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针管扎孩子的医生 抓不听话孩子的警察 …… 这种小时候给你留下阴影的“管教方式”,现在在这一代孩子生活中“死灰复燃”了,可怕可怕可怕(配个可怕的表情) 更可怕的是,现在的这种恐吓管教,还有了现代化的配合“工具”——网红视频 近期,不仅有风靡全球的“打娃娃让不吃饭的孩子乖乖吃饭”的视频; 还有网红专门制作的“医生给不吃饭、不睡觉的孩子打针”和“吓唬不听话孩子的警察”的视频… 不少家长还在朋友圈疯狂传播并且配文:“很有效!” “太管用了,自己默默把饭吃完了……”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真的! 真的! 真的很不好! 靠这样吓唬、恐吓的方式去管教小孩,表面上,短时间来看,孩子可能听话了,但可能会让你的孩子出大问题! 不可取! 恐吓管教其实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曾亮医师认为,用吓唬和恐吓的方式管教孩子,是一种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语言的暴力。而这种网红视频的出现,无疑是给喜欢恐吓管教方式的父母,多了一个辅助的“利器”。而这把“利器”,表面上看起来是帮助父母短时间唬住了孩子,但长期以往,“利器”就会伤了孩子,也伤了亲子关系。 曾医生分析道,现代社会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导向。现代的孩子,很多自我意识都会较早的建立,加之较早接触电子产品,孩子会对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比较,当你用吓唬的方式去管教孩子时,孩子们就会与同龄的其他孩子和他所接触期望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心理落差。 孩子毕竟是孩子,弱小的心灵,还没有成长到可以分辨世界的所有,他们的世界,是简单的黑白色调,一旦他们长期看这种视频,就容易形成条件反射。 更加立体、形象和丰富的吓人场景,让孩子造成恐惧的心理,形成条件反射。这种方式,简单、直接,短时间可能可以达到父母想要的目的。 以后他们看到医生和警察,就会产生恐慌,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微弱影响的情况下,可能就是看到医生和警察会害怕。可是,一旦对保护我们生命健康的医生、护士产生恐惧感,以后可能遇到危险的时候,也会不信任警察;自己生病的时候,也会拒医等…… 图片来自网络 要上心! 长期如此或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还记得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感受吗?还记得那些吃维生素、做胎教……你们小心翼翼呵护那个小生命的经历吗?其实,从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他就有感受力了。所以,才会有妈妈情绪不稳定,会对胎儿造成影响的案例;也有妈妈孕期处于恐慌状态,孩子出生就缺乏安全感的案例…… 人的一生,都在用各种方式去追求安全感,吃饭、学习等等,都是为了生存的安全。安全感,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触碰孩子核心的安全感,导致他安全感被破坏,也会派生出很多问题。 而这种吓唬、恐吓式的管教方式,恰恰就会让孩子的基本安全感,遭到破坏! 当安全感被破坏时,每个孩子有不同的应对模式,有的孩子会顺从,变得很听话。但太听话的孩子,很多时候,没法去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而且,这种习惯了被控制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这种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唯唯诺诺。 这样的孩子,习惯顺从后,对不合理的要求,不懂得去反抗;而自己有点自我意识的人,就会变得很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其他的问题。这样的人,整个人生历程,都会比较没有自我,容易压抑。 当然,孩子也可能走向另一种极端。他会沿袭父母的这种恐吓,习得模式让他学会以暴制暴。这样的孩子,要么会在社会生活中,欺凌别人;也可能会在青春期自我意识萌芽后,自己能力成长后,开始和父母争夺自我权利,从而变得十分叛逆。 这样的孩子,在情绪上,也会出现很多不稳定,比如焦虑、烦躁、抑郁、愤怒等。在行为上,很难和身边的人产生稳定的人际关系。曾亮医生介绍,很多这样的孩子,会出现晚上容易做噩梦、梦魇等;或是更容易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有些孩子还会开启转换模式,出现撒谎等对父母行为产生应对的方式。 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爸爸妈妈们,别因一时新鲜或省事,为了避免了暂时的麻烦、却引起更大的麻烦。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做更好! 管教温柔的坚定很重要 那么,面对孩子的种种“不听话”,到底怎样的方式才是有效又无害的呢?曾亮主任也给我们支了大招。 1、首先,要和孩子有足够深厚的情感链接,请注意,是足够深厚! 情感的链接放在第一位。要建立足够深厚的情感链接,就需要你和孩子有足够的有质量的陪伴时间! 注意,这些陪伴,不是你心中的陪着上兴趣班、做作业等。而是要按照孩子的期望,或者是和孩子一起商量决定,去做都想去做的事情,进行高质量的陪伴。 其实,每天半小时聊天,每周一到两次的陪伴,一起逛街、去博物馆、玩耍等,都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力等,对孩子帮助很大。 2、在上面的基础上,夫妻双方最好在对孩子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并且要贯彻实施。 这其中的原则就是:温柔,坚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好,但是不能没有边界。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没有边界;在处理孩子无理要求时,要遵循温柔坚定,引导的原则。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比如,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很正常,父母偶尔情绪失控也并不可怕,也不要因为批评了孩子而一直懊恼。但不要忘记,善后很重要!在管教之后,应该及时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你依然爱他,但是,也要和他认真说清楚,爸爸妈妈生气的原因等。 夫妻分工,内部协调也很重要。在细节和技术方面,可以有奖罚机制、延迟满足等方法都是可以的。 3、让孩子多和同龄孩子在一起。 尤其是3岁以后,要让孩子学会和同龄人在一起。孩子会通过这些相处,自己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这样,孩子在不同于家里单一环境的更复杂、更社会的环境下,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可以学到很多。 最后,祝福所有的爸爸妈妈彼此以及和孩子们都相亲相爱! 固生堂名医 曾亮 主治医师 简介 国家中级心理治疗师和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心理专业委员会和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心理治疗先后接受意象对话、家庭系统排列、认知行为治疗等方面的培训。 临床以中药汤剂、腹针、脐疗、心理治疗等综合疗法身心同调,擅长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儿童睡眠障碍、各个系统疾病所伴发的情绪障碍等,心理治疗主要以以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考试职场压力、焦虑抑郁心理问题为主。 专科著作参编《睡眠自我管理一本通》,《慢性病养生指导》、《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抑郁症、失眠症》等,并多次在广州日报、老年报、大洋网、南方电视台、广东电视台、老干大学进行睡眠与情绪疾病的专题采访和讲座。 擅长 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儿童睡眠障碍、各个系统疾病所伴发的情绪障碍等,心理治疗主要以以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考试职场压力、焦虑抑郁心理问题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