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再游三潭

 驿路铃声 2019-01-16

本文参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奖征文活动

  2015年10月4号上午,我们三家共九人分乘两辆车开始了两日自驾游。

  一尘不染闪亮的树叶

那叠翠的绿啊,从亮到暗,从浅到深……
看着这条狭长的山沟,现在幽绿的植物代替了曾经潺潺的水流……


注:
上面的图片都是这次游玩时拍的,面面中的人物只是偶尔撞入镜头中的陌生游人。
第一次来时,还没有条件拍照留念……

一,初游三潭

  三潭,我又来啦!
  说是又来,那是因为,曾经作为中学生的我,游玩过一次三潭。
  第一次游三潭是在乡下读初中时学校组织的春游。
  说是春游,其实当时天气已经入夏,早晚冷得穿春装,午间却炎热似酷夏。
  天还没亮,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和几位老师共乘坐一辆军卡,一路兴高彩烈地往三潭进发。

  清晨时分我们已进入三潭边区,路两旁浩浩荡荡层绿叠嶂的全是青青翠竹,仿佛盛装以待排列整齐欢迎我们的人群。
  河流一路潺潺欢语,相伴而上。
  一潭水波荡漾、二潭水声滔滔。来到第三潭,好象也叫黑龙潭,只见一道瀑布飞奔而下,一头扑进深不见底的潭中,那磅礴气势,让人无法不立即联想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浪花扑面,水花四起,溅得周边岩石都湿漉漉的,黑黝黝的岩壁满是绿茵茵湿滑的青苔。
  游人只能远远观看,若敢走近,少不了沾衣湿裤。

  顺着溪流继续而上,未经开发的山中到处都是粗壮髙大葱笼的树木。人走在里面,树荫蔽日,凉风习习,非常舒畅惬意。
  不知名的花儿象调皮的小朋友,不时从树后、石丛中、水边跳出来,笑盈盈地仰着漂亮的小脸蛋。蝴蝶们舞蹈蹁跹,鸟儿在林中叽啾……

  我们顺着溪边山径上行,真正的羊肠小道。由路况可见当时外出旅游的人并不多,一般人家没闲钱更没功夫出来玩,若非学校组织,我们这帮穷学生只怕也走不出家门几步。此外,能够出来玩的,往往是些借开会之名出来休养的官员。
  随着太阳的高升,天气更热了。由于没有经验准备不足,未到中午,大家都已渴而且饿,越来越疲乏了。
  有谁不久前扔下长长的苹果皮以炫耀的姿态挂在路边的树枝上,饥饿的胃受了诱惑,鸣叫得更加响亮。
  同行的小个子陈老师,头发稀少的头顶上汗水涟涟,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圈。他上山的样子几近于爬行,显然他也看到且闻到了散发着香气的苹果皮,当着我们这些学生毫无顾忌气喘呼呼地说:
  “要是没有人看见,我真会捡起这苹果皮吃掉!”

  话一出口,大家全都笑了。
  老师的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他只是形象地说出了大家的疲累与强烈的饥饿感。

  越到最后,大家越没有心情欣赏风景,只剩下一个目的:怎么能更快地爬上山顶,好能好好地休息一下。
  越往上爬,道路越是崎岖难行,好不容易到达山顶,已是午后,人仰马乏。
  山上除了几块巨石,树木稀疏而矮小,状况就象我们的陈老师的头一样。仅有的树荫已被先行上山的人们占据了。

  幸好我在出行的前夜,住在学校附近的二姐给我准备了几个包蓬缸豆的馍馍,拿出来掰开分给大家。
  可能气温太高,已经起丝变馊。要在平时,是不能吃的。但大家已然顾不了那么多,只要有吃的能填肚子就行。

  那时候人们的胃也特别强大,居然没有人吃坏肚子。
  题外的话说得太多了。当时的三潭,风景优美,有山有树有花有水有瀑布,无边的茂密的森林,在那个烧木柴做饭的贫穷时代,非常罕见。确实是个消夏游玩的好去处。
  回到学校,做为学生,自然得写一篇游记。 
 
