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是全国唯一以服装命名,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始建于1959年,原名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1998年由纺织工业部划转北京市为主管理。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下设13个教学系部,开设28个本科专业,有4个双学位专业点, 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有在校生8000余人,在校职员工700余人。 文化传统校训:弘毅日新 衣锦天下 “弘毅”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求北服人要心胸开阔,抱负远大,坚忍不拔。“日新”取自《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求北服人要不断进取,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引领时尚。“衣锦天下”取自《易经》“垂衣裳而天下治”,蕴含了衣被天下、衣美天下之意,表达了北服人努力使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自信,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愿景。 师资力量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教职工78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3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专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13人。 院系专业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下设13个教学系部,开设28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 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3个):设计艺术学、艺术学、材料学。 教学建设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市级精品课程5门;完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承担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艺术设计。 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业设计、轻化工程、表演。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艺工融合应用型现代服装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服装服饰实验教学中心。 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服装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服装服饰实验教学中心。 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北服-爱慕服装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服-新百丽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服-盛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科研机构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1个,市级研究机构1个。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数字与交互媒体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1个):服装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 市级研究机构(1个):北服·南山中国职业装研究院。 产业创新园(2个):中关村时尚产业创新园(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北服共建)、服饰时尚设计产业创新园(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之一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和中关村科学城)。 历史沿革1959年,北京纺织工学院创建; 1964年,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 1968年,文革期间,学校迁入江西省分宜县五七干校,在校学生300名; 1971年,并入北京化工学院; 1978年,结束并校,招收第一届统考生; 1984年,北京化纤工学院复校,在校学生1120名; 1988年,更名为北京服装学院; 1998年,由纺织工业部主管划转北京市为主管理; 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2017年4月,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整体并入北京服装学院,同时撤销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建制;在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校区组建“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为非法人二级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