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州“五周”

 Sunny0cl6ltlu4 2019-01-16

永州,古称'零陵',因'舜,即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之典故而得名。西汉文帝年间(166)析长沙国置'零陵郡'。隨开皇初(598~600)改为'永州总管府',大业初(605~608),拆总管府,置永州郡。

永州与周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远在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委任汝坟侯周仁的十代孙周嘉为'零陵太守',周嘉在任七年,颇具政绩,深受民爱。零陵颂其遗爱,吏民立祠祀焉。

至唐,汝南周氏周如鍉为道州刺史(今永州道县)其弟周如锡因谏事由金紫光禄大夫丶左金吾卫上将军贬迁道州司马,兄弟二人择居九疑大阳(今宁远天堂镇)在此共育了人称大唐汝南周氏的'二十四才子',成为永州周文化的厚积之地。


至宋以来,这支南迁湖南的永州周氏又相继出了周尧卿丶周敦颐、周枚叟、周希圣、周崇傅五位历史名人,留名青史。


周氏在永州境内繁衍生息1300余年,不仅留下了被地方志称作的《古名贤墓》,还存留下了著名的上甘棠古村丶周敦颐故里,周崇傅故居,零陵周家大院、东安周家大院丶宁远濂溪祠及周子先祖墓地记碑刻等一大批历史文物遗存。为永州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熠熠增辉。


 一、周尧卿


周尧卿(994-1045),字子俞,宋道州永明(今永州市江永县城下乡叠楼村)人。生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卒于仁宗庆历五年,年五十一岁。自幼警悟强记,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1024年)第进士,历任连衡二州司理参军、桂州司银、高安、宁化二县知县、饶州通判,累官至太常博士。以学问、品行闻名。


周尧卿治学,不专于传注,问辩思索,务求通晓。尤其长于《毛诗》、《郑诗》及《左氏春秋》。他与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同为道州人,他首倡募谷捐资的形式,大力办教育,鉴于他在经学方面的造诣,后人将他与周敦颐并称为“潇川两先生”。潇川,即潇水。即今永州市南部兰山、道县、江华、江永、宁远县所属的潇水流域。尧卿治学,以不欺为本,求真务实,不拘泥于传注,释文阐意,有独到见解。研究《诗经》,以孔子所谓“一言以蔽之”和孟子所谓“以意逆志”为主旨,主张既重义理,又讲情感,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推测作者的本意,不搞繁琐的旁征博引,他认为《毛诗》缺乏义理,虽简洁却不能“一言以蔽之”;而《郑笺》缺乏情感,虽详尽却不能“以意逆志”。研究《春秋》,独辟蹊径,不取三传的异同,从《左传》的详述中咀嚼出《春秋》的写作旨意。读庄子、孟子的书后,他评论说:“庄子善于说理,但他本人并未穷究事物之理;孟子善于说性,但他自己还不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有关理和性,就连孔子也以‘不能辞命’为托辞,从不对人谈论”。他的论述见解不凡,不落窠臼。后范仲淹以其经学、品德堪为人师表,向皇上举荐,尚未录用,即于庆历五年(1045)病逝,享年51岁。周尧卿对父母十分孝顺。

12岁时,他的父亲去世,非常伤心。但是,只要看到母亲,就抑制住悲伤,不让自己的悲伤情绪影响母亲。母亲知道后感到很奇异,对族人说道:“我的儿子这样懂道理,确实非常孝顺。”后来,他母亲去世,守丧3年,不挨枕席,不饮酒食肉。相传其母下葬时,有数百只乌鸦衔土垒坟。大家都认为,这是为周尧卿的孝顺所感动。这当然是牵强附会之说。但是,周尧卿在当地是有名的孝子,这是名不虚传的。对昆弟,尤其友爱。对人也很礼貌,凡怠慢自己的,他都不见责,而是待之以礼。他的俸禄不多,而周济宗族、朋友却很大方,直到用完为止。

周尧卿著作甚丰,主要有《诗说》、《春秋说》各30卷,《周子俞文集》20卷,流传于世。均《宋史本传》并行于世。欧阳修为他撰墓志,彰其学行,示之后世。尧卿生七子,有五子举进士。