二,再游三潭

现在的三潭,只有最下面的这个水库有半水库的水,一潭二潭三潭,都因为缺水,早失去往日的样子……


 
  旧地重游,自然而然地想起过去以前的情景,不用说,心中自然而然地会做出对比。
  但我也有心理准备,凭以往的经历,风景一旦成为热门景点,一般会失去原生态的美“景”,多了工匠的雕琢味道,剩下的只有地“点”了,还不如在电脑电视上看图片更舒心。
  太多的人工修饰,反而失去原有的风貌,变得千景一面,枯燥无趣,乏善可成,更有甚者被破坏到面目狰狞了。
  这里的“面目”说的是那些在景点为了利益而去的喧闹叫卖的市场。正如有的深山古刹,连基本的“静”都不复存在……
  牢骚虽多,也是实情。​
 
 
​  且说我们这次错峰出游,一行大小九人在三潭附近凤凰山庄吃过午餐,半小时左右就到了三潭。
  游人并不少,一路上停满了车。
  一进入三潭,有一座大池塘(本节图一),水已现底。
  坝堤上的水渍,提醒我们,这里曾经是浩瀚一湖,也曾象镜面一样倒映出两岸风光,只是水没有了风光也不再在了。
  连接三潭的溪水已干枯,露出那些曾被溪水反复抚摸冲洗过的已经发白的石头来。
​​
  顺着干水沟走,第一潭,成了小水塘,水面满是树叶。若非人工建成的水坝,拦成静水一塘,恐怕也成为干溪沟普通的一部分。
  第二潭,也是水洼浅浅的一滩……
  最后来到另一个潭边,曾经的石壁就是那挂气势磅礴飞奔而下的大瀑布,潭边的石头也曾水花四溅,光滑潮湿到无法站立。
  这就是第三潭,也叫黑龙潭,由名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水势与水深。
  它的水量当时比一潭二潭都大而且深,只有第三潭才有瀑布,三潭就是因之而出名的。​


象龙躯一样曾经被水冲洗的岩石!下面是万丈深渊

 
​ 当中的大石头,曾经和同学合影留念过,背景是如白练的瀑布。
  然而,让人悲哀的是,现在潭水不再为潭,水退到方圆不过几平之内,三千尺瀑布想必已经被玉帝截留在银河中了。
​  照此下去,三潭将徒有其名,离消失不远矣……
  所有的山路都已铺上了石块,山中还有一座佛家禅院,门前的小树上挂满了祈福的红布条。  
 
 
 
​  毕竟山里天似秋,凉风拂面衣嫌单。三岁大的杨多跟着大人一路自已行走,倒没什么,两岁的余久需要人抱,小手冰凉,竟然感冒了。
  这一次,我们没有爬上山顶,一则路远,二则有孩子同行不便。想必山顶上也盖了房屋,也会有买卖的商人在上面吆喝着兜售。
​  山下情形如此,山上除了高度,想必也不会乐观……​ 
 
 头上长了一个疱的树!

​  
曾经繁华热闹的干休所,现在成了人迹罕致的弃楼。

​  离第一次的来访,不过三十年左右的时光,差距如此之大。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都说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人是物非?不,在这里,应该是“人物皆非”,人老物非了啊!
​  虽然早有预期,但现实的改变仍然让人惊诧到痛惜:三潭的今天,谁之过?是气候,还是人类?
  过不了几年,如果情形不得到改善,这个叫三潭的地方,水也会跟潭一样成为历史……
  看到这个以水闻名的地方如今名不符实的状况,有没有想法?谁还能说,节约用水,与我们还很遥远?还敢说,与我们无关吗?
​  节约资源也许暂时与我们无关,但绝对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
  如果继续持这样的想法,水终究会成为山的历史,那么人类的历史也到头了……
  我这个人一向很能随遇而安,明知道有些事轮不到我来操心。既然无能为力,总要找到些开心的事,生活才能比较容易。
  但是,三潭变化真是太大了,它还能恢复以前的面貌吗?
  当然,三潭仍然是美的,就象美人迟暮,虽华年已逝,昔日风韵犹存。那浓荫的树,虬枝的古藤,及石崖上的野藤,和不时出现在眼前脚下不知名的植物,还有幽静的石板路,一样值得去走走看看……

美丽的植物凤尾草!

不知道叫什么!真美!

 
这种花,小时候见过,花柄有粘沾的液,有时候会有蚊子被粘住……
​叫什么不重要,多美啊,象长袖善舞仙女的水袖!

 
 藤萝 
 
 长在人家门口的老鼠刺,小时候常常出现在农家的屋梁下垂挂着的飨干两头绳子上,防老鼠,飨干是用来挂腊肉的横木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