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帖 王羲之 02:《得示帖》

 hbbdwjk 2019-01-16

《得示帖》原本是一封王羲之和友人来往的短信。在书法艺术上,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之一,和《丧乱帖》、《二谢帖》一起连为一纸,是唐代的双钩摹本。随着遣唐使带去日本,现在藏于日本皇室宫内厅,具体在三之丸尚藏馆。

如上次分享,(读帖 王羲之 01:《平安帖》)把王羲之的法帖还原为书信,似乎有助于大家多角度去欣赏王羲之的书法。由于友邻的喜爱和分享,我惊讶于该文成为8月20日的“豆瓣精选”,也是“艺术”栏目的头条,受宠若惊!是友邻们给了我坚持写这种科普文的信心,在此再次衷心感谢大家! 这次选择另外一封书信《得示帖》,同样是十分日常的气氛,相对于《平安帖》中“诸人近集”的欢乐盛况,《得示帖》显得冷清一点,王羲之和对方都身体“未佳”、“劣劣”。

《得示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之一,和《丧乱帖》、《二谢帖》一起连为一纸,是唐代的双钩摹本。随着遣唐使带去日本,现在藏于日本皇室宫内厅,具体在三之丸尚藏馆。

整封书信书写速度偏快,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比《平安帖》更快进入草书的节奏,仅仅开篇“得示”二字显得端庄工整,然后就快速地展开草书,甚至来连绵的笔划写着“知足下”。 正由于草书书写速度快,省略笔划较多,这一次比《平安帖》难。不好认的字数差不多一半了,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摘出来的难认字部分:(犹 字,繁体“猶”,在此因纸面残缺,不清楚)

草书的认知需要熟悉的过程,在此抱歉不能写“一秒钟带你认草书”什么的。诸位可以认真体会一下“耿”字中对“火”部的简化,以及“遅(迟)”字中对“羊”和“辶”的简化。草书总是有一些规律的,我们以后慢慢学习一点。 “足下”和“顿首”是书信中常用语,书写速度往往更快,草书的简化更符号化。因为这是常用“词组”,书写者们已经约定俗成,虽然我们看起来“一头雾水”,觉得简化过度,但是,在当时的圈子内是没有认读压力的。

《得示帖》逐字认知:

重点需要解释的词语:特别是“明/日出”,今天的汉语常用“明日”词组,而在此则是“日出”为一词组,“明”字已经代表“明日”的意思。

《得示帖》透露出六朝时代重要的习惯——服用“五石散”,和米国时下的大麻之风差不多吧。 “关于寒食散中的“五石”,...尽管“五石”配方各不相同, 其药性皆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然而,许多长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丧命,唐代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其风自魏晋至唐,历五六百年而未中断。 ” ——百度百科 所以,把“迟散”解释为等“五石散”的药力消退,是有道理的。尽管也有人解读为前面的“雾”消散的,我觉得王羲之一直没有啰嗦。

《得示帖》句读:

最终,咱们不难读出《得示帖》的原意: 如果大家觉得还是不大明白,我暂且使用时下最“简朴”的说法,复述一下:“我看来你刚才发的信息了,知道你现在病还没完全好呢,替你担心。我其实也不太好啊。明天等天亮我才出发去看你去吧,不想一大早出门,碰到雾气不好。我吃了五石散,也要等药力发散 才行。”

其实本来打算就这样结束,由于多位友邻反复提到希望有“书法美”欣赏的内容,于是,增加了两页。

书法的美,时常从总体布局的“错落有致”,和字形字势的“灵动飘逸”来说的。在这里,“粗鲁地”还原成布局的形态和字形的形态来作图像的平面构成分析,是我希望绕开“生动的”形容。在此,仅代表个人见解。并且,我无意于向书法欣赏大师“邯郸学步”,请诸位看完此处,不用再问如何更“艺术”地去欣赏书法。

層云 是日“天鸽”台风围困 ,于福田

下接第三篇:读帖 王羲之 03:《快雪时晴》与“三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