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注详评】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解读

 山湖微波 2019-01-16

              我们还是先从中国最出名的一个小镇说起吧……

        那啥,俗话说的好,没做过南京盐城联考试题的学生不是好厨师!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完全不代表本人及本号观点,谢谢!

        以下是华丽丽的分割线啊!

================================

        试卷文本由扫描版转换而来,可能有文字和标点错误。

        试卷命制不易,特向所有命题人致敬!研究试卷、分析试卷、点评试卷,这是向命题人表示敬意的最佳方式。

        研究是最好的致敬!

        点评部分纯属个人信口雌黄,如有得罪,请联系删除;如有科学性错误或录入、排版问题,请自行辨正,本人及本号概不承担责任。

        备课耗时较多,没时间来公众号排版了,就发个图片版,大家将就看看。我试过了,在电脑上看得蛮清楚的。

        目前,阅卷补充细则还未公布,学生答题情况尚不明了,坐而论道的备课是不可取的,课件还需要继续完善,最终完成后,会在留言里公布下载地址,需要的朋友可以先把本篇转发起来。

        转发是最好的鼓励!

以上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年级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详注详评

江苏省盐城中学 顾向阳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尚书》里的尧、舜等英雄人物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  ▲  ,他们的语言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  ▲  ,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  ▲  紧张的感觉。

A.不动声色   高屋建瓴   肃静    

B.不苟言笑   高屋建瓴   肃穆

C.不动声色   高瞻远瞩   肃穆    

D.不苟言笑   高瞻远瞩   肃静

1.B。词语辨析在近三年江苏卷中都有考查,主要指向现实生活常用词语,难度均不大,2016年正答率约70%,2017年正答率为93%,2018年正答率为94%。本题考查的三组词语,要求考生在理解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辨析它们不同的适用对象、使用范围,或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三组词语总体上差异较为明显,且可以通过排除法进行判断。

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镇静;形容轻易,不费气力

不苟言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高屋建瓴:意思是指从高屋顶上倾倒瓶子里的水,或从高屋顶上顺着瓦沟倒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

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肃静:严肃而安静,一般指环境。

肃穆:严肃而恭敬。也指环境、气氛使人有凛然之感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记得数年前第一次踏上徽州这块土地,但见烟树葱茏,掩映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将徽州民居衬托在山光水色之中,  ▲    ▲    ▲    ▲    ▲    ▲  

①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胜

②犹如丹青妙手在用枯笔淡墨

③强烈地吸引着我深入画

④寻幽探胜而陶然忘返

⑤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

⑥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牵人情思

    A.③②①⑥④⑤       

    B.③⑥④②①⑤   

C.⑤②①⑥③④       

D.⑤⑥③②①④

2.C。对语言表达连贯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在近年江苏卷中较为常见,且难度都不大,2017年得分率为86%,2018年为81%,失分原因主要是逻辑性和语感训练不足。可以运用排除法,④不可能接在⑥后面,排除AB;然后比较④和③④,很明显,“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胜境”后面接④“寻幽探胜而陶然忘返”,不顺畅;而③“强烈地吸引着我深入画境”后面接④“寻幽探胜而陶然忘返”更加自然。

3.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表示“成年”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唐·陈  陶)

B.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唐·李商隐

C.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宋·曹  勋)

D.富家生女才及笄,阿官门前筑新堤。(宋·林光朝

3.D。本题看似属于语言表达与运用,但是实际上与2018年的诗句对应体育活动、2017年杜甫草堂对联、2016年诗词与语境关系的几道题有较大区别,本质还是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类似的经典题型应该是2017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道选择题(江左、三代、菽水、趋庭)。在全国卷多次通过文言文阅读考查传统文化常识的背景下,江苏卷在2017年的变革既是对全国卷的一个借鉴,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但是2018年没有继续跟进。我们认为,2019年备考过程中,文化常识的复习仍不可忽视。顺便说一下,本题的题干也可改成“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不是表示年龄的一项是”,不过答案就变了。

豆蔻:又名草果,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因唐杜牧《赠别》诗:“娉娉嬝嬝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两句太出名,后世多用“豆蔻”指十三四岁的未成年女子。注意:本句的“豆蔻”不是指年龄,而是指自然界的植物。

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及笄: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今天是小女婷婷的十岁生日,借此机会,聊备薄酒,感谢各位亲友多年来对我全家的关

以下如果看不清,请打开电脑。


【联句对抗】一场盐中师生联句PK,以语文老师完败而结束!新的挑战,你敢参加吗?

【火爆对抗】联句第二季,诗说《阿房宫赋》,27组47人诗句原貌呈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