最常用到的是中景和近景。因为我们需要看清人物的具体动作,听他们说话的具体内容,并且关注他们的表情和心理活动,企图认清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人物特写是一种很强烈的表达方式。在合适的时机使用,会收到非常好的艺术效果。但是正因如此,对于特写的使用应该是谨慎的。现在很多网络上的短片,都有大量滥用特写的倾向。

远全中近特只是基本景别,并不是只能这样拍摄。根据构图和表达的需要,我们其实是可以很灵活的调整景别。比如:有牛仔景别之称的中全景或者极端的大特写等等。

 

5:练习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下面的图片,来拍摄一组不同的景别。通过实际的不断练习,景别应该变成一个我们不用思考的拍摄习惯。


全景


中全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大特写


对了!上周被鸽掉的“青谷论剑”本周继续!白羊君这就公布本周的讨论主题:


- 轴线 -


1、什么是轴线?有哪些轴线的类型?

2、什么是“越轴”,它会对我们的作品产生什么影响?

3、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越轴变得合理?

……

      本周日中午12点,白羊君在讨论群坐等大家一起畅所欲言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