周尧卿先生墓志 欧阳修撰


有笃行君子曰周君者,孝于其亲,友于其兄弟。居母丧,与兄万弟居于倚庐,不饮酒食肉者三年。其言必戚,其哭必哀。除衰,而癯状不能胜人事者,盖久而后复。自孔子居鲁,而鲁人不能行三年其丧,其子弟疑以为问,则举鲁而他国可知也。孔子没,而后世又可知也。今世之人知事其亲者多矣,或居丧而不能哀者有矣,生能事死、能哀或不知丧礼者,有矣。或知礼,而以谓丧主于哀不必合于礼者。有矣。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礼之失久矣,丧礼尤废也。今居丧,惟仕宦婚、嫁听乐不违此法,令之所禁至其哀麻之数、哭泣之节、居处知别、饮食之变,皆莫知夫有礼也。在上位者不以身率其下,在下者无所望于其上,殆废矣乎﹖故吾于周君有所取也。君讳尧卿,字子俞,道州永明人也,天圣二年举进士,累官至太常博士,历连衡二州司理参军,桂州司录,知高安宁化二县,通判饶州未行,于庆历六年六月朔日卒于朝集之舍,享年五十有三。皇祐五十一年敕葬于道州永明紫薇岗。曾祖讳知旺,祖讳莫如,深德崇,父讳仁遂,赠都官郎中,母唐氏赠仙游、仁寿县君。娶黄氏封金华县君。学长于《毛诗》《左氏春秋》。

家贫不事生产,喜聚书史。官禄虽薄,常分俸以周宗族、朋友,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报之。其为吏所居,皆有能政,有《文集》二十卷,子七人,曰谕鼎,州司理参理军司;曰诜,潮州归安主簿;曰谧,曰讽,曰说,曰言湮,曰谊,皆未仕。有女一人出适。呜呼!孝非一家之行也,所以移于事君而忠。仁于宗族,而睦;交于朋友,而厚;施于为政,而笃﹔始于一乡,而推之四海﹔表之金石,示之后世。而考君之所以,见于是无不可以书也。岂独俾于子孙之不陨也哉。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1030年(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曾任谏官,因支持革新派范仲淹,遭贬滁州,继之又迁知扬州、颖州。晚年回朝,先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文学成就突出,为北宋文坛诗文革新运动之领袖,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均出其门下,擅长散文、诗词、史传编纂和诗文评论,尤以散文成就最高。一生写了五百多篇散文,具有平易晓畅、婉转流丽的独特风格,其中有不少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写的这篇墓志不见于欧阳修文集,专收于永州府志和江永县志,这块石碑在1958年大修水利时被撬去架桥,已无法找回。此文介绍了周尧卿的生平、官职和主要事迹。



二、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故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因营道古为舂陵之地,宋诗人称他为舂陵周茂叔”。

周敦颐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年十四父丧,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京城投奔舅父郑向,郑向是仁宗朝的龙图阁大学士。舅父对周敦颐的学识十分赏识,让自已的两个儿子向他学习。并在周敦颐二十岁时,朝廷因功荫封官员子弟时,向皇帝保荐,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后因周敦颐政绩卓著,先后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移永州通判署邵州事。熙宁初知郴州,后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熙宁三年(1071年),转为虞部郎中,提升广南东路提点刑狱。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勤政的他四处巡按,足迹几乎遍及广东的山山水水。

周敦颐历官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他在任职期间以人为本,为政以廉,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自合州转任虔州东归时,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赋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

  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熙宁六年(1073年),当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奏请皇帝重新启用周敦颐,圣旨来到时,周敦颐巳病故了,享年五十七岁。

周敦颐“政事精绝”,十分能干,但当官并非他最热衷的事,他真正的兴趣还在于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每到一地为官,他先要建学校,兴教育,甚至亲自登堂授课,著书立说。周敦颐的重要哲学著作《太极图说》、《通书》。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为北宋道学的开山之作。后经二程、朱熹等人集成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主流哲学思想。”《宋史·道学传》: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将周敦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周敦颐还为后人留下了《爱莲说》、《拙赋》、《任所答乡关故旧》等脍灸人口的优秀诗文。

主要著作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三、周梅叟


周梅叟,讳子亮,字梅叟,以字行,改字春卿,道州宁远县人,(一作永明县人)。周敦颐七世孙。嘉定四年辛未(1211九月九曰生。

嘉熙元年丁酉(1237) 二十七岁省试第一

嘉熙二年戊戌(1238) 二十八岁,是年中周坦榜进士,为殿试第九名。授连州教授。

淳祐二年壬寅(1242) 三十二岁取《太极图通书大成集》刊于连州学宫,进诸生以讲解,听者咸有感发。

淳祐三年癸卯(1243) 三十三岁曾贻书大琮,并赠元公像和新刻《大成集》,其遗文视舂陵本稍增淳祐四年甲辰(1244) 三十四岁擢为国子监丞。

淳祐七年丁末(1247) 三十七岁,四月,以国子监丞除秘书郎。十一月除著作郎。

淳祐八年戊申(1248) 三十八岁,正月兼权兵部郎官,是月差知潮州。淳祐九年己酉(1249) 三十九岁,是年,因先祖濂溪先生曾领宪节巡历至州,营“元公先生祠”于郡庠右,以志纪念,并拓宇以聚学子,闻于朝,得请,亦曰元公书院。公尝迁府堂于郡治直北慕先祖濂溪先生《爱莲说》之深意,于城西隅建莲花池

