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7条的思考

 随形若水 2019-01-16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本条一般认为前半部分是对的,后半部分为后人所加,但是这些年来,无论从《伤寒论》中本身的条文看,还是从医疗实践当中看,本条似乎都不对,阴证也有发热,在临床也常见到,我们学《伤寒》,不可过于拘泥于本条的论述而贻误病情的治疗。

附子以振奋机能起沉衰为主要作用,所以个人理解附子类方是为阴证而设,那么从方药的角度出发,附子的有无可以用来判断一个方剂是阴证还是阳证的一个主要依据,常用的附子类的方剂较多,这类方剂出现发热情况的,在《伤寒论》原文中主要以下三处:

1、真武汤——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真武汤主之”。
2、麻黄附子细辛汤——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3、四逆汤——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还有一处不明显的,就是
4、桂枝加附子汤——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条文中未明确提出发热,但从文字描述中看,是太阳病经发汗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一般太阳病有发热恶寒,未解而出现新的情况,隐含着可以理解为有发热的延续可能。

若附子类方是为阴证而设,那么从上面这些反例中看,病之阴阳便不能以是否发热为鉴别要点,那么第7条的论述便极有可能并不成立。

另举一例本人急重感冒的治疗过程:
2019-1-8晚得急重感冒,发热恶寒,腿沉,无汗,口干,脉浮数略弦,苔薄,用大青龙汤一服,但发汗后病势只是稍减;
2019-1-9凌晨出现口干苦恶心胃胀嗜卧,小腿疼胀不能入睡的情况,身上捂着被子有汗,不捂就没汗,恶寒,脉浮数弦,用柴胡桂枝汤一服,口干 苦恶心已
2019-1-9早出现口干腹胀,饮水不适,矢气多嗜卧,小腿不适无改善,恶寒汗出情况如前,脉浮数弦,用五苓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参芪一服,口干已,
2019-1-9午出现咳而咽痒,汗出恶风明显,身疼明显,腹胀,水样便,脉浮数弦,嗜卧,小腿依旧胀疼明显,脉浮数弦,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合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一服,基本无效
2019-1-9晚增加小腿凉明显,脉浮弦数,服桂枝汤加附子合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一服,
2019-1-10晨,诸证明显减轻,小腿胀几乎全解,汗出恶风明显减轻,身疼明显减轻,精神明显改善。此时量体温38.5度,心率100次/MIN,继续服用该药(后又出现他证此处不再赘述)

回头看,可能应该从大青龙用过之后,便该用柴胡桂枝加附子的,限于自己水平和见识都不够好,直拖至第二日晚上才算真正用对了方。另外突然想到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与本病情况很贴合,脉弦汗出为亡阳,附子类方的依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