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听说课程大纲,了解一下

 pxiang818 2019-01-15

导语:

2018年10月27日,“第二届汉语视听说教学理论与应用研讨会”在京胜利召开。11月20日“梧桐汉语”连续推送了三期有关视听说课教学的实用小文,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好评。

在系列推文的第二期中,小梧谈到视听说课对老师的几点要求,即:

1. 对视听说课型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2. 挑选学生感兴趣且适合其汉语水平的教学材料的能力;

3. 数字媒体制作与运用能力。

 

关于第二点要求,不少老师曾在后台与小梧探讨过,并提出了三个新的疑问:

⊙  我们挑选视听说教学材料的维度与标准是什么?

⊙  到底我们该如何评定学生视听说的能力等级?

⊙  感性的语言能力定级,能否像理科数值一样,有一个可供参考的量化标准?

 

作为科学、理性与现代感俱佳的汉语视听说系列教材《中国微镜头》的主编,王涛老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近期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学术期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创办)发表了最新学术文章《汉语视听说课程大纲的研发与应用案例》。文中详尽论述了视听说课程大纲设计的总原则、总目标及各分项设计细节,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多份清晰易懂、实践起来可用可控的表格与结构模型,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小梧提取了其中几段文字及图表信息,与大家分享。希望能与老师们共同探讨、解决迷思,精进视听说课型的教学。

*以下文字摘录自《汉语视听说课程大纲的研发与应用案例》,刊登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8年第4期。部分内容有所删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篇论文。转载请联系所载期刊。

 

01

大纲设计原则

视听说课程利用视频资源为学习者搭建基于自然语言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虚拟的教学情境促进语言学习和认知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课程大纲研制结合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顶层设计,主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以解决语言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导向;

(2)利用视频提供真实交际场景,而不是假设理想化的语境;

(3)语料选取来自外部观察的语篇,而不是经验内省的句子;

(4)关注音系层对意义表达的功能手段,而不局限于字系层的形式结构;

(5)发挥视听多模态语言教学手段在信息加工和认知过程中的优势;

(6)以任务目标确定课程单元结构,通过任务活动进行语言教学;

(7)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形成;

(8)通过大量可理解性言语输入促进语言内化过程,将输入转化为有效言语输出;

(9)线上视频资源结合线下课堂教学,实现混合教学模式和课堂翻转;

(10)通过视频语料库搭建开放式学习路径,提供语言教学资源和实证性研究材料。


02

总体目标

视听说课程寻求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表达,并以特定的教学模式组织、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把语音/ 文字本身承载的意义和它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对语言事实提供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功能方面的解释。也就是说,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词汇、句法)出发研究语言本身,而是从语言的外部观察、审视,研究言语活动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03

分级目标

我们将视听说课程大纲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目标分为六级,相关详细描述见表1。

 

04

内容体系


语篇分析与视频类型

本文将视频节目和语篇类型、语体程度以及具体语言形式相对应,进一步明确视听说课程语料选篇原则,用于指导视听说课程素材选篇、资源加工和教材编写工作。具体分类及对应标准如下:

 

语言水平控制标准

视听说课程教学内容全部来自真实语料,是汉语母语者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依托视频语料库及相关技术手段对视听语料进行语言水平控制,不仅可以保证语料选取及加工过程的系统性、科学性,还可以根据统计分析数据,便于研究者从词汇、语言点、文化知识以及教材难易度、测量评价等视角进行相关研究。视听说课程不同级别对应的语言水平见表3。


交际能力培养分级

本文将交际维度分为交际话题、交际场景和交际功能三层。参照《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 第2部分:音频资料(GY/T 202.2-2016)》要求,视听说课程大纲设定了30 个交际话题,不同等级的同一话题可以重复,保证话题衔接与语言水平螺旋上升;交际场景层以生活中的常用度区分先后顺序,主要包括对话、口述、访谈等语言形式;交际功能层以单句对话形式为主,句子是基本语言单位。

视听说课程初级阶段首先进行语音、词汇、基本句法和正常语序的教学,语言形式和功能呈现客观映射关系。中级阶段,考虑到掌握基本语法规则以后需要大量接触自然语言的话语内容,可以通过视频语料呈现说话人为了凸显某种主观情态而采取的语用手段。结合语境教学,教师让学习者从理解、记忆、吸收语言知识逐渐过渡到语言的习得。高级阶段扩展更多语篇类型,关注不同语篇的语义框架结构和加工过程,提高语言成段输出表达能力。

 

语言结构模型

汉字在结构、表意功能方面具有特殊性,从而使汉语在最小语言单位内能负载更多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编码效率。语音和书写系统下的语调、重音、韵律、语序、语气词、副词、语用标记成分等都可以作为实现词汇语法意义的手段。长期以来,从“音、形、义”维度对汉语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书面语言。视听说课程更为关注词汇、语法在口语中的表现形式,即意义是如何通过音系层表达的。视频语料在词汇层、句子层和话语层的多模态呈现方式,可以给“结构—功能—文化”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带来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视听说课程的语言结构模型见表4。

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学者们往往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但这并不妨碍从教学层面探讨如何形成共同的语言教学理念。李泉(2015)认为语法教学要随时随地结合具体课文的语篇和语境来进行,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课文中语法点/ 语言点的讲练上,并再次强调了加强口语语法研究和建立口语语法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本文主张以句子层为核心构建视听说课程教学语法体系,向下覆盖词汇短语层,向上延伸至语篇话语层,如图。从结构主义视角看是“语言内核+ 言语表现”的超立方体;从功能主义视角看是动态语境包围下的语言系统,不断凸显变化的顶点代表具体的语言实例。

 

05

结语

视听说课程大纲研制工作在立项之初,笔者在约翰逊(M. Johnson)模式基础上构拟了视听说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动力学关系模型(见图6),以课程开发和教学两个系统为核心,从课程大纲、视频语料库建设、教学资源标注、课程模块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习结果评估进行顶层规划和设计,使之形成一个闭环,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技术手段等及时融入课程建设、教材研发与教学实践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汉语教学的提质增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