淳祐十年庚戌(1250) 四十岁离任返乡宝祐元年癸丑(1253) 四十三岁,是年,朝廷以御史经筵召公,辞不至。年底,改任广东提点刑狱

宝祐四年丙辰(1256) 四十六岁擢为广东转运使。又任转运判官。

景定三年壬戌(1262) 五十二岁携家卜居于潮阳泗水

终于南宋咸淳元年乙丑(1265)。

传世诗文多佚,仅存二。

附一

《淳祐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久軒自江東提刑歸抵家,時三館名公以“風霜隨氣節,河漢下文章”分韻賦詩送別,得“气”字》
  九峰洪范篇,雅是书之纬。顷尝一读之,懵然云雾蔚。晚校中秘藏,讲此愧犹未。喜逢尚书郎,家传得之既。何以名内篇,一扣倘知味。无几即语离,匆匆怪何谓。天子仁圣心,闻过未常讳。岂嫌有直疏,斥彼恶之汇。矧兹龙卷前,正欠王与魏。得见丹凤鸣,士党意乃慰。黯也不居中,物论几鼎沸。虽然上所命,所重在民事。暨淑问皋陶,持平尔廷尉。突使江东人,德泽尽沾溉。惟公有古心,所守至弘毅。我不畏孔壬,污吏必我畏。所愿敷好生,物物皆吐气。回想揽味甘,诏书登七贵。


四、周希圣


周希圣,字维学,号元汀,零陵县进贤乡(今永州市何仙观乡)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家境殷实,世代为官。希圣自幼聪明好学,十岁便能吟诗作对写文章,在当时的零陵有神童之美称。十岁的那年,一先辈把写好自以为很好的的文章给周希圣看,周希圣看后说,何以此冗漫繁复?于是就抹出数行,再读便楚楚可通,见者折服。明隆庆元年,十七岁的周希圣补第子元试,中幅卷第一,三十八岁中举人,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四十岁任四川华阳县知县。周希圣上任华阳县知县后,他勤躬善政,爱民如子,断案如神。万历二十一年,四川成都华阳县遭受大旱,他亲自下到田间冒着烈日组织百姓抗旱保苗,当时有许多农作物绝收,许多百姓饥不裹腹,衣不遮体。周希圣为此常常日不能食,夜不能寐,担心民众的疾苦,为了救济受灾受难的百姓,他将自己所积储银120两全数赈济饥民,自家人靠吃糠皮、红薯度日。当年冬天,他组织百姓疏通渠道,大力兴修塘坝水利。为今后民众减灾保修打基础。周希圣不仅爱民如子,而且他断案如神。周氏家谱记载,当时华阳县有个名叫吕朋的无赖,他不但好吃懒做,而且心似毒蝎,嫉恨勤劳持家的胞兄,一个大雨倾盆、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吕朋半路拦截其兄,用锄头将其挖死以抢占兄家产、霸占其嫂。他早有预谋、贼喊捉贼,将一名路过的邻人捆绑见官,前任官员草率办案,将无辜者拘捕,因无辜者及家人一直喊冤,一直无法判决。周希圣做华阳县令后,为了查清案情,他微服私访、考察民情,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吕朋藏着的哥哥血衣血裤,终于揭开案情的谜底。将真凶吕朋绳之以法,让被冤者得以昭雪。周希圣因此被当地的百姓誉为爱民如子的“青天'。周希圣华阳县令上因颇有政绩,明万历二十四年,四十六岁的他被朝庭擢升为山东道监察御使,他刚离华阳,便听朝庭下了道“倍取宫扇“的圣旨,他虽离开华阳,但仍想着华阳县故有宫扇之贡,他同情华阳百姓,感进贡宫扇之苦,他心急如焚,于是就急急上疏直言:“臣深痛宫扇累民之甚,遂抗章言之,具疏极陈滥取宫扇之弊”,为此他触怒皇帝,他先是被处罚:妄言者罚俸半年。后被贬为广西灌阳当了个只管收发文件的典使。“疏上朝,夕贬”,刚正不阿的周希圣被贬为灌阳典史后。他想到这一切是因为是为民请命造成的,因此他就觉得无怨无悔,他离开时,原宰相陈公年纪很大了还向他拜送,周希圣连连推之,可陈公说“公为蜀事去之,我为蜀人,我安能不拜?希圣被贬后,没有因官小而废政,在典使位上依然尽职尽责,他利用空闲时间与巡按历时二年,修成《王文成公集》。尔后,他告假还乡18载之久,以宁静淡泊自守。万历三十九年(1611),李廷机为相,周希圣被起用为太仆寺丞。次年,转为尚书司丞,再次年升为光禄寺少卿,典试陕西,量才录用,深得民心;万历四十五年(1617),奉旨到江西迎接益王还朝,被封为左通政。天启元年(1621),他改任南京大理寺卿;次年,迁南京刑部右侍郎。天启元年,周希圣为南京大理寺卿,次年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当时总督漕官司缺额,有永州同乡并与之有亲戚关系的陈某带厚礼来拜访周希圣,欲谋此缺,请周希圣与主爵通融,希圣叹曰,人若不知足也,从庶人之子升之亚卿,无补报于国,敢复何求,安能干苟且之事?遂拒绝接见。陈某与人说,人言“大树脚下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希圣非也,他“铁面无私,六亲不认”。彰现了光明磊落,不洵私情的高风亮节!天启五年,周希圣升任南京户部尚书,赴任不久,有一部属拿着一件稀世珍宝——名贵玉壶古董欲赠与新尚书周希圣,想求提拔关照,孰料周希圣正言厉色与他说,凡人贪心一炽,则无事不可也,玉壶乃一饵耳,以物利我,我将何以利人,愤然斥之。明熹宗时期,魏忠贤专断国政,左副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恶。魏忠贤反过来诬告杨涟谋反,致使杨涟于天启六年(1626)屈死狱中。周希圣同情杨涟,为其鸣不平,魏忠贤罗织其'罪名',说'周、杨合谋,垄断朝纲,陷害忠良',熹宗偏信,将周希圣削职为民。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罪行败露被处死,周希圣以名德旧臣,原官起用。周此时无意仕途,坚辞不赴,崇祯八年(1635)十月病卒于家,享年85岁。周希圣罢官回乡后,潜心著作,主要有《退思堂集》、《太极图说》、《怀柳赋》、《寻芝赋》、《湘南志》、《森阁诗稿》等。

