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周|吴门班头,一代宗师

 渺目僧 2019-01-17

沈周|吴门班头,一代宗师

《松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写生有气骨而无风姿,元人写生饶风姿而乏气骨,此皆所谓偏长。能兼之者,惟沈启南先生。

——王樨登

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吴门地区历来是一个画家辈出的地方,据《吴门画史》记载,自晋至明光有名望的画家就有1220多人。而明代是吴门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涌现除了一大批蜚名画坛的名家,享誉历史的“吴门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沈周作为吴门的开创者,以其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建立起了明代文人画的美学理念,反映出了当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理想,并将吴门派系不断得壮大,令其影响力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标杆性的独立派系。


沈周|吴门班头,一代宗师


明 沈周 庐山高图 纸本设色

193.8×9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二年,沈周出生在苏州府长洲县相城的一个书香世家,他曾祖父沈良琛是个画家,与元代四大家王蒙交情甚笃,祖父沈澄擅诗文,能绘画,曾因工艺精巧被诏入仕,但他称病不从。

其祖父沈澄告诫儿孙后辈:勿以仕宦累身。其儿孙们十分遵守这一训诫。沈周也不例外,由于长期与书画笔墨作伴,加之其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都工诗文,擅丹青,所作之画皆用于自娱,不取钱帛。在这样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沈周选择一生不入仕,弹琴做乐,赋诗作画,逍遥过一生。

沈周从小机灵聪慧,诗文书画无一不通,7岁从学陈宽,15岁《凤凰台歌》挥笔而就,28岁苏州知府举荐,他辞而不就,54岁明宪宗下聘诏书征用他,他选择不应,75岁南京有官员重金诚邀他做幕僚,他依旧选择婉拒。

沈周|吴门班头,一代宗师

仿大痴山水图 纸本设色

115.5x48.5cm上海博物馆藏

他一生淡泊名利,博览勤学,专攻书画,一生皆在从事丹青与诗文艺术,相传有一次一个叫曹凤的人前来苏州做太守,刚到任他征集一批民间画工为府衙装饰墙壁,画工中也有沈周。

后来曹凤进京觐见,拜见吏部主管官员,吏部官员看了曹知府的名帖说:“足下苏州知府,不知沈先生最近好吗?”

他并不知沈先生是谁,随口说一句:“无恙”。

知府后来又去拜见内阁,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见到他,开口第一句话便是“你从苏州来,可不知沈先生有托你带来书信没有”。

这一问可把曹凤给问蒙了,他应了一句“有而未至”搪塞了过去。

曹凤回想又惊又恐,回到苏州之后赶紧跑到侍郎那里问清楚沈周到底何许人。当他得知沈周曾被他征来做民工的时候,连夜乘船赶到沈周门前引咎再拜,没想到沈周早已经把这事忘了,在他眼里服劳役本来就是百姓的义务。

他是个平民百姓,服劳役那是很正常的。他虽出身高贵,无需为名利所趋,但他宁静致远的恬淡心态,却是发自身心的修养作为。

沈周|吴门班头,一代宗师

蜀道难 立轴 己酉(1489年)作

沈周的画名声极大,求画者众多,他就像大红明星一般,走到哪都有人准备好笔墨纸砚等着他挥毫笔墨,他有次到杭州游玩,不料背后却跟着一堆求画的人,无奈只能躲进寺庙,享个清闲,谁想还是被跟到了寺庙。他的友人刘邦彦写诗笑他:“送纸敲门索画频,僧楼无处避红尘。东归避了南游债,须化金仙百亿身。”说想要还这些画债,只有像神仙一样化身才能够应付得了。

沈周|吴门班头,一代宗师

仿吴镇山水 水墨绢本

相传,有次一位靠卖画赡养母亲的贫穷无名画家,抱着了一些临摹沈周画的作品前来请沈周润色提笔。沈周看出了这是临摹自己画的作品,可听到他对自己母亲孝悌行为,他不但没有生气还提笔为其润色,最后还加盖印章,提点了几个绘画技巧和绘画手法。

在我们看来这明显是搬石头砸脚,损坏自己名誉的事情,可他并不在意,功名利禄于他而言不过只是一缕烟云罢了,他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度,纯粹。

沈周|吴门班头,一代宗师

袁安卧雪图 立轴 1474年作

沈周生性闲淡,为远离喧嚣,他从城里搬到乡下,在一个有竹子的地方建了一个庭院,取名有竹居,在这里安静的写诗作画,或与朋友雅聚。“去湖三里近,种竹万竿余”,成了沈周肆意创作、与友人交谈艺术的好地方。

沈周八十岁的时候仍“碧颐飘须,俨如神仙,作画如常。”直到正德四年八月二日他于家中病逝。享年83岁。

作为“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的一生是平平淡淡的一生,没有高官侯爵,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他偏居一隅,做一个普通人,致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终以其敦厚仁慈的性格,孝悌笃友的品行,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他成为了吴门派的一代宗师,享誉千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