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14个“太平盛世”
中国古代,把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称为“太平治世”,也称“太平盛世”。
1.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 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21年在位)、周康王姬钊(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96年在位)相继当政。他们继承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 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
2.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在位)、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在位)统治时期的盛世。 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面对着这种形势,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徭役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统治。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汉文帝、汉景帝的善政,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史学家班固赞曰:“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
3.昭宣之治 昭宣之治是指汉昭帝(公元前86年~公元前74年在位)、汉宣帝(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在位)统治时期的盛世。 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西汉出现了政局混乱、经济凋敝的景象。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和汉宣帝相继当政,祛除了汉武帝晚年的繁刑重敛、穷奢极欲的弊端,采取了加强君权、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大力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恢复性的政治、经济措施,改变了过去吏治苛严和政风败坏的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势,社会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观,形成了中兴盛世,史称“昭宣之治”。
4.建武之治 建武之治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57年在位,年号建武、建武中兴)统治时期的盛世。 西汉末年,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王莽欺世盗名,推翻汉室,建立新朝,托古改制,实行新政。其沉重的赋役和残酷地刑法,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危机,导致全国农民大起义。在风起云涌的起义队伍中,刘秀脱颖而出,建号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面对社会混乱、经济崩溃的局面,刘秀及时采取得力措施,拨乱反正,体贴民瘼,限制特权,惩治贪官暴吏,勤俭节约,精简机构,轻徭薄赋,发展经济,平抑冤狱,减轻刑罚,倡导儒学,重视文教,加强皇权,防止分裂。清初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赞说:“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意思是,自夏商周三代以后,汉光武帝超过了所有的帝王。毛泽东主席也曾称赞刘秀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刘秀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官吏称职,民安其业,生产发展,社会安定,国家中兴,史称“建武之治”,也称“光武中兴”或“建武盛世”。
5.元嘉之治 元嘉之治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至宋文帝刘义隆(424年~453年在位,年号元嘉)时期的盛世。 刘裕吸取东晋灭亡的教训,很注意集权于中央。他重用寒门,压抑豪门士族,限制士族地主兼并土地。主持“立断”,并省许多侨州郡县,扩大了政府的赋役对象。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因嬉戏失德被辅政大臣杀死,改立刘裕三子刘义隆为帝,史称宋文帝。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宋书·良吏传序》)宋文帝元嘉年间,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6.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581年~604年在位,年号开皇)统治时期的盛世。 杨坚建立了隋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方面,中央政制实行五省六部制,地方政制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制。采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废除魏晋南北朝以来维护世族豪门权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整饬吏治,裁汰地方冗员。宽简刑法,删减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简化刑律。经济方面,实行均田法,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原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引渭水至潼关,以利关东漕运。学术文化方面,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为广置人才,开科取士,开后世科举制之先河。为恢复华夏文化之正统,文帝下诏制订礼乐,以提升国家的文化素质。军事方面,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朝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朝在杨坚统治的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历史称为“开皇之治”。 宋代理学家朱熹高度评价杨坚这位伟大的皇帝:“地凭宸极,天纵神武,开运握图,创业垂统,圣德也。拨乱反正,济国宁人,六合八纮,同文共轨,神功也。玄酒陶匏,云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极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礼裁乐,纳民寿域,驱俗福林,至政也。”
7.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627年~649年在位,年号贞观)统治时期的盛世。 李世民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他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李世民的各项善政,使官吏廉能,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解决温饱,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了中兴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业。 北宋欧阳修称赞说:“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司马光评价说:“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8.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是指唐高宗李治统治前期(650年~655年,年号永徽)的一段盛世。 李治即位之初,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君臣都牢记唐太宗的遗训遗嘱,萧规曹随,奉行不渝。李治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与李绩、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李治的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了科举制度,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当朝的几个宰相,都有科举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 军事方面,击败了西突厥的进攻,边陲安定,百姓阜安。全国人口从贞观年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的380万户,使得天下大治,颇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9.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是指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713年~741年)的盛世。 李隆基即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1.任用贤能。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后又起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政治清明,政局稳定。2.改革吏治,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同时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3.发展经济。厉行节俭,禁抑奢靡之风,杜绝浪费财力。抑制土地兼并,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增加农田灌溉。改革漕运,加强京师与经济中心江南的联系。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杜佑的《通典·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记载当时盛况:“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4.提倡文教。为了撰拔人才,李隆基亲自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5万卷,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5.实行募兵制,取代日渐废弛的府兵制;在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与巩固边防的措施。 诗人杜甫写有《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洲四道无豺虎,远行不劳求吉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的确是一个黄金时代,一个政绩彪炳、安定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时代,无论是内政、外交、军事,还是文化、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黄金时代,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李隆基所开创的“开元盛世”。