五、周崇傅

周崇傅(1830-1892)字少白,号子昂,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何仙观)人,明朝户部尚书周希圣第九世孙。他自幼聪颖,善诗赋。咸丰十一年(1861),朝廷在秀才中选拔优等人才,他考中同治元年

1862)举京兆乡试,观政兵部,出任县令;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入翰林,授编修。同治四年(1865),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率武装力量侵人我国南疆,继而占领天山以北大部地区,并成立'哲德沙尔'国,沙俄也乘机占领我国伊犁,西北边疆危急。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接受左宗棠的主张,命他率兵平叛。左宗棠素知周崇傅有济世之才,且通晓兵法,便上疏请求周崇傅为平叛大军掌管后勤给养。崇傅调集数万辆马车,克服沙漠、戈壁带来的重重困难,辗转运送军需物质,为左宗棠胜利收复新疆解决后顾之忧。因功,赐周崇傅孔雀花翎,回都转三品,任镇迪、高平等处观察使。他在任内,关心百姓疾苦,惩治贪官污吏,注重维护民族团结。陕西总督谭钟麟称他'德威兼并,政治合一,可胜大任'光绪七年(1881),他随左宗棠到江苏、浙江,整治盐纲。清朝末期,盐税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江、浙一带盛产食盐,各级官吏趁机大肆勒索,中饱私囊。他一上任,严惩贪官污吏,一年为清政府上交盐税二百万两白银。光绪八年(1882),左宗棠辞去两江总督后,周崇傅也退归故里,寄情山水。时有王德榜在永州创办萍州书院,他被聘为山长,严格要求弟子,敦品励学。光绪十五年(1889)湖南乡试,萍州书院学生有八人考取贡生,一时称为盛事。为加强边防,清政府收复新疆以后,重新建立行省,设卡伦。

光绪十六年(1890)又诏周崇傅任喀什噶尔兵备道。他到任后,为沟通天山北麓甲、乙两河,以利农牧业发展,筹集资金,开凿运河,此举被奸臣诬告。此时,李鸿章当政,凡属左宗棠的亲属,李鸿章都千方百计予以打击。因此,周崇傅被诏令自省,罢职受刑。他身在边陲,一时有口难言,又秉性刚直,凌辱难当,终于在光绪十八年(1892)蒙冤自尽。后在左宗棠的干预下,清政府重新立案查明,属冤案,予以平反昭雪,下诏扶柩回籍,后葬于零陵蔡里口。



周墀谱序


欧阳文忠写


张韶舜写


张李纯仁写

何器宽生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