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奖征文活动
2015年10月4号上午,我们三家共九人分乘两辆车开始了两日自驾游。 一尘不染闪亮的树叶
二,再游三潭
现在的三潭,只有最下面的这个水库有半水库的水,一潭二潭三潭,都因为缺水,早失去往日的样子…… ![]() 旧地重游,自然而然地想起过去以前的情景,不用说,心中自然而然地会做出对比。
但我也有心理准备,凭以往的经历,风景一旦成为热门景点,一般会失去原生态的美“景”,多了工匠的雕琢味道,剩下的只有地“点”了,还不如在电脑电视上看图片更舒心。 太多的人工修饰,反而失去原有的风貌,变得千景一面,枯燥无趣,乏善可成,更有甚者被破坏到面目狰狞了。 这里的“面目”说的是那些在景点为了利益而去的喧闹叫卖的市场。正如有的深山古刹,连基本的“静”都不复存在…… 牢骚虽多,也是实情。 ![]() 且说我们这次错峰出游,一行大小九人在三潭附近凤凰山庄吃过午餐,半小时左右就到了三潭。 游人并不少,一路上停满了车。 一进入三潭,有一座大池塘(本节图一),水已现底。 坝堤上的水渍,提醒我们,这里曾经是浩瀚一湖,也曾象镜面一样倒映出两岸风光,只是水没有了风光也不再在了。 连接三潭的溪水已干枯,露出那些曾被溪水反复抚摸冲洗过的已经发白的石头来。 ![]() ![]() 顺着干水沟走,第一潭,成了小水塘,水面满是树叶。若非人工建成的水坝,拦成静水一塘,恐怕也成为干溪沟普通的一部分。 第二潭,也是水洼浅浅的一滩…… 最后来到另一个潭边,曾经的石壁就是那挂气势磅礴飞奔而下的大瀑布,潭边的石头也曾水花四溅,光滑潮湿到无法站立。 这就是第三潭,也叫黑龙潭,由名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水势与水深。 它的水量当时比一潭二潭都大而且深,只有第三潭才有瀑布,三潭就是因之而出名的。 ![]()
![]() 当中的大石头,曾经和同学合影留念过,背景是如白练的瀑布。 然而,让人悲哀的是,现在潭水不再为潭,水退到方圆不过几平之内,三千尺瀑布想必已经被玉帝截留在银河中了。 照此下去,三潭将徒有其名,离消失不远矣…… 所有的山路都已铺上了石块,山中还有一座佛家禅院,门前的小树上挂满了祈福的红布条。 ![]() ![]() 这一次,我们没有爬上山顶,一则路远,二则有孩子同行不便。想必山顶上也盖了房屋,也会有买卖的商人在上面吆喝着兜售。 山下情形如此,山上除了高度,想必也不会乐观…… ![]() 头上长了一个疱的树!
![]() 曾经繁华热闹的干休所,现在成了人迹罕致的弃楼。 ![]() 离第一次的来访,不过三十年左右的时光,差距如此之大。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都说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人是物非?不,在这里,应该是“人物皆非”,人老物非了啊! 虽然早有预期,但现实的改变仍然让人惊诧到痛惜:三潭的今天,谁之过?是气候,还是人类? 过不了几年,如果情形不得到改善,这个叫三潭的地方,水也会跟潭一样成为历史…… 看到这个以水闻名的地方如今名不符实的状况,有没有想法?谁还能说,节约用水,与我们还很遥远?还敢说,与我们无关吗? 节约资源也许暂时与我们无关,但绝对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 如果继续持这样的想法,水终究会成为山的历史,那么人类的历史也到头了…… 我这个人一向很能随遇而安,明知道有些事轮不到我来操心。既然无能为力,总要找到些开心的事,生活才能比较容易。 但是,三潭变化真是太大了,它还能恢复以前的面貌吗? 当然,三潭仍然是美的,就象美人迟暮,虽华年已逝,昔日风韵犹存。那浓荫的树,虬枝的古藤,及石崖上的野藤,和不时出现在眼前脚下不知名的植物,还有幽静的石板路,一样值得去走走看看…… 美丽的植物凤尾草! ![]() 不知道叫什么!真美! ![]() ![]() 藤萝
![]() 长在人家门口的老鼠刺,小时候常常出现在农家的屋梁下垂挂着的飨干两头绳子上,防老鼠,飨干是用来挂腊肉的横木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