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2年, 一队驾着马车的行旅趁着夜色, 风尘仆仆北上。 为首的是晋皇室成员司马楚之, 他正带着家眷和亲随逃离故土。 这次长途跋涉的终点, 是位于塞外鲜卑拓跋氏 北魏政权的首都平城(今大同) 这一年, 也是魏明元帝的泰常七年。 魏明元帝慷慨地赠予南方皇族 尊贵的琅琊王爵位, 选鲜卑王族河内公主下嫁楚之。 司马金龙便诞生在这个汉与鲜卑结合的家庭。 终其一生,都没有回过他的故国。 而今,他,回来了。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 从秦淮河畔的南京,到雁门关外的大同, 南京博物院近日推出的大展 “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 是司马家族的回乡之旅 也让我们清晰的走近那个优雅绝伦的时代。 展览的第一篇章——王的家族 通过对日常生活器物、服饰配件等陈列, 穿越历史的阻隔, 为我们呈现出了栩栩如生的东晋贵族生活画面。 为我们解开了 也许连我们的主角“琅琊王”——司马金龙 都略显陌生的故国面纱 东晋开国, 南迁而来的中原贵族安居江东。 司马氏皇族与南北士族合作, 对南方的广袤土地进行开发; 南渡而来的中原文士, 也将华夏文脉在此延续, 并发展到新的高峰。 ▲东晋建康城示意图 绘者 张学锋、陈刚 清谈和雅集 已然成为在皇族与士族中流行的活动 新兴的江南地区以其丰饶的物产、宜居的环境 成为司马氏皇族与士族繁衍生活的乐土 ▲东晋建康城周边地理环境示意图 绘者 王兢 惊鸿一瞥 01 陶牛车 牛车,也称为“犊车”。魏晋的士人,沉浸于探究玄学以及享受慢节奏的闲适生活。他们相信老子驾牛出关的传说,坐牛车出行渐渐成为一种时尚。牛车看起来沉着稳 健,具有一定的仪式感;它行进速度缓慢,对士人来说是 一种享受。牛车也常被士人用来比赛。模仿墓主生前座驾的陶牛车,常被放置在墓室内靠近墓门的地方,仿佛依旧随时准备载君云游。 ▲陶牛车 南朝 南京博物院藏 ▲通长40.7厘米,高21.5厘米 牛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4.5厘米 车厢长20厘米, 宽18厘米,高14.5厘米 1955年江苏南京中华门外砂石山南朝墓出土 ![]() ▲东晋士人牛车出行场景 绘者 燕王 ![]() 在这次展览中,策展团队特地设计了360度的通透展柜,向大家展示“陶牛车”的全貌,您如果有兴趣,不妨仔细看看车的后面,看看会有怎样的发现? 02 陶凭几 凭几是为满足人在盘坐或跪坐时双臂有所扶靠、腰部有所依托的 需求而诞生的日用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抱腰式三足漆木凭几,几 面呈扁圆弧形,以三个兽形或蹄形足为支撑,高20—50厘米。墓葬中通 常随葬同样形态的陶质凭几。 ![]() ▲陶凭几 东晋 南京博物院藏 ![]() ▲几面长47.5厘米,宽9.5厘米,连足通高22厘米 1955年江苏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M10出土 ![]() ▲东晋士人宴饮场景 绘者 燕王 所有的设计,都来源于生活,展览尽量为大家复原了器物在使用时都原貌,大家是不是都能遥想仙风道骨的名士们于凭几之旁的翩然坐姿呢? 03 蝉形金 冠着金珰是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时尚。博山形的金珰内镂雕蝉形,既体现了“金”所表达的“金取坚刚,百炼不耗”之意,也表现了蝉具有的“居高食洁,口在腋下”的特殊品质——两者的结合似乎并非偶然。“金珰”又被称为“金博山”或“附蝉”,大体都是一类物品。 ![]() ▲蝉纹金珰 东晋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 ▲最宽处5.2厘米,底边宽4.5厘米,高5.5厘米 1998年江苏南京仙鹤观M6(高悝夫妇墓)出土 策展团队特别精心用了这样的展陈方式: ![]() 背景人物图取自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和《女史箴图》,冠额是一块镂空蝉形金珰,做工精美。东晋士人以蝉作为饰品,蕴含着当时人独特的人格理想。曹植在《蝉赋》中写到“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蝉寓意着超越尘俗,遨游物外的东晋贵族们的生活追求。 04 金刚石金指环 指环整体以纯金为质,以镶嵌宝石面为短径,环形稍显扁圆, 与大多数同时期的指环一样,均通素无纹饰。贵重的金刚石被双层台形方斗状的金框所包嵌,露出的四面尖状的部分则是天然钻石结晶的状态。可以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对如此坚硬的宝石十分珍视。 ![]() ▲金刚石金指环 东晋永昌2年(322)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最大径2.2厘米 1970年江苏南京象山M7(王廙墓)出土 目前看来,三国两晋南北朝唯一所见使用现代矿物学意义上贵重 宝石矿料的饰物,仅仅是一枚金质指环,上面镶嵌着的是一颗具有原 始结晶体形态的金刚石,现代人更乐意称之为钻石。它在当时西域的 波斯、中南半岛上的“海南诸国”都有产出,中国关于金刚石的早期 记载则明确表明它们来自天竺(印度)。 