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高校已经结束考试,还有部分高校正处于期末考试周,学生也在紧张复习中,争取期末不挂科。而在这样紧张复习的氛围中,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学楼有两个“新事物”引起了热议。 据悉,福建中医药大学在福建省红十字会的资助下,引进两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安装在学校的教学楼里。 该仪器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又称心梗救命神器、自动除颤器、心脏除颤器及傻瓜电击器等。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使用AED可能会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算得上是一个救命神器。由于该校大部分是医学生,对AED比较了解,所以对AED在校内安装的反映也很好。据悉,之后福建省红十字会还会指派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当然,此举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
我国的AED普及量相对较低,且很多人对于AED的认知程度不高。但随着校园安全意识、急救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内出现了AED。
高校AED的设置,可能会挽救校内师生的生命。就在2017年,某大学学生参加体质测试时,突然倒下,心脏骤停,经过争分夺秒的抢救,最终成功救回。这也是全国高校校园内AED急救首例成功案例。 以上说的高校AED设置,属于高校配套医疗条件,它可能为校园急救抢占良机。不过目前,高校还是存在专业急救人员缺乏、急救设备不足的问题。 在2014年4月发布的《北京市高校院前急诊急救工作现状》报告中,研究员调查了北京市内64所高等院校的院前急救工作现状。 结果显示,64所高校中,50%的高校有能力进行24小时的院前急救,78.13%的高校急诊室是由门诊医生兼任。除去2所高校的二级医院急诊室的设备齐全,制度、流程较合理外,其余62所高校中有36所高校没有急诊室。 其中,仅有25所高校的学生能够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的急诊急救辅助工作。 而校园急救也并非仅仅设置AED就可以了,还应发动师生学习急救方法,对校内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知识等。 2018年5月,爱荷华大学发起一项倡议,在2019年春季前成为继伊利诺伊大学之后,美国十所大学中第二个心脏安全校园。自2015年以来,在爱荷华大学校内已经有四个人被心肺复苏术挽救了生命。 该项倡议由历史学教授琳达·克尔伯发起,旨在帮助爱荷华大学达到全美大学生紧急医疗服务协会认定的心脏安全校园的认证标准,解决校内缺乏必要的心肺复苏术和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知识的问题。 为了达到该标准,爱荷华大学负责人鼓励教师、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目标是让至少5%的校内人员接受心肺复苏术培训。学校的工作人员将使用人体模型进行培训:向教师及学生普及,发生意外时,第一步需要拨打911,然后对患者进行用力快速地胸外心脏按压,直到救援人员到达。培训还普及了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 同时,爱荷华大学正努力确保所有的校内建筑都安装了除颤器,并可以通过设备上方的标识让人轻易找到。“在紧急情况下,这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同。在美国,心脏骤停是第三大死亡原因。每年有35万人死于这种疾病,而存活率只有10%。但如果立即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术,能使存活率增加两倍。 离2019年春季设定的目标时间还有几个月,受过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校园社区成员的数量还在继续增长。”克尔伯表示,“我们不只是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而是做一些真正能拯救生命、能在校园中产生真正影响的事情。” 本文综合自:中国青年网、微博评论、新民晚报、南阳网、麦可思研究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