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实际年龄来给人定义是否年轻是一般的做法,我去参加出国旅行团往往被看成老年人,甚至提示70岁以上要有健康体检证明,旅行社是根据一般情况而设置的程序。但我在实际的生活中却发现:年龄并不代表你的年轻或年老,我这次去日本跟团游就发现,我是年龄第二大的男人,却与年龄最小的,唯一的90后拼房住,丝毫没有比90后更显得缓慢的举动,往往还要略胜于90后。 团里28名旅客大多数是50后,只有3名40后,我这名49年的所谓老者或许要视为被照顾对象,可实际是从不需要别人帮忙。相反,我倒是感觉其它人更像老者,因为行动不是那样利索,谈吐不是那样新潮,所以,全程我只能和90后一齐逛景点。 我的同学群有二个,初中三年的同学群(很多是从小学一直同学),因为50年后才相聚,所以显得格外亲热,但我也发现其实我与他(她)们似乎存在很大的年龄差距,表现在“三观”与思维方式上都不一样。开始,我还能附和一阵,但时间长了我会越来越乏味,因为我也要不断成长啊!师范76届群也是40年后才聚拢,时间一长我也发现,同班同学其实没有几个玩得来,不同班但玩得来或谈得来的好像还有几个,这就是说一个认知层次不同的人,是很难成为朋友圈的朋友。我也发现,农村、小县城或者长期在边远地区生活和工作的人,我一般是很难与之有共同话语,特别是文革中左的思想行为成习惯的人,我更是格格不入,难以相处与沟通。 我把思想僵化、行动缓慢的人称之为老年人,有些年龄不大但也属于此类的人,我都把他(她)归为老年人。我退休后遇到的许多同学都属于老年人,只有百分之十不到的人不属于此列,我称之为新新人类。师范群83岁的施老师却是我例外的归为新新人类,因为他的思想观念先进性与思路敏捷性,比起绝大多数师范同学都要新潮,我有时真把他当作同龄人,把那些陈腐观念的同学当作老年痴呆者。 正式办退休手续10年了,其实我早20多年前就办了内退手续,所以,我没有退休的概念。我一直在工作,而且退休后赚得钱比在职时要多,我只有最近10年才更加感觉到人活着的意义,一方面长期参加上海敏读会,相当于读了个文学硕士,与年轻人交流多;另一方面又坚持体育锻炼,身材与腹肌达到年轻人的模样;再加上出国旅行看世界,我才重新找到了自我。 什么时候是人生的巅峰时刻?有闲、有钱、还有自己的爱好与兴趣,让自己在这个最好的时刻对世界充满好奇,这就是我为什么感觉年轻的原因。 上海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似乎住在大城市、眼界宽,马路上的高档商品多,看到外国的新鲜事物多,又会算计,又懂得过小日子,就有点看不起外地人。有个俗气的上海人甚至写了一篇《上海,已经不是上海人的天下了》的博文,更是看出有些上海人其实就是乡下人。因为,查祖宗他自己家就是外地移民,还是干体力活的,只不过早几十年先一步到的上海,所以,聪明的上海人才会说:“真正的上海本地人是乡下人,来上海打拼的外地人,聪明的都成了后来的上海人,有钱的成为上只角一员,穷的成为下只角一员。”我在微信群里就能发现这一规律。 我发现,上海精英基本上都是由大资产阶级子女、小资产阶级子女与49年后的高干子女构成的,也许是租界文化促使上海人很早就懂得要遵守规则,并利用规则争取利益最大化,今天的上海人血液里仍然流动着这样的因子,并以此为荣。 现在, 我最注重生命的体验与自我成长,我是退休者也是学生,永远追求更好的自己是我的方向,所以,我永远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交往,与他(她)们同龄,不管是40还是30后,也不管是90还是00后,我都有可能谈得来。 我对未来有一个猜想:就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不是以年龄为唯一标准,僵化、保守、固执就是老年人,热情、开放、睿智就是年轻人,雷励风行就是年轻人,迟缓呆板就是老年人,无论你是多少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