10.宋太宗之治 宋太宗之治是指宋太宗赵光义统治时期(976年~997年)的盛世。 赵光义是北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即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1.政治方面: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2.军事方面:南方的漳州、泉州和两浙地区,相继投降宋朝,完成了统一南方诸国的任务。3.外交方面:赵光义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并采取了若干较为有效的防御措施,积极主动去谋求对辽和平。4.文化方面: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年间组织人员修成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赵光义本人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赵光义开创升平诗歌之后,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了宋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赵光义喜好书法,善长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就是赵光义亲自题写的。 赵光义完成和发展了宋太祖赵匡胤未竟的事业,实现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在赵光义统治时期,北宋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昌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光义采取的避亲制度、避籍制度、严禁官吏经商制度,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11.至元之治 至元之治是指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1264年~1294年在位,年号至元)的盛世。 忽必烈1260年继承蒙古汗位。他继承成吉思汗创立的帝业,除采取武力加强统治外,大力推行汉法。他将年号改为“至元”,又将国号“大蒙古”改为“大元”,建立了元朝;建立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实行劝农政策,恢复发展农业;承认和提倡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族传统文化,并设立国子学,用汉文化教育其子弟。灭亡南宋统一中国之后,忽必烈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并对新疆、西藏等地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重视海运,确保南粮北调;重视科技,制定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编纂了中国地理学巨著《大元大一统志》,撰写了农书《农桑辑要》等。 忽必烈基本上采用了汉法来治理汉地,同时又保存了许多蒙古旧制,蒙汉各族文明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经济和文化既延续了汉族农业文明的主流,又呈现着多元的性质。忽必烈统治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现了比较稳定的“至元之治”。
12.永乐之治 永乐之治是指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1403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的盛世。 朱棣即位后,采取了许多措施,稳定社会局面,大力发展经济。一是完备政体,整顿吏治。他恢复祖宗旧制,不仅继承了朱元璋“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归六部”的政治体制,并且对其阁臣制度加以完善。要求文武官员品行端正、德才兼备。所用公卿,多以爱民勤政著称。二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对遭受战争灾难的地区减免田租,用国家的力量兴置屯田,兴修水利扩大粮食生产面积,鼓励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造船业、冶铁业等。三是继承传统,弘扬文化。纂修《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重修《太祖实录》,尤其是组织人员编纂完成了中国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四是平定叛乱,收复疆土。对明朝北塞构成威胁的鞑靼、瓦剌进行征讨和安抚,朱棣四次亲征,为北塞安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南方,安南入侵,朱棣派兵讨伐,大获全胜,设立交趾布政司管辖。在西南,贵州思南等三宣慰使叛乱,朱棣派兵平定,设立贵州布政使司,并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东南沿海,倭寇经常出没,朱棣派总兵刘江大破之,沿海设防,倭寇自此不敢窥视。辽东方面,设置奴儿干都司,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五是面向世界,七下西洋。派遣郑和率领船队,经过南洋诸岛,七次下西洋,到达印度洋、波斯湾、红海,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通过航海探险,与亚非各国进行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经过22年的恢复与发展,“百姓充实,府藏衍溢,商旅云集,天下太平”。其歌舞升平、繁荣昌盛的景象,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13.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是指明仁宗朱高炽(1425年在位)和明宣宗朱瞻基(1426~1435年在位)统治时期的盛世。 经过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明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永乐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即位,是为明仁宗、明宣宗。朱高炽“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他下令息兵养民,并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行为。这些做法,使社会矛盾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朱瞻基即位后,迅速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继续重用“三杨”(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息兵养民,赈荒惩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14.康乾之治 康乾之治,又称“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是指清朝前期康熙(1662年~1722年)、雍正(1723年~1735年)、乾隆(1736年~1795年)三个皇帝统治期间历时134年的盛世。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历史贡献十分卓著。康熙时代,统一台湾,平定三藩,抗击沙俄侵略,三征噶尔丹,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使疆域空前扩大。雍正时代,广泛实行“摊丁入亩”税制,使经济、人口迅速发展;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乾隆时代,继续改进垦田、赋税、治河等措施,完善鼓励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各项制度,使人丁繁多,国家富庶起来。国库存银,康熙时在5000万两左右,乾隆时最高达到8000万两。当时流传的民谣“乾隆宝,寿通考;乾隆钱,万万年”,正是对乾隆极盛时期的生动写照。这时的疆域面积仅次于元朝,而实际有效控制区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经过康乾百余年的发展,人口已超过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2/5,是明朝最多人口数的2倍,比清初人口最少时增长了5倍。文化方面,编纂完成了中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汉学极为兴盛,形成了“乾嘉学派”;涌现出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名著。 康熙、雍正、乾隆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政治眼光远大,能力很强且勤于政务。他们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符合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使中国封建社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领土空前辽阔和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经济发展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文化科技也呈现出新气象,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