这枚指环的形制,和现代女士们钟爱的钻戒非常相似,看着它,您会不会浮想联翩呢? 05 《分檀博达经》《佛说卅七品经》经卷 该经卷是5世纪上半叶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写本,卷轴装。所书文字捺笔很重,隶意很浓,承汉简之遗韵,处于隶书、楷书的过渡阶段。文献共存6纸145行,每行约20 字,有乌丝栏。卷首上下缺损,卷面有规律性残洞,部分修补处有补字。 ![]() ![]() ▲纸本 纵24.5厘米,横205厘米 根据近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敦煌遗书调查,世存《佛说卅七品经》仅此一份,其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毋庸多言,这也是这部作品第一次展出。 ![]() ![]() ![]() ▲三件东晋写经局部 细节呈现 06 “颜綝”六面铜印 三国两晋时期,随着软体文书载体(纸、纺织品等)的普遍使用,印章的用法也从打印封泥逐渐转变为直接钤印。新型私印特别是多面印的流行,反映了当时个性解放的潮流,也表明了印章用法的改变和使用范围的扩大。这一时期出土的众多六面印,印文篆书呈现出字体竖长横短、布局上紧下松的样式。这种风格的篆书,被研究者形象地称为“悬针篆”。 ![]() ▲“颜綝”六面铜印 东晋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 ▲边长2厘米,通高3厘米,钮高1.2厘米,台高1.8厘米 1958年 江苏南京老虎山M2(颜綝墓)出土 印面:颜綝 印体四周:臣、颜白笺、颜文和、颜白事 钮面:白记 ![]() ![]() ▲书房场景复原 07 麈尾玉柄 从造型结构来看,玉质兽首是战国玉带钩的构件之一。此件玉兽首出自东晋墓葬中,称得上是“旧物利用”。它在东晋的用途,从前后设计的榫卯结构推测,应是为了更好地与其他物体连接,因此不由让人联想到士人手持的麈尾扇。 ![]() ▲麈尾玉柄 战国 南京博物院藏 ![]() ▲长4.7厘米,宽1.3厘米 1955年江苏南京光华门外石门坎东晋墓出土 东汉晚期出现了一种将兽毛插成半圆形的手持小扇,做工十分精美,进入魏晋,这种小扇渐与使用者高雅脱俗的风度挂钩,成为名流雅器。此扇名称的由来,是源于人们观察鹿的迁徙时发现,鹿群常以大鹿(麈)之尾为行走方向,因此以麈尾为名,深具引领思想之意。麈尾柄的用料除常见的漆木以外,最为珍贵的是各类玉料。西晋名士王衍对玉柄麈尾尤为喜爱,清谈时常持“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08 树下高士模印拼砌砖画 这不是你们熟悉的那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虽然很像,但它是第一次让你见到。 ![]() ▲树下高士模印拼砌砖画 南齐 南京博物院藏 宽240厘米,高75厘米 顺砖长34.4厘米,宽14.5厘米,高5厘米 竖砖长34.4厘米,宽14.5厘米,高5厘米 1968年江苏丹阳胡桥宝山吴家村南齐帝陵出土 “树下高士”所表现的内容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大型模印拼砌砖画的一部分。画面人物按自带榜题分别是魏晋时期的三位高士王戎、山司徒(山涛)、阮咸,以及春秋时期的隐士荣启期,图中描绘他们各自休憩于林间树下,或拥琴而抚,或怀奏阮咸,或凝神思考的隐逸生活场景。 ![]() 这一幅,与之前你们熟悉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有些许的不同,到底在哪里呢? 您可以亲自来南博展厅“一起来找茬”。 09 持节左天人拼砌模印砖画 该幅飞天是丹阳金家村南齐帝陵前室东壁《羽人戏龙图》的一部分,是前室东壁大龙上方画幅最大的飞天,砖侧内面刻“左天人”编号,“天人” 应是当时的称谓。天人左手持带幡节杖,右手姿势如持说法手印,褒衣博带,周身披帛,头部巾帕随风飘舞,三枚天莲花跟随其后。画面中运用大量长线条,描绘翻飞舞动的场景,使画面整体动感十足。 ![]() ▲持节左天人模印砖画 南齐 南京博物院藏 ![]() ▲宽68.5厘米,高46厘米 顺砖长34厘米,宽14.5厘米,高5厘米 竖砖长34厘米,宽14.5厘米,高5.4厘米 1968年江苏丹阳金家村南齐帝陵出土 10 狮子模印拼砌砖画(一组两幅) 两幅砖画的图案是左右对立的蹲狮。狮子原产于西亚和非洲,东汉中期以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西来的猛兽具有辟邪般的神性,所以用石头雕刻巨大的狮子,矗立在重要宫观或陵墓的入口处。 ![]() ▲狮子模印拼砌砖画 南齐 南京博物院藏 ![]() ▲两幅均宽103厘米,高76厘米 顺砖长34厘米,宽14.5厘米,高5厘米 竖砖长34厘米,宽14.5厘米,高5.4厘米 1968年江苏丹阳胡桥宝山吴家村南齐帝陵出土 ![]() 两幅砖画的图案是左右对立的蹲狮。狮子原产于西亚和非洲,东汉中期以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西来的猛兽具有辟邪般的神性,所以用石头雕刻巨 大的狮子,矗立在重要宫观或陵墓的入口处。 ![]() By|南京博物院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End 特约刊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