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史是必然。据报道,曾数次因故搁浅的清史纂修工程,明年有望启动所有课题。这本是一件让人欢欣的事,中国历史文明悠久并且有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左丘明盲而作《左传》、司马迁愤而著《史记》,二十四史巨著煌煌。现在的研究环境良好,学术研究基本上可以不受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同时人才队伍、研究积累、研究经费也已基本具备,我们有理由期待重修的《清 编纂历史是一门大学问,提倡史家应俱备才、学、识、德四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唐代的历史学家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三长之说。史才,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史料的组织富有逻辑性和生动性,文字简洁、条理清楚。史学,是指史学家历史知识的广博,掌握资料的丰富,考证史料的严谨。史识,是指所持的观念、立场问题,即应该如何认识历史、判断历史。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史德”之说,认为“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史德是对历史学家人品、道德、修养的要求,就是“著书者之心术也”。 任何一部能够传世的成功史书,无不贯穿与渗透着史家的才、学、识、德,尤其是后两者——史识与史德,即编撰者的史学思想与道德标准。修史是探寻历史演化之道的认知活动,因此史家必须“先器识而后文艺”,要有正确的识见;同时更要“善善而恶恶,褒正而嫉邪”,应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忠于史实,坚持善恶必书,而且秉笔直书。若按此标准,那么清军刚刚入关时所施行的“留头不留发”政策若被一带而过,那么“嘉定三屠”的惨剧该如何记载?曾有人慨叹:“三屠留给这座城市是毁灭和不知道德为何物的幸存者。”如果仅因统一的“功绩”而一味肯定清军入关,那么将如何看待“扬州十日”的大屠杀?但据史料记载,当时扬州周边乡村和县城的百姓大多聚集到扬州城避难,死亡人数至少应有二三十万之巨。 清朝历史长达268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终结,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当代中国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诸如经济建设、政治改革、对外关系等,追根溯源,都与清朝有密切关联。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在清史编纂的研讨会上曾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方向是现代化道路,这是个历史趋势,现代化道路上,哪些经验值得总结,过去有哪些妨碍现代化的东西,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我们要理清楚。”所以,编纂一部科学而翔实的清史,意义十分显著。若要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又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就一个都不能少!特别是若无史德,即使有才、学、识,所撰之书也有可能似公实私、巧伪欺世。(稿源:红网)(作者:吴麟)(编辑:杨国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