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江口之战后唐朝为什么不直接入侵日本本土?

 尚宫女史 2019-01-16

白江口之战中,大唐名将刘仁轨以少胜多,倭国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但唐朝入侵倭国对当时的大唐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这一战的目标本就不是倭国,而只是不听话的百济。也就是说当时的大唐在东部所关注的只是半岛这一块,包括高句丽、百济和新罗,而对于更远的倭国则不感兴趣,不过是海洋中的一个小国家,丝毫成不了大唐的威胁。

我们现在来看这场战争,觉得热血沸腾,扬眉吐气,实际上在当时,这实在算不上一次多么了不起的战争,史书上也只是一句话交代完毕。《旧唐书》载:

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我们来看看战争的经过:

660年,百济在老大高句丽的支持下攻打新罗,新罗不敌,也找自己的老大大唐告状,高宗李治让苏定方领水陆十万大军并新罗兵力攻打百济,这一次直接灭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扶余泰等。大唐在百济设五个都督府,并置带方州。左骁卫郎将刘仁愿带领一万唐军再加新罗的八千兵镇守百济。刘仁轨任检校带方州刺史。

苏定方回国不久后就被李治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与契苾何力、刘伯英、程名振等攻打高句丽。这次战事在初期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漠北出现叛乱,契苾何力被召回安抚漠北,征讨高句丽的战事进入僵局,最终不得不退出平壤。

而百济的鬼室福信趁机扶立百济王子扶余丰开始了复国活动,并成功包围了刘仁愿。刘仁轨在救出刘仁愿之后请求继续留在百济平定叛乱,因为只有灭了百济,下一步攻打高句丽才有胜算,于是刘仁轨留下来准备攻打百济余部。百济寻求倭国和高句丽的援助,倭国派出精兵四万余人,战舰千艘浩浩荡荡支援百济,试图插手半岛战事。

李治派出孙仁师带兵从水路支援刘仁轨,到达后兵分两路,刘仁轨领水师从熊津江和白江进军,途中与倭军相遇,然后倭军被刘仁轨吊打,当时无论是兵力还是战舰数,倭国都是唐军的数倍,但是当时的倭国实在是不堪一击,即便人数和舰数很占优势,但是作战能力以及战舰的质量都远远不能和唐军对比,所以毫不意外的就输给了刘仁轨。

这一战后,百济再次被灭,孙仁师回师,刘仁轨留下来安抚百济,倭国大受损失,龟缩在国内。大唐开始为接下来的灭高句丽之战做准备,并没有乘胜追击灭掉倭国。

不进攻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单纯的战事来说,灭倭国就是吃力不讨好,因为战线太长,补给线相应的就加长,这样损失相当一部分粮食和兵力,再加上大唐从来没有对倭国这个小国家有过任何兴趣,并不知道他们国家是什么情况,打下来之后如何治理都是一个问题,灭掉倭国对当时的大唐来时就是付出的远比得到的多。

另一方面,大唐当时的目标主要是高句丽,灭掉高句丽才是最主要的目标,唐军在东部半岛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灭掉高句丽。为此西北边境的战事都有所耽误,这本就造成了损失,李治怎么可能拿出多余的粮食和兵力来对付这么一个小国?

百济灭掉之后的669年,大唐终于灭掉了高句丽,这是从隋炀帝开始每个中原皇帝的梦想,为此牺牲了很多,比如隋炀帝失去了它的国家和性命,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让身体素质急速下滑,至死都心心念念要灭掉高句丽,到了李治这里终于灭掉了高句丽,但是牺牲却也是很多的。

因为李治当时过于关注高句丽这边的战事,以至于西北地区出现疏忽。吐蕃原本在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后就和大唐保持良好关系。但松赞干布去世之后,吐蕃和土谷浑之间多有征战,两个国家找李治评理,李治多是敷衍了事。吐蕃一个不高兴,就在663年将土谷浑灭了,而这一年正好发生白江口之战。

土谷浑一灭,吐蕃的势力就增加了不少,也开始和大唐作对,670年,薛仁贵带领唐军在大非川败给了吐蕃军,此战之后,吐蕃真正强大起来,成为大唐持续时间最长的边患,唐蕃拉开了百年争战的序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