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春节什么时候成了“拼颜节”?两大心理搞怪

 阿瓜阿果 2019-01-16

聊聊来自心底的“魔鬼”。


春节将要降临,幼儿说整理了过去几年来春节前后的留言,以及最近父母们留言得最多的话题,选择了五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话题。看来,成为父母后,爸妈们“看似年年不同”,“事实上却年年相同”

 
 

爸妈们的春节焦虑症Top5,看看你也躺枪了没?


焦虑Top1:“赚了多少钱?”

 
 

焦虑Top2:“老公升了没?”

 
 

焦虑Top3:“你还在XX上班?”

 
 

焦虑Top4:“孩子考试第几名?”

 
 

焦虑Top5:“什么时候生二胎?”

 
 


最近听到了一个新颖的词,叫“拼颜节”,不是拼“样貌”,而是拼“颜面”。人家说过年,活脱脱正是一个“拼颜节”的典型。


身边有妈妈说:“今年不聚会、不回老家,每一次过年回老家都是‘拼颜节’,跟亲戚朋友见面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孩子的成绩、孩子获什么奖,谁买了豪华房子,谁开了名贵车子,谁很容易就升了个让很多人垂涎的职位……本来想开心过年,没想到却满肚子不开心。”你有同感吗?


父母们患上“春节焦虑症”,如何破?


1、认识一个大部分人都有的“心理误区”


有一个小男孩,本来他看到街边派送的小玩具没兴趣,但看到自己的小玩伴一下子抓了一大把,便心痒痒起来,他冲上去也抓了一把,并且抓得比玩伴手上的还要多。

 
 

作为成年人,父母们也是如此,习惯跟身边的人比较,而不是远在天边的人。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说,人的社会比较,不是随机的,只与背景、能力和环境相似的人做比较。这种现象很常见,很多人在电视里或报纸里看到那些成功显赫的人,只会惊叹或认为人家的所得理所当然;相比之下,当人看到身边的亲戚或朋友比自己更有成绩,便容易心里不舒服,自卑、嫉妒便常常发生了。


其实,跟谁比都一样,你还是你,你的生活还是你的生活,你身边的人跟你非身边的人,都是这个世界中与你一起存活的人。因为身边的人获得成绩而不痛快,而对身边之外的人获得成绩却很淡然,这便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心理误区”。所以,焦虑是自找的。


2、懂得别人行为语言背后的心理动机,拯救焦虑


有一位妈妈跟我说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年春节前,她带两个孩子上街买年货回家时,在超市遇见了一位前同事。前同事瞧了瞧他们的购物推车,大声说:“哇,你们这么节俭呀?过年只买腊肠、杏仁和玩具?我家孩子的爸爸很浪费的,他买的尽是金条,我觉得他应该向你学习……”


人特别喜欢拥有“比较优势”。2014年,耶鲁心理学家Mark Sheskin在研究中发现,当孩子没有比较时便没有伤害,当比较发生时,孩子们会故意去查看别人拿到的好东西是不是比自己多。这好比一位妈妈给双胞胎女儿发童书,两个孩子会相互瞧,看妈妈发给谁的童书多一些,甚至以此认为,妈妈爱谁多一些。

 
 

成年人也绝对拥有这种心理共性,只不过有些人心理较成熟,懂得并且接纳别人“比较优势”的心理需求。大多数情况下,“比较优势”的事情经常发生,春节是频发时间,“比较优势”背后的心理动机也很明显:看看Ta厉害还是我厉害,当我能把Ta比下去,我就获得优越感,开心过年;当我比不过Ta,只能独自“舔伤”,或通过其他优势把对方比下去。因为这种“把别人比下去”的心理需求,能帮人们获得自信和满足感。


坦荡地做快乐的自己吧,焦虑常常是自找的


英国有一位普通人,名叫彼得.贝斯特,是一名普通职员,生活平淡。没有人知道,他曾经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甲壳虫乐队的鼓手,只不过在乐队火爆前离开了。有人找他谈谈对当年退出的看法,本想趁机嘲笑一下他。那个人问彼得:“那么伟大的乐队……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没想到彼得说:“我现在比当年还要快乐。”那个人心想,你这想法是假的吧,正常人都会后悔的。


彼得的解释是这样的:虽然乐队很出名,也赚了很多钱,很多人喜欢他们,可是,有成员被杀了,这说明他们的生活并不如外表快乐。

 
 

人总是展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故意掩饰他们的悲惨、焦虑和痛苦。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有人总焦虑于“别人拥有的”,而有人总是快乐地享受“自己拥有的”,仅此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