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马帝国简史(七):罗马帝国终分崩,一东一西起纷争

 陆一2 2019-01-16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也着手将帝国分裂开来。这个过程对后来的“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分裂,一开始是行政行为。从巴尔干地区向北非划了一道直线,这条线的西边是帝国旧都罗马,以及更农业化、较不富裕、易受侵略的西部;线的东边则是君士坦丁大帝建起的新都君士坦丁堡,以及一个更城市化、更安宁、更富饶的世界。

东西罗马分界线,巴尔干地区至今仍是东西纷争的焦点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实行永久分治。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内忧外患下灭亡;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破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纪(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这次政治分裂也反映出两边长时间以来的语言区别,尽管在罗马早期,罗马人将拉丁语传播到西欧各地,但是东部的主要语言还是希腊语。分裂也反映出社会和经济上的差异。由希腊、埃及和地中海各省组成的东罗马帝国比西罗马帝国要发达一些。比起由北非西部和欧洲组成的西部地区,东部进入文明也要早得多。在远早于罗马的古老时代,东部地区就拥有多数人口;其农业更少依赖大面积的种植园,而富有的种植园主有实力拒绝缴税,甚至会抵制帝国威权。东部的城市和西部的新兴城市相比则数量更多、规模更大,商业贸易也更活跃。东部对西部的贸易也有顺差。他们向西部输送丝绸、辣椒、珠宝和谷物;西部却只有奴隶和战马,此外便没有什么可以交换的,连金币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因此,5世纪时蛮族大举迁入的时候,东罗马帝国抵抗住攻击,存活了下来,而政治上层建筑本来就比较脆弱的西罗马帝国就渐渐分解消亡了。


由于西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之一,它的衰败和灭亡是历史学的一大热门话题。历史学家们对帝国灭亡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根据最新的统计,已经超过210种。这些解释包括气候转劣、过度依赖奴隶制、基督教不够世俗化、过度纵酒乱性、生态破坏,甚至铅中毒。以上说法都不足为据。奴隶制既是古典文明的起点,也是终点;东罗马帝国比西罗马帝国更基督教化,但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活了千余年;罗马史上最享乐、最放纵的时代是罗马和平时期,而不是西罗马的风烛残年。另有一位颇有建树的历史学家甚至提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因为男同性恋泛滥。然而,关于同性恋的记载,在公元前5世纪比公元5世纪要多许多,因此同性恋倒更有可能促成了古典文明的兴起,而不是衰败。另有一些解释则可信得多。帝国的灭亡是个持久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只有一种原因。但是促成帝国灭亡的种种原因里,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的问题格外显著。在那个时代,领袖贤能与否非常重要,而5世纪的西罗马皇帝在能力上不如同时代的东罗马皇帝。举例来说,瓦伦提尼安三世(ValentinianⅢ,425—455在位)登基时还是个孩子,一切大事全由他的母亲加拉·普拉西迪亚(GallaPlacidia,约388—450)决定。普拉西迪亚于450年去世后不久,瓦伦提尼安就杀死他手下最好的将军,他本人后来也被杀害。他的统治时间较长,但无甚建树,反而使得北非地区被汪达尔人占去;高卢地区也没能保住,成了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的土地。1世纪的罗马帝国国势强盛,能够熬过尼禄和卡尼古拉这样无能的昏君。5世纪的西罗马帝国却要贫弱很多,同样无能的昏君送了它的命。


西罗马帝国日益面临着蛮族的迁徙、有些是侵入所引起的挑战,君主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到了4世纪末,匈奴人不断西进,向各蛮族发起进攻,更是加重了他们对帝国的侵犯。匈奴人越过多瑙河和莱茵河,迫使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其他野蛮民族骚扰帝国西部的省份,甚至造成了恐慌。从长远的角度看,蛮族进驻西部省份之后,不仅保存了罗马的文化,还给这一地区重新注入生机;但在当时看来,他们的入迁让罗马人非常不悦,他们的掠夺更不受欢迎。


政治和军事危机由于社会经济的不幸而加剧。在罗马和平时期,农业生产以及掠夺来的货物和奴隶保证了帝国的繁荣。但到了3世纪,农业生产由于士兵(蛮族人和罗马人都有)的破坏而遭受打击,国家的疆域也已停止扩张,而政府却没有什么反应。农耕技术也几乎没有得到发展。罗马人的犁虽然能用,但非常原始;风车也不为人所知。水磨已经出现,但数量很少,远远不及——比如说——11世纪的英国。罗马的土地拥有者一直依赖奴隶和赋役农,因此他们对节约劳力的用具和农业革新根本没有兴趣。他们对大规模的工业和商业同样没有好感。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种植园里汲取财富,从官场获得地位,从贵族同伴那里获得乐趣,到最后就必须面对贫穷的农村、衰败的农业、停止增长的人口、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和高额税收。他们的对策是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再关心社会事务、放弃在城镇的住所,回到自己的乡间住宅,加强防卫,甚至组建自己的私人军队来赶走强盗和税务官。他们的这种反应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西欧的许多地方,贵族在此后千余年内都回避城市,而喜欢住在乡村里。


城市的衰退不仅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对西罗马帝国而言,城市毕竟是一个基本的行政单位;而且城市还滋养了古希腊—罗马的市民文化。简单地说,雅典、亚历山德里亚和罗马是不可能在田野里、在草原上生根发芽的。罗马人曾经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现在希腊—罗马文化又被牵引向新的发展方向:农村生活、基督教、地方主义,当然还有蛮族定居。整个5世纪,众多蛮族如哥特人、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Alemanni)和其他民族都和平地居住在西罗马帝国境内。他们有时候会攻击罗马军队,劫掠罗马的土地,但多数时候他们只是定居者,而不是掠夺者。到后来,蛮族人甚至成为罗马的守卫者:蛮族士兵充斥着军队,许多部族被召去戍守边疆,蛮族将军则出任帝国高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