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 “龙凤文化”是中华民族纹饰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国文化史上 最长效、务实、民间的文化长链。 六七千年前,封建社会的君主幻想出四大祥瑞:神龙、凤凰、麒麟、灵龟。龙是封建社会规格最高的纹理,代表着权威和主权;凤是天下太平的象徵,后期发展为皇室贵族女性专用的纹样;麒麟是仁慈和祥的象征;灵龟则主长寿、太平。 新石器和商周时期的龙纹,形似蛇,有角有足;汉代龙纹,有的似寿,有的蛇身,四足、有爪,有角,长尾,生有双翼;唐代龙纹张嘴伸舌,角似鹿角;明清时期,五爪龙张牙舞爪,呆板繁琐。 早期的龙仅为造福万物的神兽,预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加工和渲染,龙纹逐渐成为封建君主的化身,代表着帝德天威。尽管经过贵族和文人的鼓吹,龙为统治者专用,但是民间还是有用变异形态的龙纹作纹饰。 坐龙是封建社会规格最高的龙纹,其龙头呈正面朝向,姿态端正,威严。一般在皇帝的金銮宝座和龙袍上才能见到这种龙纹。民间卷草行龙、升龙、降龙、青龙、团龙、蟠龙、虬龙、夔较多见。 如果说龙纹是古代男子的尊崇的纹饰,那么凤纹就是古代女子的最爱。《山海经・南经》对凤的说明是:“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 在新石器时期,骨器中的鸟纹已经有流畅的线条装饰。凤形象在变形时期呈现出秃鹰与孔雀的影子,有鹰一样锋利的爪子和嘴,也可以看到类似孔雀的高冠与长尾。战国以后,凤常常与花卉、缠枝、云纹、水纹等纹样来陪衬,突出凤造型的流动性。 唐朝武则天时期,凤纹的女性性别意义比此前更加明确。《宋史·舆服志三》中描述北宋皇妃首饰“冠饰以九翚、四凤”,南宋皇后则用龙凤花钗冠。这一时期,凤饰飞到了地位最高的女性头上,并逐渐制度化。 明朝皇后的朝服上,配冠饰有九条翠龙、四只金凤。皇后常服上,配“双凤翊龙冠”。这些就是民间“皇后娘娘凤冠霞饰”之说的“凤冠”。如按明初洪武规度,凤冠只有后妃可以配戴。晚明时期,王纲解纽、法度松驰,凤冠在各阶层中被僭用。 清朝皇后冠上的三层顶子各饰金凤,朱纬一周饰缀七只金凤,常服上绣八只彩凤,皇妃们的常服上则饰有有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等图案。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存皇太后和皇后朝服像如清 《孝庄皇太后朝服像》中可见,朝服以及宝座均饰凤纹,不同于饰以龙纹的皇帝朝服与宝座,凤纹作为女性专属标识明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